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日蓮

轉日蓮 即 向日葵 (植物名稱) 。 (英文:Helianthus annuus)別名太陽花,是菊科向日葵屬的植物。因花序隨太陽轉動而得名。一年生植物,高1~3米,莖直立,粗壯,圓形多菱角,披白色粗硬毛,性喜溫暖,耐旱,能產果實葵花籽。原產北美洲,目前我國均有栽培。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1年生草本,高1~3米。(對於雜交品種也有半米高的。)莖直立,粗壯,圓形多稜角,被白色粗硬毛。葉通常互生,心狀
卵形或卵圓形,先端銳突或漸尖,有基出3脈,邊緣具粗鋸齒,兩面粗糙,被毛,有長柄。頭狀花序,極大,直徑10~30厘米,單生於莖頂或枝端,常下傾。總苞片多層,葉質,覆瓦狀排列,被長硬毛,夏季開花,花序邊緣生黃色的舌狀花,不結實。花序中部為兩性的管狀花,棕色或紫色,結實。瘦果,倒卵形或卵狀長圓形,稍扁壓,果皮木質化,灰色或黑色,俗稱葵花籽。性喜溫暖,耐旱。原產北美洲,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轉日蓮的組成部分

轉日蓮的植株由根、莖、葉、花、果實五部分組成。
(一) 根 向日葵的根由主根、側根和鬚根組成。主根入土較深,一般為100~200厘米;側根從主根上生出,水平方向生長;側根上長有許多的鬚根。側根和鬚根上著生根毛。向日葵根系發達,在土壤中分布廣而深,其中60%左右的根系分布在0~40厘米土層中。 向日葵根的生長速度一直比莖快,花盤形成前後根生長最快,到種子開始成熟時,根不再生長,以後便逐漸枯萎。此外,在適宜條件下可長出大量的水根(似玉米的氣生根)。
(二) 莖 莖稈圓形直立,表面粗糙並被有剛毛。莖由皮層、木質部和海綿狀的髓組成。生育後期,莖稈木質化,而莖內的髓部則形成空心。向日葵的胚莖有綠色、淡紫、深紫等,是苗期識別品種的重要標誌。 莖的高度,不同類型的品種差異較大,同一品種,株高受播期及栽培條件的影響,差異也很大。莖的生長速度以現蕾到開花最快,此時生長的高度約占總高度的55%,以後生長速度減慢,僅占5%左右。 向日葵的分枝性,一種是由遺傳性決定的後一種是環境條件引起的。
(三) 葉 向日葵的葉分為子葉和真葉。子葉一對。真葉在莖下部 1~3節常為對生,以上則為互生。真葉比較大,葉面和葉柄上著生短而硬的剛毛,並覆有一層蠟質層。葉片數目因品種不同而異,早熟種一般為25~32片,晚熟種為33~40片。莖下部葉片在開花前製造養分,主要供給根部生長,到開花時其功能基本結束。中上部葉片製造的養分主要供給花盤促使種子形成。
(四) 花 向日葵為頭狀花序,著生在莖的頂端,俗稱花盤。其形狀有凸起、平展和凹下三種類型。 花盤上有兩種花,即舌狀花和管狀花。舌狀花1~3層,著生在花盤的四周邊緣,為無性花。它的顏色和大小因品種而異,有橙黃、淡黃和紫紅色,具有引誘昆蟲前來采蜜授粉的作用。管狀花,位於舌狀花內側,為兩性花。花冠的顏色有黃、褐、暗紫色等。
(五) 果實 果實為瘦果,習慣稱為種子。果實包括果皮、種皮、子葉和胚四部分。食用型種子較長,果皮黑白條紋占多數,果皮厚,約占種子重量的40%以上,千粒重100~200克。油用型種子較短小,果皮多為黑色,皮薄,約為種子重量的20%~30%,千粒重40~110克。

古籍記載

向日葵約在明朝時引入中國,如今所知最早記載向日葵的文獻為明朝人王象晉所著《群芳譜》(1621),該書中尚無“向日葵”一名,只在“花譜三*菊”中附“丈菊”,原文如下:“丈菊-名本番菊-名迎陽花,莖長丈余,稈堅粗如竹,葉類麻,多直生,雖有分枝,只生一花大如盤盂,單瓣色黃心皆作窠如蜂房狀,至秋漸紫黑而堅,取其子中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墮胎”。“向日”之名,見於文震亨《長物志》(約1635年左右)。1820年謝方在《花木小志》中言向日葵處處有之,既可觀賞,又可食用。說明向日葵在中國廣為種植。

生長習性

向日葵四季皆可,主要以夏、冬兩季為主。花期可達兩周以上。向日葵除了外型酷似太陽以外,她的花朵明亮大方,適合觀賞擺飾,她的種子更具經濟價值,不但可作成受人喜愛的葵花子,更可榨出低膽固醇的高級食用葵花油。向日葵的品種可分為“一般觀賞用”品種或“食用”品種,一般觀賞用品種特徵為植株較矮小,通常不超過半公尺,因此適合栽種於盆栽中;食用品種則植株較為高大,種於一般露天苗圃土壤中,可長至2公尺以上。向日葵生長相當迅速,通常種植約兩個月即可開花,其花型有單瓣、重瓣或單花、多花之分,花期相當長久可達兩周以上。

