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軌蠕滑理論及其試驗研究: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Kalker三維彈性體非Hertz滾動接觸理論在輪對/軌道滾動接觸蠕滑率/力關係分析計算中的套用 三維非Hertz滾動接觸理論的推廣 三維非Hertz滾動接觸理論的試驗驗證

基本信息

作 者: 金學松
出 版 社: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811042191
出版時間: 2006-05-01
版 次: 1
頁 數: 228
裝 幀: 平裝
開 本:
所屬分類: 圖書>科技>汽車與車輛

內容簡介

滾動接觸理論是輪軌關係研究的基礎。由於輪軌關係研究十分複雜,其老問題沒有得到完善解決而新問題又不斷出現,因而導致用現有的輪軌滾動接觸理論不能完善解決輪軌關係研究中的疑難問題。綜觀滾動接觸理論與輪軌作用之關係的研究,大致分三個方面:理論研究,試驗研究,套用研究。本文的第1章就這三個方面的研究歷史和現狀作了詳細論述,並列出了大約150多篇有關這方面或與之有關的研究文獻。明確了輪軌滾動接觸理論研究的意義和今後的研究方向。根據第1章的介紹,第2章列出了目前常用於車輛動力學研究中的幾個典型Hertz型輪軌蠕滑率/力計算模型,從理論上對它們作了詳細推導,利用實際輪對/軌道滾動接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蠕滑率值,計算了輪對和軌道之間的蠕滑力,並在數值上將這幾個模型的輪軌力結果與Kalker的精確理論(CONTACT)的結果作了比較。從理論上和實際套用方面重新評價了它們在輪軌力計算分析方面的優缺點,以供車輛動力學研究人員參考。 Kalker的三維彈性體非Hertz滾動接觸理論(也叫做精確理論)於20世紀90年代初完成,到目前為止是最完善的精確理論。由於其理論的複雜性和數值實現速度慢,因而在鐵路工業界未得到廣泛套用。《輪軌蠕滑理論及其試驗研究: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第3章詳細討論了Kalker的三維彈性體非Hertz滾動接觸理論在輪軌滾動接觸中的套用。非Hertz接觸分析主要體現為輪軌實際變形前接觸斑處的法向間隙在計算分析中得到考慮,而不是按Hertz理論那樣用輪軌接觸斑處的主曲率半徑作為確定接觸斑形狀的依據。為此,修改了CONTACT程式的輸入和輸出部分,將輪軌接觸幾何計算與CONTACT計算較好地結合起來。本章全面地分析了輪對運動、輪對/軌道滾動接觸蠕滑率和蠕滑力的關係,得到了大量的有工程套用參考價值的計算結果。這些結果在過去文獻中是查不到的。 為了能使Kalker的精確理論模型成為車輛動力學仿真研究的精確快速輪軌力計算模型,第4章作者運用巧妙的方法直接將輪對運動狀態和輪軌蠕滑力的關係,按數表(TPI.R)的方式建立起來,表中輪軌蠕滑率/力的關係由CONTACT確定。採用查表法是推廣套用Kalker精確理論於車輛動力學研究的唯一途徑。 Kalker在輪軌滾動接觸理論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是最卓越的,但他的理論研究的許多前提條件與實際輪軌滾動接觸問題有一定的差異。針對輪軌滾動接觸問題,作者在第5章中詳細討論了Kalker簡化理論模型和數值方法的修改和發展,使其更適合求解輪軌的粘著問題和“第三介質”對輪軌接觸力的影響。將Kalker的CONTACT理論模型即三維彈性體非Hertz滾動接觸理論模型,推廣到任意幾何型面彈性體滾動接觸問題。新的模型中,考慮了輪軌真實幾何型面和接觸斑以外的邊界條件對接觸行為的影響,可以求解輪軌的“兩點”和“共形”接觸問題。本章也提出了套用Kalker的三維彈性體非Hertz滾動接觸理論分析輪軸/鋼軌結構的彈性變形對輪軌滾動接觸蠕滑率/力的影響的分析方法。 由於在有自鏇存在的情況下,滾動接觸問題求解變得更加複雜。第6章討論了穩態Hertz滾動接觸和純自鏇條件下的物體接觸斑粘滑區劃分的解析解。利用Kalker簡化理論中的部分公式,作者巧妙地推導出解析解,並給予了嚴格地證明。幾個典型的算例說明了理論結果的正確性。 在第7章中作者討論了用原形尺寸試驗裝置和滾振試驗台進行輪軌滾動接觸蠕滑力試驗方法和試驗結果。這是國內外首次用原形尺寸試驗裝置驗證了Kalker三維彈性非Hertz滾動接觸理論模型,使該理論在輪軌滾動接觸分析中套用的可靠性得以證實。本章也給出了高速動態輪軌蠕滑力的試驗結果,並發現高速滾動和一定頻率範圍內的機械振動對輪軌滾動接觸蠕滑力有一定的影響,從而為開展高速動態輪軌蠕滑理論的研究提供依據。同時對試驗結果作了進一步理論和數值分析,得到一致的結論。 作為第5章討論的內容(輪軌關係研究中的套用),在第8章中詳細分析了高速機車單輪對牽引力矩與相關因素的關係,這些因素包括了輪軌之間的滾動滑差、輪軌接觸位置和水介質污染。分析了高速列車粘著試驗結果。根據大量的試驗結果,進行綜合擬合,得到了乾態、水和油潤滑條件下的粘滑曲線,供列車動力設計參考使用。

