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測試之魂:核心測試設計精解(第2版)

基本資料

軟體測試之魂:核心測試設計精解(第2版)(掌握核心競爭力成為不可替代的測試精英
肖利瓊
ISBN 978-7-121-19677-5
20135月出版
定價:59.00
356
16

編輯推薦

本書之所以被數位測試界技術權威聯名推薦,是因為其緊扣測試工作命門,圍繞測試設計展開全部內容;更是國內外以此為題的唯一專業著作。除了細緻綿密的原理剖析和技術細節,還有一些觀點值得已經或立志於以此為業的讀者關注與思考,摘錄如下。
(1)找Bug,就好像挖地雷,每走一步,得都小心謹慎,否則一不小心,一個bug就在你眼皮底下悄悄地溜走了。
(2)相信自己,Bug是找不完的,Bug不是沒有了,只是暫時我沒有發現。
(3)堅持!嚴重的偶發Bug定可重視。
(4)並不是所有的Bug都能解決或需要解決,測試要堅持,又要捨得放棄。

內容提要

本書以測試設計為主線,首先介紹了軟體測試行業過去十多年的發展變化——如今,軟體測試日益受到世界重視,已展現了朝陽行業的端倪。如何把握測試技術,把測試工作做得精透,成為測試行業的佼佼者,也是很多讀者朋友關心的話題。本書接下來明確了測試的目標,介紹了測試設計的各個環節,包括測試架構的設計、測試需求分析與測試策略制定、測試方案的設計、用例的設計、測試執行流程設計、測試輸出的管理設計、測試過程的控制方法設計等。最後,作者以追逐軟測之理念進行延展,旨在幫助讀者理解並站在測試工作之上看測試,如何超越自我進行測試創新,為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測試精華之路提供指引。
本書是作者從事一線測試工作13年來的測試經驗與智慧結晶,適合對軟體測試有一定了解,特別是有一定實際測試經驗的測試工程師。同時,本書也可以作為高校、軟體測試專業培訓機構的參考教材,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學習企業中的工程實踐案例,有針對性地認識與把握測試的核心技術,以增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書本目錄

第1章朝陽中的軟體測試

1.1關於軟體測試 1
1.1.1書中一角到書山一角的跨越 2
1.1.2捉蟲子與挖金礦 3
1.2Bug就在我們身邊 5
1.2.1惠普100款筆記本軟體曝嚴重漏洞 6
1.2.2奧運門票銷售系統被迫關閉 6
1.2.3美F-22機群系統癱瘓,軟體質量威脅國家安全 7
1.3把握測試崗位 8
1.3.1測試入門 9
1.3.2優秀測試 11
1.3.3卓越測試 13
1.4測試基礎簡要 14
1.4.1軟體測試基本概念 14
1.4.2軟體測試基本目的 15
1.4.3軟體測試策略 15
1.4.4軟體測試方法 17
1.4.5軟體測試流程 18

第2章找Bug的核心思維與境界

2.1情有獨鐘的思維模式 20
2.1.1逆向思維 20
2.1.2發散性思維 23
2.2測試的第一重境界:圍著Bug轉 26
2.2.1獨上高樓——發現Bug 29
2.2.2為伊消得人憔悴——定位Bug31
2.2.3驀然回首——關閉Bug 34
2.3測試的第二重境界:站在Bug之上 36
2.3.1測試的價值不僅僅是發現Bug37
2.3.2測試的服務鏈 42
2.4測試的第三重境界:挑戰零缺陷 43
2.4.1缺陷的防與堵 44
2.4.2“零缺陷”文化 46
2.4.3“零缺陷”後的誤區 47

