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篇

《孫子兵法》第12篇《火攻篇》講的是以火助攻作戰戰術。 作者-孫子(生卒年不詳),名武,字長卿,春秋時齊國人。全篇內容大致分為四部分:一、提出火攻的對象有五,即: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二、分析火攻應具備的主客觀條件。三、提出實行火攻所應採取的靈活對策。四、提出火攻與水攻都屬於進攻敵軍的輔助措施,兩者對於戰勝敵軍各有特點,為將者必須謹慎選擇,要“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則止”,要從“安國安軍”的大局出發,賞罰分明,進退有變,決不可憑一時的意氣用事,導致遭亡國復軍之禍

作品原文

原文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不可以絕,不可以奪。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溫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溫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字句詳解

火人:火,作動詞用,意為燒火、放火。人,此指人馬。火人,放火焚燒敵軍的人馬。

火積:積,積蓄、積藏,這裡指積藏的軍用糧草。火積,放火焚燒敵軍積藏的糧草。

火輜:輜,輜重包括武器、兵車,以及各種軍用器械。火輜,放火焚燒敵軍的各種軍用物資。

月在箕、壁、翼、軫:月,星宿、星座。中國古代天文學家認為天空有二十八星宿,這箕、壁、翼、軫就是其中的四座。月在箕、壁、翼、軫,這裡指當月亮運行經過箕、壁、翼、軫這四座的日子。

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因,依據。五火之變,這裡指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五種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敵情變化。應,相應、策應。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必須依據五種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敵情變化分別採取相應的配合措施。

火發於內:內,指敵軍營內。火發於內,在敵軍軍營里放火。

則早應之於外:早,提早。早應之於外,提前從外部策應。

火發兵靜者:兵,指敵軍。火發兵靜者,火已燃起但敵軍依然表現鎮靜。

待而勿攻:要耐心等待而不應急於進攻。

火發上風:上風相對於下風而言,指火焰起時,煙霧飛行的順風方向。火發上風,在上風方向起了火。

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凡是用兵的人都必須懂得有五種火攻形式及其所引起的敵情變化。

以數守之:數,規律、法則,這裡指氣象變化的規律。以數守之,指按照氣象變化的規律,等待火攻的時機。

以火佐攻者明:以火攻作為向敵人進攻的輔助方法效果很明顯。

以水佐攻者強:用水攻的方法輔助進攻,就能使攻勢大大增強。

水可以絕:用水攻的方法可以隔斷敵軍的聯繫或者斷絕敵軍的糧道。

不可以奪:用火攻的方法可以燒毀掉敵軍的人馬和物資。

譯文

孫子說:火攻有五種目標:一是焚燒敵軍的人馬,二是焚燒敵軍的糧草積聚,三是焚燒敵軍的輜重,四是焚燒敵軍的倉庫,五是焚燒敵軍的運輸設施。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發火器材必須經常準備好。發火還要選擇有利的時候,起火要選準有利的日期。所謂有利的時候,指的是天氣乾燥;所謂有利的日期,指月亮運行到“箕”、“壁”、“翼”、“軫”4個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運行到這4個星宿位置時,就是起風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須根據上述五種火攻所造成的情況變化,適時地運用兵力加以策應。從敵人內部放火,就要及早派兵從外面策應。火已燒起,而敵軍仍能保持鎮靜的,要觀察等待,不要馬上進攻,等火勢燒到最旺的時候,視情況可以進攻就進攻,不可以進攻就停止。火也可以從外面放,那就不必等待內應,只要時機和條件成熟就可以放火。火發於上鳳,不可從下風進攻。白天風颳久了,夜晚風就會停止。軍隊必須懂得五種火攻方法的變化運用,等候具備條件,然後實施火攻。

用火來輔助進攻的,明顯地容易取勝;用水來輔助進攻的,攻勢可以加強。水可以斷絕敵人的聯繫,卻不能燒毀敵人的蓄積。

凡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池,而不能夠鞏固勝利,是危險的,這就叫做“費留”。因此明智的國君一定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優秀的將帥必須認真處理這個問題。不是對國家有利,就不要採取軍事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要隨便用兵,不到危急緊迫之時,就不要輕易開戰。國君不可憑一時的惱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符合國家利益就行動,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惱怒可以重新歡喜,怨憤可以重新高興,國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國君對戰爭問題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將帥對戰爭問題一定要警惕,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關鍵!

