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倉法

跳倉法

跳倉法是由中國著名裂縫控制專家王鐵夢教授提出和推廣的,王教授提出“抗與放”的設計原則,正是基於這個原則,跳倉法施工對於減少超長、超厚、超薄大體積混凝土的裂縫效果顯著。

原理

跳倉法是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在5到10天期間性能尚未穩定和沒有徹底凝固前容易將內應力釋放出來的“抗與放”特性原理,它是將建築物地基或大面積砼平面機構劃分成若干個區域,按照“分塊規劃、隔塊施工、分層澆築、整體成型”的原則施工,其模式和跳棋一樣,即隔一段澆一段。相鄰兩段間隔時間不少於7天,以避免混凝土施工初期部分激烈溫差及乾燥作用,這樣就不用留後澆帶了。

施工

底板分段長度不宜大於40m,側牆和頂板分段長度不宜大於16m。跳倉間隔施工的時間不宜小於7d,跳倉接縫處按施工縫的要求設定和處理。

跳倉法澆築綜合技術措施是在在不設縫情況下成功地解決了超長、超寬、超厚的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和防滲問題。 主要技術是:

(1)利用"抗放兼施、先放後抗、以抗為主"的原理,經分析科學劃分"跳倉塊",採取材料、結構、施工管理綜合措施,嚴格實施有效控制混凝土早期裂縫。

(2)長牆配小直徑、高密度水平鋼筋置於主筋外側,底板加鋪鋼筋網,以增加混凝土抗裂能力。

(3)選擇低收縮性水泥,最佳化混凝土配合比,嚴格控制水泥用量,從而有效控制混凝土溫度應力和減少混凝土收縮變形。

(4)嚴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中粗細骨料含泥量和混凝土坍落度,進一步提高混凝土抗拉強度及極限拉伸變形。

(5)加強信息化施工,採用測溫法實現溫控。採用塑膠薄膜保濕加草袋保溫的綜合養生措施儘快回填覆土,以達緩慢降溫,充分發揮混凝土的應力鬆弛效應,降低約束應力。 本成果所進行的裂縫控制理論分析,包括強度及變形分析。緊密聯繫工程實踐:混凝土的溫度應力與結構長度並非線性關係,超長結構的混凝土裂縫是可控的。超長、超寬、超厚的大體積混凝土結構不設變形縫和後澆帶,利用不加任何膨脹劑的常規混凝土採取"分塊跳倉法澆築綜合技術措施",可有效控制混凝土有害裂縫,確保了工程抗裂安全度,較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施工方法具有創新性,突破了國內規範中地下長牆變形縫許可間距的規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