第3章測試設計景觀

3.1放眼設計 49
3.2解讀測試設計 50
3.3測試管理中的隱形指揮棒:測試組織模式的設計 53
3.3.1以開發為核心的組織模式 54
3.3.2以項目經理為核心的組織模式 56
3.3.3獨立的測試組織模式 58
3.4提高測試效率的有力武器:測試流程之設計 59
3.4.1認識測試流程 60
3.4.2讓大家一起忙起來 61
3.4.3軟體運行得猶如蝸牛在爬行 64
3.5好鋼用在刀刃上:測試技術套用之合適設計 65
3.5.1通信的心跳在狂蹦 65
3.5.2解開用例失效之謎 67

第4章測試架構的設計

4.1思索測試架構 70
4.1.1認知測試架構 70
4.1.2測試架構設計不僅僅在技術上 73
4.2讓每個測試人員都看到希望 73
4.2.1回顧與思考微軟的測試職業發展路線設計 74
4.2.2架構合適的測試技術發展梯隊通道 79
4.2.3架構合適的測試管理方向發展軌道 81
4.3萬里航行總舵手——業務測試架構的設計 83
4.4測試建設之基石——測試框架的設計 85
4.4.1相框與測試框架 85
4.4.2化抽象為具體——測試框架內容 86
4.4.3突破起點——搭建測試框架的方法 89

第5章測試需求分析與測試策略制定

5.1從測試需求開始 92
5.1.1多管齊下溯需求 93
5.1.2考慮可測試性需求 95
5.2識別廬山真面目——分析需求 98
5.2.1快速理解需求的捷徑:需求宣講 98
5.2.2需求定義也會錯並不是謊言 99
5.2.3不可忽視:從設計需求中提取測試需求 101
5.3確定頂層方向性測試類別 104
5.4布道——部署測試策略 107
5.5測試技術的裁剪與合理套用 109
5.5.1黑盒測試不等於手工測試 109
5.5.2適當採用白盒測試 110
5.5.3靈活運用灰盒測試 111
5.5.4部分自動化測試 114
5.5.5著眼專項測試 115
5.6測試計畫與跟蹤機制 117
5.7測試策略需考慮的其他要素 119

第6章聚焦測試方案的設計

6.1理解測試方案的設計 121
6.1.1疑問與認識過程 121
6.1.2測試方案設計的重要性 123
6.1.3把握核心——測試方案設計的三步曲 125
6.2創新樂園:多路測試分析方法 126
6.3三層架構模式分析法 128
6.3.1三層架構模式分析法的原理 128
6.3.2套用案例 129
6.4多叉樹節點分析法 133
6.4.1多叉樹節點分析法的原理 133
6.4.2套用案例 135
6.5業務狀態變遷分析法 138
6.5.1業務狀態變遷分析法的原理 138
6.5.2套用案例 139
6.6代碼更改追溯分析法 143
6.6.1代碼更改追溯分析法的原理 143
6.6.2套用案例 145

第7章話說用例的設計

7.1漏測一個提示界面,不僅損失158萬元 147
7.2逆境中的用例設計 149
7.3技術攻關:高效用例設計方法 152
7.3.1隱式邊界 152
7.3.2分類法 156
7.3.3反常規操作法 161
7.3.4倒推法 163
7.3.5用例設計的綜合策略 166
7.4用例有效、無效的正確認識 167
7.5用例的價值 169
7.6設計可復用的用例 171
7.7用例重構 174
7.8用例設計規範的誕生 177

第8章測試執行流程設計

8.1需求測試 179
8.1.1需求內審中的測試需求 181
8.1.2需求外審中的測試需求 183
8.1.3測試設計過程中的測試需求 183
8.1.4需求測試檢查點 184
8.1.5需求測試中的幾個問題 187
8.2內部版本發布測試 188
8.2.1版本發布的惡夢 188
8.2.2小議冒煙測試 190
8.2.3版本發布的信息傳遞 192
8.3回歸測試 194
8.3.1確定回歸內容 194
8.3.2基於用例的回歸測試方法 194
8.3.3基於Bug的回歸測試方法 198
8.4交叉測試 199
8.4.1交叉測試的特點 200
8.4.2交叉測試模式 202
8.4.3交叉測試後的進一步思考 205