作品相關

作品出處

《孫子兵法》共13篇。

分別為一《始計篇》 二《作戰篇》 三《謀攻篇》 四《軍形篇》 五《兵勢篇》 六《虛實篇》 七《軍爭篇》八《九變篇》 九《行軍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間篇》

《始計篇》第一、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畫。

《作戰篇》第二、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謀攻篇》第三、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前三說的是戰略運籌。

《軍形篇》第四、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兵勢篇》第五、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虛實篇》第六、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此三是作戰指揮。

《軍爭篇》第七、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九變篇》第八、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行軍篇》第九、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此四是戰場機變。

《地形篇》第十、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此五是軍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講的是以火助攻。

《用間篇》第十三、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也很有哲理性,後來的很多將領用兵都受到了該書的影響。

作者簡介

孫武像孫武像

孫武(約公元前535-?),字長卿,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一說博興,或說廣饒)人。著名軍事家。曾率領吳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幾滅亡楚國。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歷史記載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公元前535-?),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3萬打敗60萬楚國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記載記載孫武的史料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武與孫臏、吳起合列一傳,記載如下。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閭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古隊長。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火攻實案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劉備、孫權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雙方亦各自奪去荊州。

白江口海上火攻戰

公元663年,在黃海東岸,發生拉一場激烈但鮮為人知的海戰。

也許是年代久遠,史籍資料缺少記載,人們逐漸淡忘拉這場戰爭,我們知道歷史上中國已經數度成功構建了整個東亞乃至周邊區域的***禮治體系,但 日本始終未能被完全納入其內, 日本文明是純粹的農業和漁業文明,而且由於海洋的地理隔離作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與亞洲大陸大河流域內的華夏文明發生直接和大規模的衝突,所以在中日兩國在近二千年的相互交往歷史過程中未能通過朝貢體系或盟約加以穩定,再由於 日本人的島國擴張性格,使 日本在本質上無法和東亞其他國家和平共處,所以中日之間的戰爭也是不可避免,今天就來談一談白江口海戰,這場海戰的意義不僅僅是千年滅倭第一戰,在世界海戰發展史上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在這次海戰中,大唐 艦隊使用自己發明的“火箭炮”,以少勝多,一舉殲滅擁有400艘戰船的 日本 艦隊 。

公元四世紀,在曾為漢代疆域的朝鮮半島上陸續出現拉三個獨立的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長年進攻和對抗,為拉各自生存,三國分別向唐朝和 日本結盟,高句麗在秦漢時代是隸屬於我漢朝的遼東地方政府,李唐有意將它收復,故它靠攏倭奴(註:即當時的 日本);新羅因與倭奴結怨,故和唐王朝親近;百濟與倭奴的關係較為密切,加之公元653年百濟、倭奴“通好”以後,就形成了以高句麗,百濟,倭奴為一方,新羅,唐朝為另一方的政治局勢 。

公元661年,唐高宗年間,中日2國為爭奪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權,經常發生軍事衝突 。662年,倭奴聯合百濟起兵反唐,將唐軍劉仁願劉仁軌部圍困於熊津城內 。不久唐高宗發水陸大軍十萬餘增援,解拉熊津之圍 。

公元663年,劉仁軌指揮了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海戰——白江口戰役,史書上有著這樣的記載,劉仁軌聽到 日本增援百濟的訊息,得意之下說道,“是上天要富貴我這個老頭子”6月,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將毛野稚子等率27000餘人向新羅發起進攻,奪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斷了唐軍與新羅的聯繫 。不久,由孫仁師率領的7000名唐朝援軍也渡海到達熊津,與劉仁軌會師,唐軍軍勢因此大振 。劉仁軌與諸將計議,認為:“周留,賊之巢穴,群凶所據,除惡務本,須拔其源 。若克周留,則諸城自下 ” 。遂制定了進攻周留城的計畫 。周留城即建築在白江河口上游不遠處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易守難攻 。當時,儘管唐新聯軍已從三面包圍了周留城,但百濟只要能確保周留至白江一線安全暢通,就能得到倭奴從海上的支援,從而據險固守 。因此,白江成為維繫周留存亡的生命線,兩軍都誓在必爭 。唐新水軍首先到達白江江口,隨後倭奴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江,中日2國 艦隊在黃海東岸白河口(今朝鮮錦江口)群山灣海面相遇,於是一場激烈的海戰開始拉 。

從當時雙方的實力來看,大唐水軍7000餘人,170艘戰船;倭奴水兵萬餘,1000多艘戰船 。倭奴雖然在人、船數量上多於我方,起初, 日本 艦隊利用其數量上的優勢,按漿船時代的傳統戰法,以方陣隊形向唐朝 艦隊逼近,企圖用撞擊戰和接舷戰取勝 。但唐將劉仁軌成竹在胸,不以方陣隊形和倭奴硬碰,而是用火攻 。他將 艦隊組成縱隊,在上風口搶占發射火箭火炮的有利位置,然後對敵艦實施火攻 。當時,唐朝 艦隊採取線式隊形機動展開,不僅使倭奴 艦隊撲空,而且出其不意占領拉上風有利位置 。船上的水兵用安置在穿上的拋石機和弩機將點著的火藥包猛烈的射向 日本艦船 。面對從天而將的熊熊烈火, 日本人毫無準備,頓時兵慌船亂,只能看著火逐風飛,大煙突起,四下艦船一時盡燒,船員紛紛跳船逃命 。劉仁軌見火攻得手,便下令 艦隊趁勝追擊 。結果,唐朝 艦隊大勝倭奴 。《舊唐書.劉仁軌傳》中“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余豐脫身而走”倭奴 艦隊悉數被殲 。

