通濟堰志

通濟堰志

通濟堰志,作者,《通濟堰志》編修委員會,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於2010年12月1日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通濟堰志》內容簡介:通濟堰是公元前141年創建於岷江中游的大型有壩引水工程,是我國少有的古代建築至今仍具有效益的古堰灌區之一。本志書主要從自然環境、水旱災害、通濟堰史、工程建設、工程管理、隊伍建設、效益、

《通濟堰志》封面《通濟堰志》封面

人物藝文等方面對通濟堰進行了論述。

《通濟堰志》適用於歷史、地理、農業、交通、城市、水利等技術研究和管理人員,並為大專院校的師生提供借鑑。

目錄

凡例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自然社會

第一節 地理地貌

第二節 氣象水文

第三節 河流水系

第二章 水旱災害

第一節 洪澇

第二節 旱災

第三節 地震、風、雹

第三章 通濟堰史

第一節 創建與發展

第二節 傳統工程

第三節 歷史上的運行與管理

第四節 管理經費

第五節 水利爭端

注釋

第四章 工程建設

第一節 整修恢復

第二節 擴建配套

第三節 技術改造

第四節 鞏固發展

第五節 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

第五章 工程管理

第一節 工程維護

第二節 用水管理

第三節 水事執法

第四節 科技技術

第五節 水利經濟管理

第六章 隊伍建設

第一節 管理體制

第二節 黨群組織

第三節 水利學術研究

第四節 辦公後勤建設

第五節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七章 效益

第一節 農業供水效益

第二節 綜合供水效益

第三節 社會經濟效益評述

第八章 人物藝文

第一節 治水人物

第二節 治水文載

第三節 詩歌

第四節 雜藝

附錄 水利統計資料

後記

摘要

張鳳翥

張鳳翥,字梧罔,浙江上虞人,以進士致官,乾隆十六年(1751年)來任。縣北有通濟堰,堰身在新津城南江中,明末毀於兵。雍正十一年,經川督黃廷桂檄修未善。雍正十八年,鳳翥因邑耆寧朝玉、盧敬臣等之請詳準修浚,乃上引灌縣小海子水入堰,並開浚智遠渠下雍正以來未經修復之古溝八十餘里,又鑿翻水口分支入眉,共復古渠彭山二十八、眉山十四,灌溉新、彭、眉三屬田共八萬七千二百餘畝。自雍正十九年八月始,明年三月功竣。大學士黃廷桂為文勒碑,松茂道張之浚為之記,別給寧朝王、蘆敬臣等功垂帶水額為獎。時縣典史董起龍,漢軍鑲白旗人,亦勤能,凡相地繪圖、分渠作陂,鳳翥有事必挈以相從,故通濟堰之成,起龍亦與有勞焉。乾隆二十年,鳳翥在《詳議通濟堰善後事宜》中,又定按畝分則徵收水費之法,為通濟堰爾後的運行管理開闢了主要資金來源。鳳翥又創作古佛堰未成而去,時為二十三年十月。邑人懷其德,嘉慶間建清愛祠以祀之。

趙震來

趙震來,號筤村,山西崞縣進士,嘉慶五年(1800年)升任眉州知州。七年,會同新津知縣丁葵籀、彭山知縣倪鼎銓,在渠首上游“由三屬按畝攤買白雞河住民呂超沙地一段”,“開河一百五十四丈五尺”,引外江羊馬諸河水人堰,並封堵西河與岷江相通的汊道,以擴大水源,工程名日白溪堰。通濟堰渠首乃形成長達十一里的現代規模。

康壽桐

康壽桐,字季琴,陝西城固縣人。初人粟為府經歷,後經丁文城疏薦改知縣,光緒二十一年來任。縣北通濟堰舊歲設堰長八人,於修堰之外各須自收水錢,堰差滋弊,水戶名皆不實,以故堰長以墊累破家而堰工因日窳敗。縣官自劉善源以來,即思革其弊而未能。壽桐至,洞其故,乃為設局仿錢糧法徵收水錢,並立三限為期會,俾堰長得專心工程。而當時修堰浚渠,壽桐輒躬自督理。又為堰民定時取水之制,通濟堰堰務由是而平。壽桐在整頓堰務中,實行“分段分筒稽查陷漏,立柱造廒,依徵收法歲分三期徵收”水費的辦法,既擴大了應交水費面積又採取類似罰“滯納金”的措施,對後來影響頗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