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折的年代:中國的1947年

g《轉折的年代:中國的1947年》書名中所用“轉折年代”,正是在這意義上說的。 到這年年底,情況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 一、中國是怎樣進入1947年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第1版 (2002年10月1日)
平裝: 534頁
開本: 16開
ISBN: 7108017504
條形碼: 9787108017505
尺寸: 22.8 x 15.3 x 2.2 cm
重量: 680 g

內容簡介

轉折的年代:中國的1947年》書名中所用“轉折年代”,正是在這意義上說的。發生了這樣的轉折,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歷史性巨變的到來,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將1947年史冊的第一頁和最後一頁進行對照,可以感受到這種轉折造成的強烈反差。這裡,我想先把國共雙方的主要領導人蔣介石和毛澤東在這年前後的言論及其反映出來的各自心態比較一下,可以給我們留下一個清晰的印象。這也許比列舉種種具體事實更容易說明問題。
蔣介石在這一年將要到來的時候,剛剛攻占解放區在華北和華東的兩大政治中心,張家口和淮陰,單方面召開國民大會,把和談的大門關死。他那時候真是趾高氣揚,躊躇滿志,以為只需要三個月或半年時間就可以消滅中國共產黨。他在這年2月所做的《對於最近社會經濟軍事情勢之分析》的講演中得意洋洋地說:
“一年余以來,政府要收復什麼地方,就收復什麼地方,長春如此,張家口也是如此,而最關重要的要算收復甦北和魯南,因為蘇北湖沼縱橫,魯南丘陵起伏,交通不易恢復,最便於匪軍的藏匿和逃竄而終於被國軍所收復,這是前方將士英勇奮鬥的成績。政府於去年計畫在五個月內收復甦北,直至今年1月底正式將共產黨驅逐時為上,比預定期間,也不過只超過了一個月。最近共產黨在魯南如果完全失敗,則黃河以南便不復有容身之地。所以在這種交通和軍事情勢之下,共產黨絕對不能流竄倖存。現在共產黨還想把政府拖倒,這無異是一個幻夢,不料某報反而替他們宣傳,真是可笑之至!”
最受蔣介石信任的參謀總長陳誠,1946年10月17日在攻下張家口後在記者招待會上斬釘截鐵地表示:“如用軍事,三、五月內可以告一段落。任何一條鐵路,兩星期內可以打通。”1947年初他又一再重申這個看法。這反映出他們那時多么地充滿自信。
但到這年12月,蔣介石再也沒有年初那股神氣了。當講到一年多來的戰場形勢時,他說:
“他們(註:指解放軍)並沒有我們這樣好的武器,也沒有我們這樣多受過嚴格訓練的官兵,更沒有什麼軍需資源的經濟基礎,這些條件我們都遠勝過他們,而為什麼我們不能剿滅他們?並且較之初期,匪區更擴大,匪勢更囂張,我們曾有許多將領被俘虜,許多部隊被消滅,成為我們國民革命軍有史以來的大恥辱!過去我們無論是東征、北伐以至抗戰,沒有一次戰爭不是光榮勝利的,現在剿匪,匪是愈剿愈多,我們卻是愈戰愈挫,這是我們從來沒有受過的恥辱!”
他甚至感覺到:自己也好,國民黨的統治也好,已經處在“生死成敗的關頭”。這年的最後一天,他在日記中寫道:“本月憂患最深,尤以最後十日,各方告急與失敗之報,幾如雪片飛來,蓐食宵衣,兢兢業業,未敢或懈,自省俯仰無愧,信道益篤,成敗利鈍,一惟聽天命而已。”
再看毛澤東,他的態度一直是冷靜而從容的。1946年11月21日,面對國民黨軍隊氣勢洶洶的大舉進攻,他在中共中央的會議上說:前一段時間,在中國人民中間以及我們黨內部存在著內戰打不打得起來的問題,人們部希望國共不打仗,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剩下的便是我們能不能勝利的問題了。要勝利就要搞好統一戰線,就要使我們的人多一些,就要孤立敵人。在軍事上,我們還是用襲擊的辦法,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解決土地問題,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他強調指出:“我們只要熬過明年一年,後年就會好轉。”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通過《迎接中國革命的新高潮》的黨內指示。毛澤東在對這個檔案作說明時指出:“根據最近的形勢來看,高潮是確定地快要到來了。凡是出現革命高潮,總是敵人有弱點,給我們可乘之機,否則就很難。”“這次革命的動力是兩條戰線,就是解放區和蔣管區的人民運動,而以解放區為主。”對革命勝利的時間,他做出這樣的判斷“少則三年到五年,多則十年到十五年。假如以少則三年到五年來說,那末,從日本投降時算起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半了,,即一年半了,但最後的困難我們還要估計到。”
毛澤東在1946年底所說“我們只要熬過明年一年,後年就會好轉”,用了一個“熬”字,是十分貼切的。對中國共產黨來說,1947年這一年確實很不容易熬過,而在這一年裡把整個局面扭轉過來就更不容易了。毛澤東在十九年後還對外國朋友說起:蔣介石打我們的時候,要算1947年上半年是最困難的時候,很多重要的根據地被它占去了,比如延安就被占去了,陝北它都走遍了。只是整個局勢的好轉,來得比毛澤東原來預計的更早。
到這年年底,情況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毛澤東認為可以斷言勝利已經在望。12月25日,他在中共中央於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的會議上做《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報告一開始便說:
“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美國走狗蔣介石的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並使自己轉入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在中國這一塊土地上扭轉了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匪幫的反革命車輪,使之走向覆滅的道路。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
為什麼在短短一年時間裡,竟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轉折?看起來似乎是個奇蹟,其實,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心的向背,在於誰能得到中國最大多數民眾的支持。人心向背,是最終能左右一切的決定性力量。當然,主觀的指導方針是否正確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指導方針不正確,即便有良好的客觀機遇仍會白白地喪失掉。具體說來,這個變化是由解放區和國民黨統治區人民運動這兩條戰線的發展所造成,而以前者為主。無論兩者中哪一個方面,走過的都不是平坦的道路,而是經歷過一個艱難的發展過程。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轉折年代,各種矛盾衝突表現得比平時更加錯綜複雜,更加尖銳激烈,因而使這段歷史的內容異常豐富。
《轉折的年代:中國的1947年》所要考察和探討的是:這個轉折究竟是如何到來的,它一步一步地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力求把這個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重新呈現在讀者面前。至於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這一點,只能有待於讀者的批評。

