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普森[生物學家]

辛普森[生物學家]

辛普森,G.G. George Gaylord Simpson (1902~1986) 1902年6月16日生於芝加哥,1986年逝世。1926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教授,系統動物學和美國動物學會主席。1941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辛普森研究了全部美國的、不列顛博物館的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哺乳類動物化石標本,以及南、北美洲古新-始新統的哺乳類動物化石,提出了爬行動物時代的早期哺乳動物群瀕於絕滅的原因和哺乳動物時代的形成過程。

(圖)辛普森[生物學家]辛普森[生物學家]

辛普森,G.G. George Gaylord Simpson (1902~1986) 1902年6月16日生於芝加哥,1986年逝世。1926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曾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教授,系統動物學和美國動物學會主席。1941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辛普森研究了全部美國的、不列顛博物館的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哺乳類動物化石標本,以及南、北美洲古新-始新統的哺乳類動物化石,提出了爬行動物時代的早期哺乳動物群瀕於絕滅的原因和哺乳動物時代的形成過程。

研究成果

40年代以後,他研究了進化論和動物分類,著有《進化的時間和模式》(1944)、《進化的意義》(1949)、《進化的主要特徵》(1953)、《進化地理學》 (1965)以及《動物分類學原理》(1961)等著作。他首次把統計法用於幾種動物比例的研究,創造出一種比率圖解,發展了測算動物群相似性的被稱為辛普森係數的概念和技術,形成了研究動物地理分布、變化和發生原因的動物地理學。他的主要著作還有《南美哺乳動物史》(1980)和《歷史生物學的若干問題與方法》(1980)等。關於中生代哺乳動物的論文,對了解哺乳動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他主要根據對耶魯大學皮巴蒂(Peabody)博物館和倫敦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的研究,發表了內容充實的專著,博得有才幹的古哺乳動物學學者的聲譽。

1926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1927年起在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古生物學研究工作,長達30年,前15年內發表了大約150篇科學論文,幾乎全部是關於古哺乳動物的,僅少數討論低等脊椎動物。他研究過蒙古和北美洲白堊紀的哺乳動物,北美洲古新世的動物群,發表了關於蒙大拿州聯合堡諸層古新世動物群的巨著。他由於廣泛研究了哺乳動物的進化,促成他編寫了哺乳動物詳細分類著作。30年代早期他曾三次去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進行發掘工作,採集新材料和重新研究已發表過的材料,由於他的努力,使人們對南美洲第三紀的哺乳動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30年代後期,他發表了數十篇有關論文和兩卷專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辛普森參加美軍,主要在北非服役。退役後回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任主任館員,主管古生物學部工作,同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廣泛,探討過把數學方法套用於古生物學,研究過進化論和動物分類,著有《動物分類學原理》、《進化的意義》、 《進化的速率和方式》以及《進化的主要特徵》等,並與人合作出版了有關數量動物學的著作。在世界古生物學界有廣泛的影響。辛普森1958年離開紐約城到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擔任亞歷山大•阿加西(Alexander Agassiz)古生物學講座教授,歷時10年。後來移居亞利桑那州圖森(Tucson)市,在亞利桑那大學任地球科學教授,論著甚多,包括《南美哺乳動物史》 (1980)、《歷史生物學的若干問題與方法》(1980)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