圖書目錄

1 緒論
1.1 輪軌滾動接觸理論的發展狀況
1.2 輪軌滾動接觸理論研究的目的和任務
1.3 本文的研究內容安排
2 經典滾動接觸理論詳細推導及其在輪軌滾動接觸分析中的結果比較
2.1 二維滾動接觸問題的解析解
2.2 無自鏇三維滾動接觸問題的解析解
2.3 Kalker線性蠕滑理論模型
2.4 三維Hertz滾動接觸一種,陝速數值求解方法
2.5 小自鏇情形下三維非線性蠕滑率/力計算模型
2.6 幾個經典滾動接觸理論模型在輪軌滾動接觸分析計算中的結果比較
3 輪對/軌道滾動接觸非Hertz蠕滑率/力分析
3.1 輪軌接觸幾何分析計算
3.2 輪軌滾動接觸剛性蠕滑率分析計算
3.3 Kalker三維彈性體非Hertz滾動接觸理論在輪對/軌道滾動接觸蠕滑率/力關係分析計算中的套用
3.4 本章小結
4 非Hertz輪軌蠕滑力數表TPLR的編制
4.1 非Hertz輪軌蠕滑力數表TPLR研製的基本原理
4.2 輪對/軌道滾動接觸蠕滑率取值範圍
4.3 數表格式
4.4 表的使用方法和有關插值誤差分析
4.5 本章小結
5 Kalker蠕滑理論的發展及其套用
5.1 簡化理論模型中考慮變摩擦係數的影響
5.2 三維非Hertz滾動接觸理論的推廣
5.3 輪軸和鋼軌結構彈性變形對輪軌蠕滑力的影響
5.4 本章小結
6 純自鏇穩態Hertz滾動接觸粘滑區劃分的解析解
6.1 滾動接觸問題中的自鏇量
6.2 純自鏇穩態Hertz滾動接觸斑粘滑區分界線的確定
6.3 幾個算例
6.4 本章小結
7 輪軌蠕滑理論試驗研究及輪軌激振對接觸壓力影響的數值分析
7.1 三維非Hertz滾動接觸理論的試驗驗證
7.2 高速動態蠕滑力試驗分析
7.3 接觸振動對接觸斑正壓力影n向的數值分析
7.4 本章小結
8 高速輪軌粘著問題的研究
8.1 輪軌粘著研究狀況
8.2 高速機車單輪對牽引力距數值分析
8.3 高速輪軌粘著試驗分析和粘滑曲線數值擬合
8.4 結論
9 總結
9.1 主要結論
9.2 今後的研究任務
致謝
參考文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