蹛林

蹛林( dài lín ㄉㄞˋ ㄌㄧㄣˊ)借指 匈奴、另還指古州名。

dài lín ㄉㄞˋ ㄌㄧㄣˊ
蹛林 
(1). 匈奴 秋社之處。 匈奴 土俗,秋社繞林木而會祭,故稱。《史記·匈奴列傳》:“秋,馬肥,大會 蹛林 ,課校人畜計。” 司馬貞 索隱引 服虔 曰:“ 匈奴 秋社八月中皆會祭處。” 張守節 正義引 顏師古 曰:“蹛者,﹝遶也,言﹞遶林木而祭也。 鮮卑 之俗,自古相傳,秋祭無林木者,尚豎柳枝,眾騎馳遶三周乃止,此其遺法也。” 元 柳貫 《次伯長待制韻送王繼學修撰馬伯庸應奉扈從上京》:“蹕道雲開朝采正,蹛林風定雪花乾。”示例: 明 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冬,敵乃大會蹛林,月盛攻陷全遼。公(袁可立)上其事,大約謂關外殘兵瓦解雲散者不下數萬,宜收其殘,省調募西兵便。”
(2).借指 匈奴 。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徵調曲六》:“無勞鑿空於大夏,不待蹶角於蹛林。” 宋 王安石 《次韻平甫喜唐公自契丹歸》:“ 燕 人候望空甌脫,胡馬追隨出蹛林。” 清 唐孫華 《題<文姬入塞圖>》詩:“一朝沸脣動天地,蹛林毳幙長流離。”
(3).古州名。 唐 有 蹛林州 。屬 隴右道 。初隸北庭都護府,後隸 涼州 都督府。在今 甘肅省 秦安縣 東北。見《新唐書·地理志七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