白江口之戰為何能以少勝多呢?有三大原因,其一,唐時中國艦船的堅固和把火藥用於海戰 。唐朝是中國經濟文化科學技術高度穩定發展的時期,沿海造船技術比以前更發達,,《資治通鑑》卷一九九載,唐太宗曾“敕越州都督府及婺、洪等州造海船及雙舫千一百艘”,高宗也曾敕令36州造 船以備東征(卷一一一,罷三十六州造船安撫百姓詔) ,這既表明唐初造船業基礎雄厚、規模宏大,又表明唐初戰艦製造能力很強 。對此問題,前人論述甚多唐朝造船技術高,造艦技術也高 。前述海鶻兩翼裝浮板 ,增加穩定性,能抗風浪;樓船則上下幾層,下層可裝鐵石壓艙,中層可住宿生活,上層和兩舷則可分層排列作戰,居 高臨下使用弩、炮,往往能克敵制勝,且船體高大,結構堅 固,乘風下壓往往能犁沉敵船,威力強大,在當時處於 世界領先水平(76—77頁),而造船的木材也多取自四川優質樹木,艦船構造堅固,各類性能齊備,唐初海軍所配備的艦船按其用途分為若干類型 。據杜佑《通典兵十三水平及水戰具附》記載,當時軍用艦船有六種 類型:樓船、艨艟、鬥艦、走舸、遊艇和海鶻 。使 艦隊的組成日益健全,特別是武器方面有拉突破性的進展,海軍除艦船外,還必須裝備與之配套的兵器,否則也無法作戰 。按當時的技術,海軍的主要兵器除常用的刀、劍、矛、槍、弓、弩外,當有絞車弩、拍竿和炮車及配套的箭、石等 。唐初海軍彈藥除了與艦載武器弓、弩、炮車相配套的各種型號的箭和石彈之外,還有一些用於火攻的彈藥 。據《衛公兵法輯本卷下》載,唐初名將李靖詳細論述了當時的一些火攻戰具,包括火箭、火杏、燕尾炬、游火;助燃物則有油,常以瓢、囊盛之 。在唐代火藥用於軍事上先是利用當時的重型遠射武器拋石機,把點著的火藥包拋射出去,以燒傷敵人;到拉後來,發展到用海上進攻突擊的利器當時主要的遠程殺傷武器弩機將點著的火藥包射出,成為最初的火箭 。劉仁軌首次把“火箭炮”套用于海戰,並取得成功,對打敗 日本 艦隊起到拉決定性的作用 。

其二,唐將劉仁軌戰術精良 。劉仁軌河南尉縣人(現稱封縣),自幼好學上進,喜讀兵書 。在大戰之前,劉仁軌對中國古代許多火攻戰特別是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進行拉研究,掌握拉火攻戰順風攻擊的特點,並制定拉相應的戰術 。當時的戰場在今錦江下遊河口處,離海尚有一段距離,河道彎曲,水流較急 。唐海軍配合陸軍從上游的熊津出發,包圍百濟駐守的處於下游的周留城,並封鎖河口,當是其急於解周留之圍,因為周留控扼白江咽喉,是雙方必爭的戰略要地,不入內河,無以解圍 妄圖憑藉數量優勢以勇取勝,妄信“我等爭先,彼應自退”(天智天皇二年八月條),貿然率遠來部伍不整之軍進攻唐朝海軍既設之陣地唐海軍則因勢利導,以戰鬥力強但大而不便的樓船、海鶻居中構築陣地迎敵,以戰鬥力強又機動靈活的鬥艦、走舸從左右兩翼出擊迎敵,夾船繞戰,迫使日艦匯集於中間,然後實施火攻,利用火舫順流而下,沖燒敵陣,並以弩、炮遠距離密集發射火箭、火炬、火球、油瓢、油囊等,油助火威,風助火勢,迅速擊敗日軍 。劉仁軌敢於突破傳統的海戰思想,第一次使用火藥武器對倭奴艦船進行火攻戰,成功焚毀其 艦隊 。

其三,唐代海軍訓練有素,唐初,海軍已有嚴格的條令,據《通典兵二法制附》記載:“船戰,令曰:擂鼓一通,吏士皆嚴;再通,什伍皆就船,整持櫓棹戰士各持兵器就船,各當其所,幢幡旗鼓各隨將;所載船鼓三通鳴,大小戰船以次發,左不得至右,右不得至左,前後不得易,違令者斬 。”總之,唐初海軍戰船種類多,各艦行動協調,訓練有素,陣位清楚;戰船所載人員也按其職責

分為將吏、戰士和什伍(註:《衛公兵法輯本卷下》記載:“城上一步一甲卒,十步加五人,以備雜供之要 。”這表明守城時,為戰士提供後勤服務的人員竟達戰士數量的一半 。在海軍戰船上,若包括操持櫓、棹者,非戰鬥人員與戰士

之比例將更大 。),大家職責明確、配置嚴謹、紀律嚴明,劉仁軌在白江口大戰之前在山東招募拉7000名海軍,對他們進行拉良好的航海訓練和使用火藥武器的訓練,從而保證拉海上火攻戰的成功 。

中日白江口海上火攻戰,雖然鮮為人知,但他在世界海戰史上有重要的意義,這場海戰將世界海戰史從冷兵器時代推向拉熱兵器時代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