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劑型

農藥劑型

農藥劑型是農藥經加工製成的各種製劑的形式,簡稱劑型。在農藥工業中,formulation一詞有製劑、劑型和配方三種涵義,分別在不同的場合使用。

農藥劑型

正文

農藥經加工製成的各種製劑的形式,簡稱劑型。在農藥工業中,formulation一詞有製劑、劑型和配方三種涵義,分別在不同的場合使用。農藥原藥除個別情況外,均須按一定的配方添加各種農藥助劑,加工成一定規格的劑型後,才能作為商品銷售使用。各種劑型的加工,都要首先確定適當的配方,然後選擇單元操作過程和設備,如粉碎、篩分、混合、造粒、調製、包裝等,組成特定的工藝流程,以間歇或連續的方式進行生產。農藥加工既可在原藥生產廠進行,也可以把原藥運到靠近市場的專門加工廠進行。
加工目的 農藥加工的主要目的有:①符合施藥技術的方便使用(如噴霧、噴粉等);②把儘量少的有效成分均勻地分散到套用對象所在的表面或空間,使藥效充分發揮;③比較安全地使用,減輕作物藥害,減少人畜及非目標生物的中毒機會和環境的污染;④提高有效成分的穩定性,延長藥效期;⑤便於包裝、貯運和銷售。一種原藥可按不同用途加工成多種劑型,一種劑型可有不同有效成分含量的多種規格。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有效成分還可加工成多種規格的複方製劑。每種劑型按使用性能都有特定的質量指標,例如粒度、浮化性、懸浮性、分散性、貯藏穩定性等,國際上對部分商品農藥規定了統一的標準和測定方法。
沿革 早期的無機農藥,大多以水溶液或粉劑形式使用。自20世紀40年代有機農藥發展以來,隨著農業上施藥技術和機具的改進,以及工業上加工技術和助劑的發展,各種農藥劑型也多樣化發展起來。在40~60年代,較早發展的是粉劑,後來重點轉向乳油和可濕性粉劑,到60年代後期顆粒劑開始迅速發展。以上四類已成為農藥的主要劑型。70年代以來,在高效新農藥大量出現和施藥技術進步及環境保護要求越來越嚴的情況下,劑型的發展趨向精細化。上述四類主要劑型的性能不斷改進,並出現了許多各具特色的衍生劑型。與此同時,又發展了許多新的劑型,例如懸浮劑、微膠囊劑、超低容量劑等。複方製劑也越來越多。據1984年國際農藥廠商協會聯合會(GIFAP)的調查,按使用方式分類的劑型已有60種。預計隨著施藥技術的進步,新的劑型還將繼續開發出來。中國在50年代初開始建立農藥劑型加工工業,30多年來主要發展粉劑、乳油和可濕性粉劑三種。80年代以來,懸浮劑、顆粒劑等新劑型也已投產。
主要品種 農藥劑型可按物理狀態分為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但通常是按施用方式進行分類(見表)。

農藥劑型農藥劑型

粉劑 將原藥與礦物質填料(如陶土、滑石粉等)按一定比例經過混合、粉碎等工序製成均勻的細粉狀製劑。粉劑的有效成分含量一般低於10%,其主要性能有細度、流動性和穩定性等。粉劑的優點是價廉、施藥工效高,在旱區、山區和防治暴發性病蟲害時特別適用;其缺點是用藥量大、防治效果較差、容易漂移而污染環境。近年來,開發了防漂移粉劑和適用於溫室的微粉劑等衍生劑型。
可濕性粉劑 將原藥與礦物質填料和濕潤劑、分散劑等助劑,按配方比例經過混合、粉碎等工序製成極細的粉狀製劑,其主要性能有細度、懸浮性、濕潤性、分散性和穩定性等。一般要求細度有98%通過325篩目,懸浮率達到60%~80%,在標準硬水中濕潤時間lmin左右。加工的主要關鍵是選擇適當的助劑和粉碎工藝(如超微粉碎或氣流粉碎)。可濕性粉劑一般都是高濃度製劑,加水稀釋施用,防治效果優於粉劑。
乳油 將原藥與有機溶劑、乳化劑按配方比例溶解調製成均相的液體製劑。其主要性能有乳化性和穩定性,在水中能自動分散成均勻的乳液。配製的關鍵是選擇適當的溶劑和乳化劑,使原藥溶液與乳化劑的親水親油平衡值(HLB值)調至相符,即可得穩定的乳油。乳油一般是高濃度製劑,加水稀釋施用,效果好,持效期長;其缺點是對包裝貯運要求高,使用有機溶劑多,不夠安全。
顆粒劑 將原藥與填料或載體和助劑加工成粒狀製劑。造粒工藝主要有三種:①浸漬法。用篩選的粒狀載體與液體原藥或原藥溶液均勻混合,使有效成分吸附在顆粒上。浸漬工藝可採用轉鼓式或錐形混合機。②包衣法。以非吸油性粒狀載體為核心,將原藥借包衣劑和粘合劑覆於載體表面,所用混合機同上法。③捏合法。將原藥、助劑和粉狀載體混合均勻,加入適量水捏合,通過擠出造粒機製成一定大小的顆粒,再經乾燥、篩分而得柱狀或球狀的顆粒劑。以上三法製成的顆粒劑性能有所不同,按使用可分崩解型和不崩解型兩類。顆粒劑施用方便,藥效好,有一定的控制釋放作用。
懸浮劑 又名可流動製劑,將不溶於水的固體原藥與助劑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經過砂磨機的濕法研磨,製成粒度極細的懸浮液製劑。其粒度比可濕性粉劑還要細,通常粒徑在0.5~5μm,是近年新開發的劑型。製備的關鍵是控制介質的粘度和密度,選擇適當的助劑,防止藥粒凝聚,保持穩定性。一般懸浮劑都以水為介質,也有一些用乳液或油類為介質。近年來,出現了用噴霧乾燥製成的固體乾懸浮劑。懸浮劑也是高濃度製劑,加水稀釋施用,藥效與乳油相當,因不含有機溶劑,故比較安全。
微膠囊劑 水中分散成微粒的原藥表面,通過高分子單體的界面聚合作用,包上一層薄膜而成為微膠囊,其粒徑一般為25~50μm。微膠囊劑具有控制釋放性能,並能降低對人畜和益蟲的接觸毒性,缺點是價格較貴。

農藥劑型符號

目前,在國內使用的國產和進口農藥達1000種以上,為了便於識別及使用,特將其符號表示簡介如下:

EC一乳油; WP一可濕性粉劑;ME-微乳劑; EW-水乳劑;DP一粉劑;

FO--微粉劑; SP一可溶性粉劑; WG一水中分散顆粒劑;

SS一種子處理用水溶性溶劑; LS一種子處理用溶劑; FS一拌種用膠懸劑;

PS一外塗種子的農藥; AC一水劑; OL一油劑; EO一水在油中的乳液;

VC一超低容量液劑; SV一超低容量懸劑; SC—膠懸劑; GR一顆粒劑;

MED一最小有效濃度; MAC一最大允許有效量; PC一百分比濃度。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