媒體評論

前言
看到《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這個書名,讀者可能會提出一個問題:拿20世紀40年代後半期的中國來說,幾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發生,例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1948年國民黨統治區財政經濟的全面崩潰、人民解放軍發動三大戰略決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些都是對近代中國的歷史產生巨大影響的事件,為什麼偏偏要挑出1947年這一年來寫呢?
當然,前面說到的那些年,都可以而且值得寫一本研究專著;而1947年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有它特殊的地位。正是在這一年,中國大地上發生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二十年來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國民黨從優勢轉變為劣勢,在內戰戰場上從進攻轉變為被動挨打,由強者變成弱者,反過來,中國共產黨卻從劣勢轉變為優勢,在戰場上從防禦轉變為進攻,由弱者變成強者。雙方力量對比在一年內發生的這種巨大變化直接影響並支配著此後中國的走向。本書書名中所用“轉折年代”,正是在這意義上說的。發生了這樣的轉折,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歷史性巨變的到來,便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將1947年史冊的第一頁和最後一頁進行對照,可以感受到這種轉折造成的強烈反差。這裡,我想先把國共雙方的主要領導人蔣介石和毛澤東在這年前後的言論及其反映山來的各自心態比較一下,可以給我們留下—個清晰的印象。這也許比列舉種種具體事實更容易說明問題。
蔣介石在這一年將要到來的時候,剛剛攻占解放區在華北和華東的兩大政治中心——張家口和淮陰,單方面召開國民大會,把和談的大門關死。他那時候真是趾高氣揚,躊躇滿志,以為只需要三個月或半年時間就可以消滅中國共產黨。他在這年2月所做的《對於最近社會經濟軍事情勢之分析》的講演中得意洋洋地說:
“一年余以來,政府要收復什麼地方,就收復什麼地方,長春如此,張家口也是如此,而最關重要的要算收復甦北和魯南,因為蘇北湖沼縱橫,魯南丘陵起伏,交通不易恢復,最便於匪軍的藏匿和逃竄而終於被國軍所收復,這是前方將士英勇奮鬥的成績。政府於去年計畫在五個月內收復甦北,直至今年1月底正式將共產黨驅逐時為止,比預定期間,也不過只超過了一個月。最近共產黨在魯南如果完全失敗,則黃河以南便不復有容身之地。所以在這種交通和軍事情勢之下,共產黨絕對不能流竄倖存。現在共產黨還想把政府拖倒,這無異是一個幻夢,不料某報反而替他們宣傳,真是可笑之至!”
最受蔣介石信任的參謀總長陳誠,1946年10月17日在攻下張家口後在記者招待會上斬釘截鐵地表示:“如用軍事,三、五月內可以告一段落。任何一條鐵路,兩星期內可以打通。”1947年初他又一再重複這個看法。這反映出他們那時多么地充滿自信。
但到這年12月,蔣介石再也沒有年初那股神氣了。當講到一年多來的戰場形勢時,他說:
“他們(註:指解放軍)並沒有我們這樣好的武器,也沒有我們這樣多受過嚴格訓練的官兵,更沒有什麼軍需資源的經濟基礎,這些條件我們都遠勝過他們,而為什麼我們能剿滅他們?並且較之初期,匪區更擴大,匪勢更囂張,我們曾有許多將領被俘虜,許多部隊被消滅,成為我們國民革命軍有史以來的大恥辱!過去我們無論是東征、北伐以至抗戰,沒有一次戰爭不是光榮勝利的,現在剿匪,匪是愈剿愈多,我們卻是愈戰愈挫,這是我們從來沒有受過的恥辱!”
……

目錄

前言
一、中國是怎樣進入1947年的
二、新年前後的抗議美軍暴行怒潮
三、主戰場上第一回合的較量
四、從進攻延安到孟良崮戰役
五、席捲全國的反飢餓、反內戰風暴
六、局勢急轉直下的巨大震撼
七、美國政府的兩難處境
八、攔腰突然挺進大別山
九、品字形陣勢的形成
十、北線戰局相繼變化
十一、農村土地制度的大變動
十二、中間派政治力量的新抉擇
十三、南京政府越來越孤立
十四、歷史的轉折點
附錄:抗日戰爭後期中國政局的重要動向
——論1944年大後方的人心劇變和“聯合政府”主張的提出
徵引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