主要特性

(一)生育期和生育時期

向日葵的生育期是指從出苗到種子成熟所經歷的天數, 一般為85~120天以上。生育期長短因品種、播期和栽培條件不同而有差異。向日葵整個生育期分為幼苗期、現蕾期、開花期和成熟期四個生育時期。 1. 幼苗期 從出苗到現蕾,稱為幼苗期。一般需要35~50天,夏播28~35天。此時期是葉片、花原基形成和小花分化階段。該階段地上部生長遲緩,地下部根系生長較快,很快形成強大根系,是向日葵抗旱能力最強的階段。
2. 現蕾期 向日葵頂部出現直徑1厘米的星狀體,俗稱現蕾。從現蕾到開花,一般約需20天左右,是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時期,也是一生中最旺盛的階段。這個時期向日葵需 肥、水最多,約占總需肥水量的40%~50%。此期如果不能及時滿足對水肥的需要,將會嚴重影響產量。
3. 開花期 田間有75%植株的舌狀花開放,即進入開花期。一個花盤從舌狀花開放至管狀花開放完畢,一般需要6~9天。從第二天至第五天是該花序的盛花期。這4天開花數約占開花數量的75%。花多在早晨4~6點開放,次日上午授粉、受精。未受精的枝頭可保持7~10天不凋萎。 向日葵自花授粉結實率極低,僅為3%左右;異花授粉結 實率高。但如果氣溫高,雨水多,濕度大,光照不足,土壤乾旱等,結實率會大大降低;因此,調節播期,適時施肥、澆水,防治病蟲害,以及採取放蜂或人工輔助授粉等措施,可提高結實率。
4. 成熟期 從開花到成熟,春播25~55天,夏播25~40天。不同品種有差異。開花授粉盾15天左右是子粒形成階段。 比期需天氣晴朗,晝液溫差較大和適宜的土壤水分。

(二)生長發育與環境條件的關係

1. 溫度 向日葵原產熱帶,但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強,是一種喜溫又耐寒的作物。 向日葵種子耐低溫能力很強,當地溫穩定,在2℃以上, 種子就開始萌動;4~5℃時,種子能發芽生根;地溫達8~10℃時,就能滿足種子發芽出苗的需要。發芽的最適溫度為 31~37℃,最高溫度為38~44℃。 向日葵在整個生育過程中,只要溫度不低於10℃,就能正常生長。在適宜溫度範圍內,溫度越高,發育越快。
2. 水分 向日葵植株高大,葉多而密,是耗水較多的作物。它的吸水量是玉米的1.74倍。但因其生長發育多與當地雨熱同步,水分供求矛盾不突出。 向日葵不同生育階段對水分的要求差異很大。從播種到現蕾,比較抗旱,需水不多,僅為總需水量1.9%。而適當乾旱有利於根系生長,增強抗旱性。現蕾到開花,是需水高峰,需水量約占總需水量的43%。此期缺水,對產量影響很大。此階段恰逢雨量較多,基本上能滿足向日葵生長發育對水分的需要。如過於乾旱,需灌水補充。開花到成熟需水量也較多,約占總水量38%。如果水分不足,不僅影響產量,而且還降低油 脂含量。
3. 光照 向日葵為短日照作物。但它對日照的反應並不十分敏感。在天津市的日照條件下,無需特殊處理,都能正常開花成熟。向日葵喜歡充足的陽光,其幼苗、葉片和花盤都有很強的向光性。日照充足,幼苗健壯能防止徒長;生育中期日照充足,能促進莖葉生長旺盛,正常開花授粉,提高結實率;生育後期日照充足,子粒充實飽滿。
4. 土壤 向日葵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在各類土壤上均能生長,從肥沃土壤到旱地、瘠薄、鹽鹼地均可種植。有較強的耐鹽鹼能力。

(三)轉日蓮的抗逆性

1.耐鹽性 向日葵有較強的耐鹽性,土壤含鹽量在0.4%能出全苗。現蕾期,0~5cm和5~10cm土層含鹽量分別為0.42%和0.445%時,向日葵仍能生長正常。向日葵不僅具有較強的耐鹽鹼能力,而且還兼有吸鹽性能。據化驗,向日葵莖稈含氯化鈉高達0.5%左右,因此,它是鹽鹼地生物治鹼作物之一。
2.耐旱性 向日葵具有較強的抗旱性。據測試,開花前後近40天的乾旱,0~20厘米、20~40厘米和40~60厘米土壤含水量分別為8.8%、15.12%和19.6%,向日葵仍生育正常。
耐旱原因一是根系發達入土深,能吸收利用深層土壤中的水分;二是莖稈內充滿海棉狀的髓,能貯存較多的水分;三是莖上密生剛毛,葉面有臘質層,能減少水分的蒸騰。 此外,向日葵耐澇能力也很強。據驗證,從現蕾期開始,在水淹狀態下(地面積水50厘米)生長40天,90%以上植株不死,仍有收成。這是因為向日葵根和莖通氣組織發達,遇水後增生新根能力相當強,5天新根增量相當於總根量的21%。治病藥方 [頭離眩暈] 鮮果盤30~60克,水煎,一日2次分服。 [婦女經期下腹痛] 葵子盤 (乾品)30~60克,水煎後加紅糖適量,一日2次分服。 [小便淋痛 (包括泌尿系感染、尿路結石等),婦女白帶] 向日葵莖連白髓15~30克,水煎2~3沸(不要多煎),一日2次分服。 [哮喘] 鮮花盤30~60克,水煎服。 [百日咳,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 向日葵莖連白髓30~60克,水煎去渣,加入白糖,一日2~3次分服。 [胃痛,] 向日葵花盤60克,水煎服。 [膿頭多、乳腺炎] 葵花燒存性,研細,以麻油調塗於患處。另用鮮花60克,以酒水合煎服。 [腳轉筋 (腓腸肌痙攣)] 鮮向日葵莖心白髓30克,伸筋草30克,煮豬爪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