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炒蟶子

辣炒蟶子

辣炒蟶子是一道漢族名菜,屬魯菜系。色澤美觀,鮮香味濃,可口美味,是簡單美味的海鮮下酒菜。味甘、鹹,性寒,有清熱解毒、補陰除煩、益腎利水、清胃治痢、產後補虛等功效。醫學工作者還發現,蟶子對因放射療法、化學療法後產生的口乾煩熱等症有一定的療效。

基本信息

菜品特色

色澤美觀,鮮香味濃,可口美味。

做法

材料

辣炒蟶子辣炒蟶子
蟶子500克、大蒜2瓣(切末)、片2篇、乾辣椒3隻(去籽切段)、胡椒少許、青紅椒絲少許、鹽適量、油3大匙。

做法一

1.蟶子買回來後用鹽水泡2小時,目的是讓蟶子們吐沙子。

2.準備配料:蔥、姜、蒜、紅辣椒絲

3.熱鍋熱油,先爆香辣椒姜蒜,再炒蟶子,加入少許料酒去腥提味,還加了一點蒸魚豉油。

4.大火炒制幾分鐘的樣子,蟶子的殼都張開了,這就熟了。

5.出鍋前加入蔥絲翻炒幾下(加了豉油不放鹽啦,海鮮味道要淡點突出鮮味),辣炒蟶子就做成啦。

做法二

1、提前將蟶子用淡鹽水浸泡2小時(飼養的蟶子2小時可吐盡沙,野生的據說要2天),吐盡沙,撈出瀝乾。

2、炒鍋燒熱,倒入油,放入蒜末、薑片炒香。

3、倒入蟶子翻炒,加入乾辣椒同炒。

4、翻炒至蟶子殼開,用鹽和胡椒調味即可。

5、在吃蟶子時,最好將蟶肉周圍那一圈黑線去除,因為那圈黑線相當於蟶殼內外之間的“密封條”,較髒。

做法三

食材

蟶子400g、洋蔥70g、豆鼓6g、辣椒油3g、薑末3g、鹽4g、雞精2g、料酒4g。

製作方法

1、提前將蟶子用淡鹽水浸泡2小時,吐盡沙,撈出瀝乾。

2、將蟶子肉去雜物洗淨,焯水,洋蔥切絲。

3、鍋內入油,油熱煸炒姜、乾辣椒、豆鼓、辣椒油出香味,倒入蟶子、洋蔥翻炒,加入料酒、鹽、雞精、翻炒至蟶子殼開,入味後即可出鍋。

做法四

主料:蟶子、小米椒、青椒、辣醬。

輔料:蔥、生抽、料酒、糖、油、姜。

1. 提前將蟶子用淡鹽水浸泡2小時,吐盡沙,撈出瀝乾。

2. 蟶子用料酒水焯一下撈出。

3. 青椒洗淨斜切成段,蒜、姜切片、小米椒段。

4. 鍋中倒油,放入蔥、薑片炒香,加入青辣椒。

5. 把瀝乾水的蟶子倒進鍋里,馬上加入料酒,倒入調好的醬汁,大火快速翻炒。

6. 因為蟶子用水焯過,所以不用炒太長時間,出鍋時放入小米椒。

做法五

用料:蟶子700克。

輔料:紅尖椒半個、尖椒半個。

調料:花生油50克、食鹽1/2茶匙、醬油1/2茶匙、雞精1/2茶匙、姜3克、蒜15克、料酒2茶匙、蚝油1茶匙、白糖1/2茶匙、麻辣醬2茶匙、白鬍椒粉1茶匙、水適量。

做法:

1.蟶子在清水中漂洗乾淨,然後加入少量鹽或者油,或在水中投入一枚硬幣,養6小時以上,使其吐盡泥沙。

2.湯鍋注入大半鍋水,煮沸,下入蟶子煮至再次沸騰時關火。

3.將煮好的蟶子撈出。

4.生薑大蒜切末。

5.紅綠辣椒切小丁備用。

6.炒鍋入油,大火燒辣,下入姜蒜末、辣椒丁爆香。

7.下入焯過水的蟶子。

8.加入鹽、料酒、醬油、糖、麻辣醬、蚝油、雞精、白鬍椒粉等,翻炒均勻後即可出鍋。

烹飪技巧

1、蟶子先過水抄可將貝殼類的動物蛋白質遇熱固化,比生的蟶子直接下油鍋炒,要熟得更均勻,且可以去除貝殼類較重的腥味;

2、此菜講究辣火爆炒,所以油一定要燒辣,所有材料快速下入後迅速翻炒後即可出鍋,以防海鮮肉質變老,影響口感。

營養價值

辣炒蟶子辣炒蟶子

中醫認為,蟶子肉味甘、鹹,性寒,有清熱解毒、補陰除煩、益腎利水、清胃治痢、產後補虛等功效。

蟶子富含碘和硒,它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孕婦、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食品,蟶子含有鋅和錳,常食蟶子有益於腦的營養補充,有健腦益智的作用。醫學工作者還發現,蟶子對因放射療法、化學療法後產生的口乾煩熱等症有一定的療效。

挑選蟶子

挑選蟶子的時候除了看肥不肥之外,還要看手碰到它的殼的時候是不是迅速閉合,迅速閉合說明還是很新鮮的,如果很慢那就離死期不遠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