第9章測試輸出管理設計

9.1Bug管理 206
9.1.1“Bug單”的故事 208
9.1.2Bug管理工具的選擇209
9.1.3Bug生命周期設計 210
9.1.4約束的力量——Bug管理規範214
9.1.5Bug庫的套用雜談 219
9.1.6處理不可重現的Bug222
9.2用例管理 224
9.2.1用例管理工具選擇 224
9.2.2用例結構與元素的設計 227
9.2.3用例維護的設計 231
9.3測試文檔模板設計 232
9.3.1測試計畫模板設計 234
9.3.2測試方案模板設計 235
9.3.3測試報告模板設計 236
9.4測試總結管理設計 239
9.4.1寫總結的好處 239
9.4.2測試工作日誌 240
9.5測試知識庫設計 242
9.5.1沉澱測試知識庫 242
9.5.2測試知識庫的管理 243
9.5.3學以致用打折嗎 245

第10章控制測試過程的實用方法

10.1把握測試工作啟動的起點246
10.1.1測試人員何時投入項目合適246
10.1.2項目測試啟動會 249
10.2測試設計的評審251
10.2.1三級評審機制252
10.2.2自審檢查單的誕生253
10.2.3設計檢查單——提高設計質量的有效工具254
10.3測試版本的控制256
10.3.1版本發布眾生相 257
10.3.2版本接收/停止測試準則 258
10.3.3測試與版本號260
10.4測試配置管理 261
10.4.1測試也需“電子眼” 261
10.4.2測試配置的構建與套用262
10.5漏測分析:測試流程改進的助推器264
10.5.1漏測的定義與漏測分析的意義 264
10.5.2漏測問題收集266
10.5.3漏測分析計畫267
10.5.4漏測分析實施267
10.5.5漏測措施執行跟蹤268

第11章軟體質量與測試的故事

11.1軟體質量與測試的幾個故事 270
11.2軟體質量模型到底是什麼272
11.2.1軟體質量的標準定義 272
11.2.2測試人員談軟體質量 273
11.2.3軟體質量模型——工程實踐式解讀 274
11.2.4對質量模型的進一步思考 281
11.3測試的宗旨283

第12章測試模式的設計

12.1了解測試模式設計 285
12.2基於用戶環的測試模式 286
12.2.1識別用戶286
12.2.2案例1:生產出來的機器開機失敗 287
12.2.3案例2:參展機真的累了嗎 288
12.2.4案例3:我們真的了解用戶嗎 289
12.2.5案例4:用服的抱怨 290
12.3基於流程的測試模式291
12.3.1案例1:軟體沒有任何更改卻不正常了 292
12.3.2案例2:傷不起,自動構建惹的禍 293
12.4測試設計與測試執行人員分開模式294
12.4.1案例1:測試時間變長了 295
12.4.2案例2:招聘實習生執行用例 296
12.5優秀測試團隊的組合模式300
12.5.1案例1:測試工作量評估 300
12.5.2案例2:測試需求實現的故事 302
12.5.3案例3:兩個阿慢的故事 304

第13章追逐軟測之理念

13.1開拓測試管理新思維:測試環境創新 308
13.2暢想:測試團隊的發展之路 310
13.2.1散兵游勇年代311
13.2.2測試游擊隊 312
13.2.3測試部落314
13.2.4測試事業部 317
13.3測試設計理念至上 318
13.4挑戰測試新技術320
13.5測試是不可或缺的“一條腿”322
13.6通向“羅馬”的測試之路323
13.6.1識別自己——英雄不問出處324
13.6.2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測試康莊大道 325
附錄A專業名詞解釋330
附錄B參考書目和資源 335

