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鄉

迎新鄉

迎新鄉地處四川省安縣西南邊沿,與秀水鎮、睢水鎮、河清鎮接壤,毗領綿竹市拱星鎮,距縣城50公里,幅員面積22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委員會、8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近1.5萬人。全鄉12個黨支部(其中場鎮5個),66個黨小組、542名黨員。農業以水稻、小麥、油菜等傳統常規糧油作物種植為主,水稻制種和種蛋鴨養殖有一定優勢。鄉內現有骨幹企業5個,其中規模企業2個(川銀公司和路林公司)。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迎新鄉種蛋鴨飼養基地
2004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909萬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工業總產值實現3034萬元,比上年增長21,農業總產值實現2875萬元,比上年增長9.15%;糧食總產量達到1.1萬噸,油料總產量達到89噸,生豬出欄1.8萬頭,小家禽達到54萬隻,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2704元,比上年增加342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00萬元。財政收入實現53萬元。

2005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109萬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工業總產值1207萬元,比上年增長20.6%,農業總產值3902萬元,比上年增長7%糧食總產量10327萬噸;油量總產量900噸;生豬出欄1.8萬頭,小家禽61萬隻,人均純收入2940元,比上年增加236元,新引進規模企業2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800萬元,實現稅收15.5萬元,比上年增長80%。

農業建設

迎新鄉迎新鄉農作物豐收
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

2004年,全鄉優質稻種植面積2900畝,其中銀絲粘和香稻50畝,並在皇覺、馬村兩村進行示範性水稻制種280畝,制種農戶每畝增收500餘元。在皇覺、七一兩村繼續擴大稻後菇種植38畝,並成立種菇協會,使種菇農戶每畝增加經濟收入2500餘元。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達2500餘人。

2005年,在臥龍發展年產50噸鮮菇木耳的種植場一個,皇覺村種植藥材青蒿107畝;在月峰、銅鑼、馬靈建立種蛋鴨養殖基地,年養殖規模在2.4萬隻以上。大溪村利用河灘地成片種植西瓜500畝,七一村發展年出欄生豬300頭的養殖場一個,馬靈村推廣水稻制種128畝,全鄉推廣種植優質稻2000畝。全年共輸出勞動力3000餘人,增加勞務收入3000多萬元。

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2005年,在大溪、七一兩村推廣小機井和微水工程。在月峰、銅鑼、馬靈、皇覺、臥龍5個村改造溝渠25000米,改造山平塘2口,沉井15口,村組道路10000米。

農業措施

迎新鄉迎新鄉
針對2008年水稻稻飛虱危害的嚴峻形勢,安縣迎新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採取“三法”,教農民學會算防治賬、學會認識害蟲和科學開展防治,全面打響防治稻飛虱殲滅戰。

針對一些農戶思想認識不夠,對稻飛虱危害認識不到位,不願花錢的狀況,該鄉採取算賬對比法,與農民算稻飛虱危害減收損失、防治後水稻產量增收對比賬,通過算賬對比,調動了農民參與防治的積極性,使廣大農戶從被動的要我防變為主動防、我要防;教會農民識別害蟲方法。由於很多農民不認識稻飛虱,鄉政府組織農技站的技術人員培訓鄉幹部,再分派鄉幹部深入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培訓,教會民眾認識稻飛虱蟲態,使許多村民認識到及時開展防治的重要性;由於稻飛虱是遷飛性害蟲,具有很強的暴發性和毀滅性,針對一些農戶存在的僥倖心理,認為只要周圍的農田打了藥,自己田裡就沒有問題,鄉政府及時引導農民採取“發現一塊、防治一片”的原則,教村民積極施好藥。

2008年來,該鄉已組織專業機防隊3個,投入防治機具1300餘台,張貼掛圖21份,發放技術防治資料4000餘份。全鄉稻飛虱防治達標面積為1210畝,實際已防治面積達到了4500畝。

文教衛生

2004年,全鄉有線電視發展步伐加快,銅鑼、馬靈兩村有線電視全面開通,用戶達到730戶,比上年增加420戶,組通率達到60%。大溪組通工程全面竣工,新增電話用戶119戶,全鄉電話用戶達到1200餘戶,電話組通率達到100%。中國聯通農業信息網正式啟動。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投資30餘萬的皇覺村聯合國小校全面建成使用,實現了聯合辦學;投資20餘萬元的鄉國中校學生公寓正在籌備。

教育建設

迎新鄉安縣迎新鄉國小
一、學校基本情況

安縣迎新鄉國小校位於安縣迎新鄉集鎮,學校占地面積27畝,現有教職工24人,教學班11個,在校學生552人。共有校舍建築面積3230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面積2045平方米;其它功能用房1185平方米)。學校各類教學儀器、設備等共價值28餘萬元。

