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冰川的足跡

追尋冰川的足跡

《追尋冰川的足跡》,作者是張文敬,由海燕出版社於2005年出版,描述的是科學家們在考察探險中留下的手記文字,或可歌可泣,或發人深省,或使人振奮,或饒有趣味,記錄了他們的風雨歷程,記錄了他們的喜怒哀樂,記錄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科學資料,表現了他們愛國奉獻的崇高情懷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名:追尋冰川的足跡
圖書編號:1932200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定價:24.0
ISBN:753502809
作者:張文敬
出版日期:2005-12-01
版次: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科學家探險手記”叢書的一冊,叢書是科學家們在考察探險中留下的手記文字,或可歌可泣,或發人深省,或使人振奮,或饒有趣味,記錄了他們的風雨歷程,記錄了他們的喜怒哀樂,記錄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科學資料,表現了他們愛國奉獻的崇高情懷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本書是作者赴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長江源頭、雅魯藏布大峽谷、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以及中國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等各大冰川分布區進行數十年科學考察、研究和探險活動的真實手記,記錄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科學資料,配有珍貴、精美的照片,內容或可歌可泣,或發人深省,或使人振奮,或饒有趣味,青少年讀者定能從中得到啟迪和力量!

圖書目錄

初探冰川路
真是冰川“到家”了
難忘的珠西冰川
在珠西溝曾與豺狗擦肩而過
水文站小插曲
在冰川上與熊瞎子遭遇
白色巨龍大雪崩
電影“騙子”
走進冰川世界
波斗藏布冰礫阜
朋碩壯觀的冰瀑布
麥飛鼠l
一次“冰川爆發”,高峽出平湖
又一次“冰川爆發”,易貢湖消失了
美麗的察隅
西藏的江南
是老虎在叫嗎?
“團結族”——桑國強
阿扎冰川谷
懸谷迷路
美麗的阿扎冰川
“樹王”——雪當
在阿扎冰川/
一處景觀,百年變化
雨中營地紀事
朽木標本的歷史見證
偉人逝世,冰川垂淚
暴風雪的洗禮
“恰木多”之行
蟲草的故事
黑昌路的凍土和雪害
“世外桃源”波戈寺
冰流四溢的布加雪山
波戈冰川物語
編者的話

作者簡介

張文敬,四川省旺蒼縣人,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理事,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山地研究所研究員。 一九七0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地質地理學,自然地理專業,之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從事現代冰川與環境研究工作,先後參加過以下重大科學考察: 1975—1976年,中科院青藏高原自然資源綜合科學考察,孫鴻烈院士任隊長,李吉均院士任冰川組組長。 1977—1978年,國家體委中科院國家測繪總局聯合組織的中國天山托木爾峰(7435.29m)登山科學考察,著名登山家王富洲任政委,劉東生院士任科險隊隊長。 1980年,受國際著名冰川學家中國冰川之父施雅風院士親自安排和攬款資助,作為實際上的科學顧問,組織和帶領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中國冰川》攝製組一行,兩次進入西藏,先沿青藏公路,後沿川藏公路,再經滇藏公路歷時8個月,完成《中國冰川》電影的野外攝製任務,影片導演為著名影人假虹先生。 1981年,受施雅風所長委託,作為秘書,具體組織和實施我國首次中日天山博格達峰冰川日關合科學考察,中方隊長為著名冰川學家謝自楚教授,日方隊長為著名極地冰川學家渡邊興亞教授。 1982—1984年作為冰川組負責人,參加了由中國著名地理學家楊逸疇教授任執行隊長的中國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登山科學考察,在主峰西側發現並詳細考察了中國首例具有躍動形跡的大型山谷冰川——則隆弄冰川。 1985年,參加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水利廳聯合組織的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地區葉爾羌河上原的冰川洪水科學考察,這是我國境內現代大型山谷冰川集中發育的地區,也是我國現代冰川冰塔林景觀資源最主要的分布發育之地。 1985年和1987年先後兩次陪同中日著名的冰川學家謝自楚教授、渡邊興亞教授和木通毅教授赴西崑侖山進行科學考察,任中日聯合考察隊首席秘書,率先登山著名的崇測平頂冰川的極頂處(海拔6800米),並親自設兩組冰川運動物質平衡剖面為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7—1988年,受中國政府南極委員會派遣,受中東極地研究所邀請作為中國冰川學家,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日本第二十九次南極科學考察,在隊長渡邊興亞教授的親自安排下,先後訪問和考察了日本飛鳥、昭和、瑞穗三個南極科學站,較好地完成了預訂的研究任務。歸國後通過新華社記者建議我國儘快早在南極大陸本土建立科學考察站。 1988年,作為業務隊長,組織和領導了中德西藏聯合冰川科學考察,先赴長江源頭格拉丹東王山,後又去馬卡魯峰(海拔8540米),再赴南迦巴瓦峰地區科學考察。德方隊長即是當今最著名的青藏高原曾出現過統一的完整的大冰蓋論者庫勒教授(Prof. Dr. Matthias KUHLE),他堅持說,由於當時青藏高原在大冰蓋形成後的“擊發”作用,導致了全球降溫而進入到第四紀以來地球最盛的一次冰川活動期。不過許多中國著名的冰川學家認為這種推論缺乏事實上的依據,因此是錯誤的。 1991—1993年,作為隊長,組織實施了中日日關宣西藏東南部冰川災害科學考察,並發現和考察了中國第二例具體躍動行跡的超長運動的大型山谷冰川——米堆冰川,該冰川與西藏境內最長大的山谷冰川——耒古冰川肩連,複式冰川瀑布高約1000米,之間奇蹟般地發育著一片原始森林孤島,冰川中下游的孤拱構造十分典型,形態非常美麗,冰川湖水倒映著雪山和森林,令人留連忘返。 1994年,因工作需要,由中科院蘭州冰川凍土所調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任中國生態網路系統貢嘎山高山森林生態站副站長。多次赴海螺溝冰川科學考察,曾推斷海螺溝得名于海螺溝冰川的孤拱構造景觀,尤其當登臨到冰川粒雪盆回首俯視時那冰川活脫脫只下山的海螺,讓人驚嘆叫絕! 1998年,作為瀑布分隊隊長,帶領17名科學探險隊員,前往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參加舉世聞名的人類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峽谷的壯舉,並獲成功,率先進入大峽谷無人區膠地,第一個抵達絨扎大瀑布。首次提出在大峽谷發育有多組瀑布群的科學概念——發現在大峽谷膠地分布,生長著大片原生喜馬拉雅紅豆杉林,並引起了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士的關注,此外,我還第一次提出了作為雅魯藏布大峽谷的主要支流帕隆藏布大峽谷就深度而言僅次於雅魯藏布大峽谷和尼泊爾境內的卡爾根德格大峽谷,應成為世界第三大峽谷。目前,就職於成都山地研究所,從事青藏高原尤其是高原東部的冰川與環境研究以及科學探險事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