精彩節摘

再版序

《軟測之魂》於2011年2月首次出版,當初由於在書名上並未體現“軟體測試”這個關鍵字,而是採用了在工作中常見的比較口語化的“軟測”,曾非常擔心對市場的影響,及讀者是否能接受。然而,面市的這一年多時間裡,收到眾多讀者的書評,或郵件反饋及微博上的互動,甚至還有一些讀者把讀後感貼在網上相互分享。最讓我感動的是某著名通信公司南京分公司的一位測試經理,就書中的很多細節問題與我交流,說他們正在以《軟測之魂》為材料,組織公司全體測試人員在一起學習、交流等。對於讀者的來信或微信,我基本是必復的。或許正因為業界朋友的厚愛,一年後,收到了出版社可以再版此書的訊息,心中自是高興。一方面覺得終於有機會可以糾正原書中的疏漏;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更重要的是,上一版在近一年的銷售過程中,收到來自全國各地不少讀者的反饋、建議,使我感受到測試界朋友們的熱情。測試工作崗位已遍及大江南北,前幾年只出現在一線、二線城市,而目前三線或發展中的邊沿城市也有軟體測試的崗位。也正是他們的熱情,及將本書內容在自身工作中的套用,推動著我不斷學習與思考,改正存在的問題,並把他們反饋給我的意見或建議落實下來,最終產生了《軟測之魂》的第2版。
第2版的修改內容主要如下。
(1)新增兩章內容,分別是:第11章“軟體質量與測試的故事”和第12章“測試模式的設計”。
(2)由於新增兩章內容,為保證內容的有序銜接,原第12章“追逐軟測之理念”改為第2版的第13章。
(3)為方便讀者在閱讀時迅速抓住重點,對書中各章節重要的句子進行突出顯示(粗體)。
(4)糾正第1版中存在的錯漏。
肖利瓊
2012年12月

推薦序

肖老師在深圳工作,我在合肥工作,我們相距很遠,但因為同行而認識。更準確地說,是因為我寫的《全程軟體測試》,這本書成了我們相互認識的紐帶。2008年4月,肖老師買了這本書,就書中的問題和我交流,逐漸我們熟悉了,成為朋友。所以,當她開始寫本書的時候,自然想到了我,我也很高興地接受了邀請,為她的新書寫序。
肖老師在測試領域工作的時間比我還早三年,到如今已經在測試領域辛勤耕耘了13年,可以說是國內軟體測試的老前輩,見證了國內軟體測試從無到有、從小作坊到專業化的測試發展過程,自己也成長為一位資深的測試工程師、測試經理。她的確熱愛軟體測試,不僅在測試領域一乾就是十幾年,而且時時刻刻想著這個行業,參加各種軟體測試論壇和其他活動,總想為這個行業做點什麼。為此,肖老師三年前就開始策劃寫一本軟體測試實踐方面的書,將自己的經驗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人們經常說,軟體測試工作中測試用例設計最能體現測試工程師的水平。如果測試人員對需求理解不夠,設計的測試用例可能就不對,所設計的測試用例覆蓋面就不全;如果測試人員對產品技術實現不能把握,就不能設計出有針對性的、高效的測試用例;如果測試人員對測試方法和技術掌握不深,就不知從哪裡下手來設計測試用例。做好測試設計工作,測試執行的工作就相對容易了。只有正確地、全面地設計好測試用例,才能保證測試的執行正確、有效和完整,最終保證發布的產品達到所要求的質量。測試計畫、測試執行等固然重要,但測試設計是測試工作的核心。本書正是圍繞測試設計來展開討論的,但又不局限於測試用例的設計,從測試管理設計、流程設計、測試組織結構設計,到測試架構設計、測試方案設計、測試執行設計和測試輸出設計等,讓設計無處不在,為我們展現了測試的美妙境界。
本書是作者十幾年測試工作的結晶,從書中很多的實例可以見證。在每一節,差不多都會有一個實例,這不僅讓我們的閱讀更輕鬆,而且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要闡述的實踐方法或解決問題的思路。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希望讀者在閱讀中獲得快樂和知識。
最後,相信讀者通過閱讀本書受益多多,並能像作者一樣,更加熱愛測試工作,在測試領域一乾就是10年、20年,將我國測試水平帶向另一個輝煌的未來。
朱少民
資深QA總監
思科-網迅(中國)軟體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

