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焦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在城市間流動,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可能在A地出生,在B地求學,拿著C地的戶口,長期居住在D地。面對“哪裡人”的提問,相信很多人回答起來都會猶豫不決:是戶口本上的籍貫?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是父母所在的城市?是戶口歸屬地?或者是現如今長期工作生活娶妻生子的城市。

簡介

“你是哪裡人?”這原本不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在城市間流動,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可能在A地出生,在B地求學,拿著C地的戶口,長期居住在D地。面對“哪裡人”的提問,相信很多人回答起來都會猶豫不決:是戶口本上的籍貫?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是父母所在的城市?是戶口歸屬地?或者是現如今長期工作生活娶妻生子的城市?

在社會學的視野中,身份認同是在社會結構與社會情境中通過自我與他人的互動而形成的。隨著頻繁的社會流動,每一座城市都會以特定的方式塑造人們的心智、觀念、氣質和認同。

現實

許多人習慣性地將自己的城市從所在省份中拎出來,帶著濃濃的自豪感,比如許多人自稱是深圳人、青島人、大連人,與廣東人、山東人、遼寧人區分開來,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大城市”作為自己的身份標籤。。事實上,他們很多並非當地“土著”,而是來自大城市周邊的小城鎮。

“大城市”標籤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說自己是從深圳或者青島、大連來的,別人的第一印象是這些城市經濟文化都很發達,所以連帶著對你的印象也是偏於時尚、富裕的。這些小小的虛榮心會讓人在社交時更加自信。 ”

評價

在身份認同的背後,反映出來的其實是理智與情感、代價與回報、規訓與懲罰。美國社會學家特納和斯戴茲在合作的《情感社會學》一書中提到,當人們在情境中有機會選擇執行何種身份時,他們將扮演更突出的或更有價值的身份。這種身份認同具有兩種不同的面向:一種是自我展示,即向外界展現自我的優越性或獨特性,將自我投射到某種理想的身份之中;另一種是自我保護,為了避免可能受到的懲罰,人們有時會傾向於選擇相對劣勢的社會身份。
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時候,家鄉的概念變得模糊起來,人們的歸屬感也不再強烈。新的生活方式帶給我們豐富的履歷和閱歷,但同時,也帶來了身份表述上的巨大焦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