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形篇

軍形篇

原文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勝兵,打勝戰的軍隊。

源自

孫子兵法》共有十三篇。
軍形篇,為第四篇。

《孫子兵法》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簡介

《軍形篇》第四、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說詳細一點, 這一篇是議論戰爭的攻守問題,而著重又是議論如何造成一種守必固、攻必克,以求“全勝”的形勢。全篇內容大致分為三部分:一、提出在戰爭中實行進攻與防守所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二、提出應先認清必勝的形勢,然後用兵的原則。三、強調善於用兵的人應重視“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嚴肅法度,以造成我方必勝的形勢。

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先為不可勝:為,造成。先為不可勝,指首先造成一種不被敵軍戰勝的形勢。待敵之可勝:指等待敵人有可能被我軍戰勝的機會。在己:在於自己,引申為決定於自己。在敵:在於敵人,引申為決定於敵人。不能使敵之可勝:使,強使。不能使敵之可勝,這裡指不可能強使敵軍提供被被我軍戰勝的機會。不可為:為,強求。不可為,不可以強求。)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守則不足:兵力不足時應著重防守。攻則有餘:指兵力充足有餘時才發起進攻。藏於九地之下:九地,極深的地下。“九”是虛數,古人常把“九”表示數的極點。藏於九地之下,指把軍隊隱藏在很深很深的地下,使敵人莫測虛實。動於九天之上:動,發動,這裡可引申為進攻。動於九天之上,軍隊進攻如同從天而降,既出其不意又勢不可擋。)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見,預見。見勝,預見到勝利。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為一般人所能預測到的勝利。善之善:好而又好,最好的。舉秋毫不為多力:秋毫,指能舉一件毫毛那樣極輕極細的事物。舉秋毫不為多力,指舉一件像毫毛那樣極輕極細的事物不能算是力量大。明日:眼睛很亮。聰耳:耳朵聽覺很靈。戰勝不忒:忒,可以譯為“差”或“差錯”。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勝兵,打勝戰的軍隊。先勝,這裡指事先取得必勝的形勢。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打勝戰的軍隊總是事先取得必勝的形勢而後才向敵國宣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打敗戰的軍隊是因為先打戰而後謀求勝利。修道而保法:修明治道,嚴明法度。為勝敗之政:政,主宰。這裡指成為支配用兵勝敗的主宰。)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人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度:度量,這裡指土地幅員的大小。以鎰稱銖:這裡比喻勝兵對敗兵的力量相差懸殊,勝兵的實力占有絕對優勢。決積水於千仞之溪:仞,我國古代高度單位,一仞為七尺。溪,山洞。形也:這裡的形是指由軍事實力而造成的形勢。)

譯文

孫子說:從前善於打仗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捕捉戰機攻勝敵人。做到不可戰勝,就會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敵人出現空隙,就乘機擊破它。因而,善於作戰的人,能夠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不一定使敵人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預測,但不可強求。
若要不被敵人戰勝,必須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戰勝敵人,就要進攻。採取防守,是因為條件不充分;進攻敵人,是因為時機成熟。所以善於防禦的人,隱蔽自己的軍隊如同深藏在地下;善於進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敵措手不及。這樣,既保全了自己,又能獲得全面的勝利。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敗敵人而普天下都說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好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古代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因此,善於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卓越過人的智慧,也沒有勇武顯赫的名聲。他們進行戰爭的勝利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了在氣勢上已失敗的敵人。善於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就能夠主宰戰爭勝負的命運。
兵法上有五項原則: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度產生於土地的廣狹,土地幅員廣闊與否決定物資的多少,軍賦的多寡決定兵員的數量,兵員的數量決定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決定勝負的優劣。所以勝利之師如同以鎰對銖,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攻擊弱小的敵人;而敗軍之師如同以銖對鎰,是以弱小的軍事實力對抗強大的敵方。高明的指揮員領兵作戰,就像在萬丈懸崖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這就是軍事實力中的“形”。

出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 ,《五輪書》(宮本武藏)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始計篇》第一、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畫。
《作戰篇》第二、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謀攻篇》第三、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前三說的是戰略運籌。
《軍形篇》第四、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兵勢篇》第五、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虛實篇》第六、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此三是作戰指揮。
軍爭篇》第七、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九變篇》第八、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行軍篇》第九、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此四是戰場機變。
地形篇》第十、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此五是軍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講的是以火助攻。
用間篇》第十三、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後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作者

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歷史記載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公元前535-?),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3萬打敗60萬楚國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記載記載孫武的史料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武與孫臏、吳起合列一傳,記載如下。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閭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古隊長。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