肖利瓊,生於廣東平遠,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技術專業,在軟體測試領域工作10餘年,熱愛測試。擅長嵌入式軟體的測試設計,流程控制與過程管理。曾在台資、港資、民企作為測試負責人帶領團隊進行測試工作。現作為資深測試工程師、測試技術經理就職於深圳邁瑞血球研發中心。

媒體評論

我用了一天時間把本書讀了一遍,在印象中已出版的測試類書籍很少有專門講測試設計的。本書吸引我的就是作者新穎的設計方法和淺顯易懂的講解,每個原理都是娓娓道來,讀的過程是非常舒服的,宛如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也看到了作者非常深厚的測試設計經驗和豐富實踐,讀完後很有體會和感觸,也有很大的收穫。測試設計作為軟體測試中最主要和關鍵的一個工作環節直接決定了後期測試質量的結果,相信本書對測試愛好者的測試技能提高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推薦廣大測試愛好者也來仔細閱讀學習。
——騰訊公司網際網路測試部 助理總經理、質量管理通道分會會長吳凱華
本書作者是用心感悟的軟體系統測試專家,在十多年的測試實踐中深刻認識和理解了軟體測試的過程,並總結出指導測試過程的最佳實踐方法。對於很多測試工程師來說,它是一本實用的軟體測試書籍,通過生動的實例使初學者更容易理解。此書對於理解軟體測試方法和過程很有幫助。
——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超聲軟體部測試經理袁娟
測試設計是軟體測試活動的創造性工作,是提高測試執行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技術保證。隨著我國軟體測試行業的發展,軟體測試方面的書籍不斷豐富,但是專注於軟體測試設計技術的書卻鳳毛麟角,本書的出版可以填補這方面的空白。本書全面論述測試設計的各個環節,以及相應的設計技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輔以典型測試案例分析。無論您是軟體測試架構師、測試工程師,還是測試經理、項目經理,都能從書中得到有益的收穫。
——北京昱達環球科技有限公司培訓總監 CSTQB資深專家 崔啟亮
測試設計是我們測試者的作戰思想,與測試工具一起影響著測試工作的質量。在測試工具和自動化測試書籍占主流的環境下,這樣一本專門描述測試設計的書籍,可以很好地幫助廣大測試人員獲得測試設計領域的知識和經驗。本書通過翔實的實戰案例闡述了所談到的測試設計技術,有利於讀者輕鬆理解書中所分享的測試設計思想和方法,且容易運用於自己的實踐中。如果你是一位測試經理,本書內的測試管理類經驗能讓你少走一些彎路,走在正確的路上;如果你是一位測試工程師,本書中的實踐經歷能讓你拓展測試視野,使測試專業能力獲得新的提升!
——軟體測試精要》作者 董傑
本書內容翔實,論述充分,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無論是初入測試行業的新人,還是經驗豐富的資深測試人員,都能從中獲益。
——軟體測試類書籍作者 蔡為東

