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賦句竇

辭賦句竇

辭賦句竇,即“辭賦句讀”——專門研究辭賦(包括當代辭賦,主要指古典辭賦)“句”和“讀”的辭賦邊緣學科,研究者為辭賦句讀學家,研究體系則形成了新興學科-辭賦句讀學。

基本信息

辭賦句竇,即“辭賦句讀”——專門研究辭賦(包括當代辭賦,主要指古典辭賦)“句”和“讀”的辭賦邊緣學科,研究者為辭賦句讀學家,研究體系則形成了新興學科-辭賦句讀學。“句讀”一詞,於唐朝文學家韓愈的《師說》:“句竇之不知,惑之不解。”《三字經》:“父子先,君臣後。次兄弟,及朋友。當順敘,勿違背。有伯叔,有舅甥。婿婦翁,三黨名。凡訓蒙,須講究。詳訓故,明句讀。”。“辭賦句讀學說,是日不落創立的當代中華辭賦漢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風華才子語)。辭賦句讀的提出,來源於蔣紅岩進行標點的一篇古典辭賦,因此當代句讀學說的發現與形成的第一人是蔣紅岩,時間是2007年9月21日晚。中國當代“辭賦句讀學家”主要有蔣紅岩、乾坤居士、龔刻昌等人。

釋義

解釋:

辭賦句讀:古時稱文詞停頓的地方叫做句或讀,那么,連稱“辭賦句讀”,“句”是辭賦語意完整的一小段,“讀”是辭賦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的辭賦段落。“古代誦讀文章,需稍作停頓的地方。誦讀時的停頓分句和讀,停頓稍長的叫句,停頓較短的叫讀,後將‘讀’寫成‘逗’。現代所用的逗號就是取這個意義,但區分句、逗的標準並不一樣。(引用網路資料)”。古代辭賦作品無標點符號,到了19世紀開始使用「。」作為辭賦斷句。古典辭賦句讀,分為“朗誦句讀”和“句法學”。

來歷

辭賦句讀——辭賦句讀(讀音:俱豆),是句號和讀號的合稱。古典辭賦,在書寫上原本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設計,這是由於古代資源有限且書寫頗為不易,為了能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的效益的緣故。在閱讀時為求語氣的順暢和正確的傳達意思,仍有需要注意“辭賦文句”的起承轉合,讀書人便會在辭賦作品中自行加註記號,這就是“辭賦句讀”由來。一般是以句號(。)作為一個辭賦句子的終了,相當於現代標點符號中的句號;辭賦句中語氣承轉停頓以讀號(?或、)表示,則相當於現代標點符號中的逗號和頓號。像這樣加注辭賦句讀的動作,被稱為“辭賦斷句”、或“辭賦圈點”——圈點並且加上註解或註腳的動作,則被稱為“辭賦圈注”。正確的圈點除了可以明了賦句和辭賦原意,也可體現辭賦讀者基本的學識涵養。

辭賦句竇,辭賦句讀,是中國“辭賦傳統”的標點論——與“漢語標點史”密切相關——因此,辭賦句竇,形成了“辭賦標點學”。漢語標點起源於甲骨文,而甲骨文中使用的線條和間空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狹義辭賦標點”指書寫形式的標點,“廣義辭賦標點”包括非書寫形式的標點,如間空、大寫、分段等,並把辭賦非書寫形式的標點作為研究對象——這個概念已把辭賦作品的語言意象,延伸到了書畫、雕刻等藝術領域。

辭賦句竇標點系統

辭賦句竇,鉤識號從先秦至少到漢代一直用來“辭賦斷句”。《說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為條目,兩者配對,是漢語早期的“辭賦句讀符號”。而新中國的《標點符號用法》——辭賦句讀,進入穩定階段——稱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統的標點符號簡史——對於“辭賦句竇學”有著重大意義的突破——逐漸形成自己的標點體系,辭賦標點完備。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已收篆文9353字,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認可使用”有“句(。)、讀(、)、表示著重的(.)、表示專名的(——)”,且常同其他符號(如評點符號)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才有成為系列的12種標點。辭賦標點系統,是“辭賦文明史學家”探研的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