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暢口組

通暢口組

通暢口組湯光中、趙文杰、余以生1981年命名。以淺灰—灰白色富含矽質條帶厚層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為主,富含疊層石,其中夾有黃灰色白雲岩或玫瑰色薄—中厚層泥質灰岩或角礫狀白雲岩。

地層名稱:通暢口組

地層名稱(英文): Tongchangkou Fm

階代碼:Z1

地區代碼:3

命名:

湯光中、趙文杰、余以生1981年命名。高振家1985年發表。命名剖面位於甘肅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橋灣以北的通暢口、大豁落山地區。

沿革:

本組原為修澤雷(1964)所命名的圓藻山群的上部,1965年(1981)王大為、高振家歸屬於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群,1977—1979年湯光中與趙文杰等專題研究時,按地層層序、疊層石等又進一步劃分,並將分布在大豁落山以西的原“大豁落山群”之上部碳酸鹽岩又單獨分出命名為通暢口群(組)(湯光中,1984)。

特徵:

本組以淺灰—灰白色富含矽質條帶厚層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為主,富含疊層石,其中夾有黃灰色白雲岩或玫瑰色薄—中厚層泥質灰岩或角礫狀白雲岩。其底部局部見有礫岩。自命名剖面沿走向向西可見碎屑岩逐漸增多並夾有白雲質灰岩夾層。本組白雲岩質純,局部形成白雲岩礦床並含石膏。本組疊層石主要有:Tungussia levis, Gymnosolen gracilis, G. Minutissimus, G. Divaricatus, Linella avis, Deserticola irregularis, Cryptozoon f.等。本組主要分布在甘肅、新疆交界大豁落山西北坡通暢口及大紅山一帶,並向東延伸到望旭山及內蒙鄂濟納旗洗腸井等地。厚度一般為1300—2261m。與下伏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組為假整合接觸(通暢口);與上覆震旦系洗腸井組冰磧岩為不整合,冰磧岩可超覆在本組不同層位之上。

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湯光中

年份1:1981

作者2:趙文杰

年份2:1981

作者3:余以生

年份3:1981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