作者語

早在1997年,像很多測試行業的朋友一樣,在還不清楚軟體測試是做什麼時,稀里糊塗地走上了軟體測試這個崗位。回首過去,從沒想到測試會成為一個行業,也沒想到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能堅持這么長時間一直從事這個工作。說來也是很幸運的,能有機會見證這個行業在某些方面的點滴變化,如測試專業書籍的變化,從原來沒有專業書到現在琳琅滿目。同時也被這個行業中的不少人和事感動著,如近幾年湧現了一批批國內的測試專家,他們奉獻著自己的實踐經驗,無論是通過出版專業書籍,還是在網上建立個人部落格,無不洋溢著對測試事業的熱愛。同時,近幾年,伴隨著國內軟體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一批從事軟體測試服務業的公司或培訓機構,使得測試行業從悄然形成,到如今讓人感到到處都是一片朝氣蓬勃,前景無限美好的朝陽景象。
深圳有一個關山月美術館,周末常與家人或朋友去看畫展,展出的畫有國畫大師關山月本人的,也有國內外其他畫家的。每次看完畫展回來,都有一番感觸。軟體測試也是門藝術,一門很美的藝術,只是它的表現手法是以Bug來展現的。早在25年前,美國軟體測試大師G. J. Myers在其經典著作《軟體測試的藝術》就提到這一點。有感於國內測試領域在近幾年的發展,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浮躁氣氛、認識的誤區,作為在測試江湖中摸爬滾打了十多年的自己,是否也可做點什麼,如把這些年的經驗總結、心得體會寫出來與讀者分享,讓後來者少走些彎路,豈不是一件好事?
有了想法,要把想法變為現實,並非易事。一開始,想得很簡單,以為積累了足夠的素材,然後把這些素材整理一下即可成書。由於平時看的專業書多為教科書類,這種書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概念多,理論味道太濃,與工程實踐有一段距離,常讀著讀著會讓人打瞌睡。但相反,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類讀物卻常使我們挑燈夜戰不知所累。於是就書的表現風格上想有一個區別於常規的打破,然後在接下來的樣章中便用小說式的風格講述關於軟體測試的概念、測試的設計理念等。但這樣一來,測試技術最核心的嚴謹性又得不到體現,後來在與編輯的反覆商榷後,改為始終以讀者為中心。通過生動的實際案例,結合易讀易記的圖表來展示書的風格,使讀者能在輕鬆閱讀的同時,又不失掌握技術的嚴謹性。
當書的大綱、樣章確定後,開始了長時間的寫作之路。就像我們平時在公司做項目一樣,起初我制訂了一個漂亮的寫作計畫,然而不到兩周的時間,進度與計畫就相背離了,後來越差越遠。這其中,與公司工作忙,每天能擠出進行業餘寫作的時間很有限(或者沒有)有關。有時確實是太累了,不僅是體力,還有時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比如1小時原計畫寫1000字左右,卻往往是兩小時過去了才理出個頭緒。從開始積累寫作素材到寫作完成花了近3年的時間,個人感覺是挺長的。也曾多次想打退堂鼓,但已與出版社簽了契約,到期要交稿,誠信是很重要的,有了壓力,也就有了動力。記得在寫作的中途,正值到武漢進行校園招聘,只好帶著稿件每有空時就接著寫。整個寫作過程發生的事還有很多,挫折也好,失敗也罷,都是一場難得的歷練。通過寫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學習了很多新知識,總結的過程中也讓我不斷思考,測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要做得精透,要走的路還很長。
下面對全書的章節進行簡要地介紹,以能幫助讀者導讀。
全書以測試設計為核心,圍繞測試設計的一個過程進行展開。