二、學校受災情況

本次地震災害造成學校房屋及教學設備大部分損壞,直接經濟損失近200萬元。

三、災後重建規劃

規劃安縣迎新國小在原迎新國中校址上進行重建(迎新國中撤併到秀水民興初級中學),重建後的安縣迎新鄉國小屬一所公辦寄宿制國小,學校服務半徑6公里,服務人口近12000人。該校擬定辦學規模為12班,能容納學生600人,其中住校生360人。

學校規劃占地27畝,一期建設項目如下:

新建教學綜合樓1幢,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計畫投資180萬元。

四、援建的形式

援建單位或個人,可以援建學校全部建設項目,也可以援建學校部分建築或教學設備等,援建的金額和形式不限。對於援助金額在1萬元以內的援助者,教育局將發給榮譽證書;個人援助金額在1萬元以上、單位或其他組織援助金額在10萬元以上的,將在受援學校建立紀念碑或設立標誌性文化標誌;援建單項建築物金額達到50%以上的可享有該建築物的命名權;援建金額達到學校總投資30%以上的可享有該學校命名權(投資500萬元以上不受此限制)。

社會事業

迎新鄉迎新鄉
2004年,全年兌現義務兵家屬優待金1.56萬元,發放定補金7.2萬元,為困難農戶解決發展生產資金1.5萬元,最低生產保障金1.26萬元。計生政策全面落實,全鄉的人口自然增長率1‰。殯葬制度改革,死亡人口火化率達到100%。

2005年,打好扶貧攻堅戰,對全鄉106戶221人,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貧困戶和殘疾人家庭落實各項幫扶資金3.5萬元,送種子25斤,化肥10噸,衣物180件,改造、新建房屋16間500米方米。幫扶困難民眾170戶。2007年8月,以“三建”、“五改”為主要內容的大溪村扶貧工程項目實施完工,並通過省、市、縣驗收。教育事業進一步鞏固,全鄉學齡兒童入學率100%。中學籌資50多萬元,新建學生公寓866平方米,學生食堂達到規範標準。衛生防疫事業全面發展,鄉衛生院投入10多萬元新建婦產科業務用房1000餘平方米。村級醫療站醫務人員分別接受縣級業務培訓。投資3萬餘元新建機關場鎮街道公廁。全面防控血吸蟲病,對馬靈、臥龍兩村共6個村民小組5萬平方米的有螺面積進行了集中滅螺。嚴控“生豬5號病”“水稻稻瘟病”等疫情,對所有豬、牛羊注射預防疫苗1-3次,控制“5號病”的流入和外延。對全鄉13000畝水稻進行稻瘟病防治。計生工作卓有成效,向72名獎扶對象發放獎勵金43200元,全年計畫出生人口70人,實際出生79人,人口自然增長繼續為負增長。廣播電視暢通,全鄉廣播高音點85處,堅持常年播音300天,年新裝有線電視225戶,有線電視總戶數達1010戶,組通率達75%。民政優撫按時發放,全年發放復退軍人定補10萬元,臨時救濟400餘人,救助金和物資6萬餘元,解決特困戶建房資金2.5萬元,發放低保金1.22萬元,發放五保戶直發金4.7萬元。殯葬改革走上正軌,火化率為100%。保險防災意識增強,全年推廣辦理人、財兩險700餘戶,投保額5萬餘元,300多不同類型的受災戶獲得保險賠付5萬餘元。

鄉鎮措施

迎新鄉迎新鄉
2008年5月12日地震造成安縣迎新鄉95%以上農房倒塌或嚴重受損,人民民眾的生活、生產十分困難。臨近寒冬,受災民眾安全越冬成為黨委、政府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鄉、村、組及時召開幹部、民眾會議,摸排越冬困難的農戶並了解原因。建立好受災農戶安全越冬個戶檔案,做到村(社)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人。

二是對越冬困難的受災農戶逐一進行安置落實。採取加固過渡房、臨時投親靠友、加快永久性住房建設等措施。特別是對地震中“三孤”人員、低保戶、殘疾人家庭、地震中遇難人員、重傷、重殘、貧困優撫對象家庭等弱勢群體,優先幫助解決吃、住、保暖等問題。

三是加強組織領導工作。鄉上成立安全越冬工作領導小組,一把手負總責,分片包乾,鄉村幹部聯繫到人。四是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受災農戶加快自建步伐,早日住進永久性住房,對不能及時住進永久性住房的,及時提高防風、防雨、防寒保暖能力。五是抓好集中安置點和過渡房安全隱患排查。對在板房、過渡房中過冬的困難民眾特別注意電、氣等隱患排查。六是繼續搞好衛生防疫工作。做好飲用水、食品等衛生監督工作,確保無重大疫情發生,有病能及時醫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