書本慨括

全書共分為13章
第1章 朝陽中的軟體測試
本章將以對軟測行業有特別影響的專業書籍及網路資源的變化為背景,介紹十多年來測試行業的快速發展,軟測工作是做什麼的,其核心又是什麼?隨著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如今軟體已滲透到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軟體到處都是,它不可能完美無缺,Bug無處不在。由軟體漏洞或缺陷而引發的事故經常發生,軟體測試這個把握軟體質量最後一個關卡的活動日益受到業界重視,測試行業由此也風生水起,已展現出朝陽行業的端倪。如何把握測試工作,在測試行業中贏得一席之地,本章後兩節分享了如何把握各階層測試工作的一些見解,同時也濃縮式地介紹了測試基礎知識的精華,以期對初學者能指點迷津
第2章找Bug的核心思維與境界
通過找Bug來推動軟體質量的提高,是軟體測試最基本的目的,圍繞著Bug,本章首先介紹了逆向思維與發散思維在找Bug中發揮的價值。接著介紹了測試的三重境界,對不同境界的理解會有不同的行為結果。第一重境界:圍著Bug轉。通過發現Bug,協助開發人員分析問題,定位問題,最後解決了Bug,才能對質量有實質的貢獻。第二重境界:站在Bug之上。我們完全可以跳出測試軟體的小圈子,拓寬測試的視野。測試的價值不僅僅是發現Bug,它服務於整個產品的開發鏈,項目的成功,可以帶來測試的成功。第三重境界:挑戰零缺陷。Bug是設計出來的,它從來不會自生自滅。追求零缺陷,以預防為主,事後的測試驗證為輔,主動推動設計儘量一次做好,這是測試的最高境界。通過測試三重境界的介紹,讀者可以對測試的價值有更全面、更合理的理解與認識
第3章測試設計景觀
本章先對設計與測試設計的名稱進行了咬文嚼字式的剖析,希望能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測試設計的本質含意。接著分別以測試組織模式的管理設計、測試流程的設計、測試技術的套用設計為綱,結合案例講述如何套用測試,體現測試設計是怎么一回事,它對測試工作有哪些重要影響。通過本章的介紹,希望能幫助讀者理解為什麼說“測試設計是一個過程”的核心理念。
第4章測試架構的設計
本章從思索測試架構開始,探討了測試架構是什麼,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接著就測試人員最為關心的話題——測試職業發展路線的設計進行了剖析,讓不同相關測試領域的讀者能找到自已的位置、努力的方向。本章在接下來提出了一種架構設計模型,然後圍繞此模型,對處於模型中底層的“測試框架”這個抽象概念結合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的相框為例進行講述,最後對框架應包括的內容及其設計方法進行了介紹
第5章測試需求分析與測試策略制定
本章從測試需求的介紹開始,與讀者分享如何超越於需求文檔之外,收集更多、更全面的需求,然後如何分析這些需求,特別是一些隱含需求的識別,從而提取方向性的頂層測試對象。接著為提取到的測試對象部署測試策略,重點介紹了各種測試技術的裁剪與合理套用方法,主要以黑盒功能測試為主,適當採用白盒測試,靈活運用灰盒測試,部分功能或模組採用自動化測試。同時要著眼於專項測試,以突破某特性的測試模式,以在項目軟體質量的可靠性與穩定性方面帶來更多的貢獻。測試的計畫與整個測試過程的跟蹤與控制方法也是策略中需考慮的主要內容之一,本章也進行了介紹。最後就測試策略中需考慮但容易被忽略的其他因素進行了一番介紹
第6章聚焦測試方案的設計
本章首先回顧業界對測試方案設計的不同看法與做法,通過經歷的事例,提出測試方案設計的重要性。接著給出最佳實踐中提取出來的多種測試對象分析方法,包括三層架構模式分析法、多叉樹節點分析法、業務狀態變遷分析法、代碼更改追溯分析法。對每一種方法,先進行原理上的講解,然後結合案例,與讀者分享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應該如何套用
第7章話說用例的設計
本章首先以一個漏測的質量事故為例,闡明用例設計的重要性與意義,然後對開發流程不規範時,沒有需求與設計文檔等依據的情況下,如何設計用例提出一些解決方法,希望對陷於此種困境的測試朋友有一些幫助。接下來提出了幾個行之有效的用例設計方法,並結合案例講述如何套用,想提高設計高效用例方法的朋友能從中找到想要的內容。有了用例設計的方法,還要具備對用例的正確認識,包括對有效、無效用例的正確認識,以及用例給我們帶來的價值。用例是測試人員心中的世界,如同代碼是開發人員的魂魄。用例的復用、重構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也將在本章與讀者一起分享。最後,介紹了用例的設計規範,作為本章的結束
第8章測試執行流程設計
測試方案與用例的設計是屬於純測試技術上的設計,但對於整個項目的測試過程,光有技術還不夠,需配以合適的測試流程,策劃什麼時候做什麼事,達到什麼要求。好的策劃可以對項目的測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章重點講解測試流程的設計,結合案例,對每個階段設計的測試環節及其具體的套用進行了介紹
第9章測試輸出管理設計
本章以測試的輸出為核心,介紹如何以有效的方式管理測試輸出,充分利用測試輸出的價值,改進測試流程,以期提高軟體測試的質量。本章結合案例,介紹了解決措施及改進測試過程的方法
第10章控制測試過程的實用方法
前面章節內容講述了測試過程中各環節如何做,以及做出來的東西如何管理,涉及了測試設計的方法、測試執行流程的設計、不同類別測試輸出工件的管理。方法、流程與管理形成了一條有序完美的測試鏈路,然而,鏈路上環環相扣的各測試節點是否與我們的預期扣緊呢?畢竟,只有過程中各節點的質量得到了保證,測試鏈路的末端才能畫上圓滿的句號。本章就如何控制測試過程各節點的方法結合案例進行介紹
第11章 軟體質量與測試的故事
本章主要圍繞軟體產品在生命周期各環節的測試設計而展開的闡述。本章是站在這條線的更高層面,系統性地思考質量與測試的關係,包括測試人員是如何看軟體質量的,標準化的軟體質量模型中質量屬性有哪些,它們與測試有什麼關係,測試的宗旨又是什麼等
第12章測試模式的設計
本章闡述測試模式的設計問題,如何通過測試模式的變化改進測試過程,最終把軟體質量這堵牆壘得更高、更結實。測試模式的設計不局限於與技術相關的測試模式,與流程管理、人員匹配的管理、心理學等密切相關
第13章追逐軟測之理念
本章就測試朋友們工作或發展方向的一些重要理念,包括測試創新、測試設計理念至上、挑戰測試新技術、測試之路等與讀者一起交流與分享
本書最後附有常見的測試方法和類型解釋。

作者致謝

參與本書編寫的有肖利瓊、張滔清、陸素珍、馬雪、賈瑞俠、鄭德財、李立想、陳東勇、黃媛輝、王婷。由於作者水平和時間有限,書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或錯誤,歡迎讀者及各界同仁指正
提筆寫此致謝辭時,思前想後,久久不能下筆,好似有千言萬語,可又不知從何說起。
首先,非常感激在整個寫作過程中對我鼎力支持的第一讀者——我的家人。由於是業餘寫作,公司的項目任務緊張,加班是常事,能自由支配的時間非常有限,常常不能按計畫完成寫作進度。在我焦頭爛額之時,是他們不斷地鼓勵我、支持我,經過一次次的心理挑戰,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其次是我剛開始聯繫出版社時,由於方法問題屢遭閉門羹,是蔡為東老師伸出了熱情的援助之手,正是由於他的指引,使我很快找到了合作夥伴——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張春雨編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一年的寫作過程已過去,由於是初次寫大塊頭的書,張編輯在我的整個寫作過程中沒少花時間與心思進行指導,在此為我的一些失誤或不足表示歉意,但更多的是感謝他一貫的支持與嚴格的要求。另外,在成書後自審階段,很幸運地得到了朱少民老師的指點,使書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還有我的好朋友Lucy,她是我的第一個專業技術讀者,給了我不少有意義的反饋,儘管她已移民加拿大,但一直都在掛念著此書的進展,感謝她的大力支持。
也因為寫書,使我有一段時間幾乎忽略了女兒,這讓我心裡很內疚。四年級是一個重要的轉型期,一直都很擔心她缺少我本應該的輔導成績會下降,意外的是最後她反而進步了。女兒的日漸成長,讓我備感欣慰,當然這仍離不開家人的關心、愛護與教導。
最後,謹以本書作為最珍貴的禮物獻給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我的親友和同行們。
肖利瓊
7月於深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