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繼舜

中國的“四大發明”,加速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步伐。 中國的學問,就是中國特有的文化。 (三)、“三大國藝”,是中國特有的藝術。

路繼舜,1945年生於河北鹿泉。1970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系。曾任石家莊地區文化局局長、石家莊地、市文聯主席、石家莊社科聯主席。現任石家莊市委、市政府決策委員;市委專家團副理事長。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協、書協、劇協會員;燕趙文化研究會、西柏坡精神研究會理事。作家、書法家。隸書《毛澤東七律·長征》獲全國書法銀獎;敬輓鄧小平楹聯隸書作品被《中國書法家選集》收錄。2004年被中國作協《文藝報》授予中國百名之一“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2006被《中國人才科學研究院》授予“中華愛國十大文化領袖人才”榮譽稱號。

人物生平

歷史的進程不是直線形的,而是螺旋形的、波浪形的。以發明創造的“突現”作為發展的推動力。中國的“四大發明”,加速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步伐。十九世紀英國瓦特發明蒸汽機,引發了世界性的工業革命。當今世界的眼光關注了中國的“儒學”,各國相繼成立了五十多個“孔子學院”,著眼點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中國的《國學》研究熱,也是如火如荼。各地的“國學研究會”紛紛成立。因為《國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值得我們認真地學習、研究和繼承,在建設創新性中國中不斷創新。
一、什麼 是國 學 ?
國學是中國學術的簡稱。稱中國學術為國學,所謂國是本國之義。具體講,就是中國傳統學術。清以來論學術分為三類:一、義理之學(哲學);二、考據之學(史學);三、詞章之學(文學)。後又補經世之學(政治經濟學)。這是人文科學,不包括自然科學。在此之前,也在明清之際,曾類分學術三種:一質測之學(自然科學);二通幾之學(哲學);三宰理之學(社會政治學)。這樣巨觀分類,未免簡而未備。
到清代,乾隆頒旨編《四庫全書》,紀曉嵐任總篡官。《四庫全書》者,經、史、子、集也。經部:就是經學(包括文字學,古稱國小);史部:就是史學,(包括地理學);子部:就是雜學(包括諸子、兵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以及釋、道、儒典籍);集部:就是文學。其中,將哲學、自然科學、宗教都歸入子部。
總起來說,中國傳統學術包括哲學、經學、文學、史學、政治學、軍事學、自然科學以及宗教、藝術等等。其中自然科學有天文、算學、地理、農學、水利、醫學等,這些都是國學的內容。如上是中國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研究的成果,也是我們學習《國學》的導引。
二、為什 么要 學國 學?
蘇州園林中有個“網師園”,盈門大廳懸一匾額,上書“清能早達”。清者,水澄清也,與“濁”相對。達者,到也,明白,通曉也。如“知書達理”。不論做什麼事情,象走路一樣,只有“路線清楚”,或曰“理論通曉”,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我們學國學,就要明白學習的道理,以達到“法古、益今、啟後”的目的。就是效法先賢;功在當今;利在千秋。此“六字方針”,是二十八年前我任“晉州魏徵研究會”名譽會長時提出的。今晉州“魏徵公園”已成為“河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魏徵文化研究”當然是國學的內容。說明他們研究見到了成效。作為一名中國人,首先要學習和掌握本國的學問,進而學貫中西,才能造就華夏復興的人才。
我認為,國學的定義可以再通俗一點,那就是中國的學問就叫國學。中國的學問,就是中國特有的文化。何為文化?《辭海》中說:“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叫文化。”我在研究中認為,再通俗點講“文化即文明之普及和深化”,這是我當年做文化局長時所研究的成果。此中“文明”是文化的根基,沒有文明,哪來文化?那么何為文明?通俗講就是“真、善、美”。具體講就是發明創造的“真、善、美”的成果。人類的文明發展,就是在不斷的發明創造中前進的。不管是精神的、物質的,還是政治的,都講這三個字。真,就是真理,從哲學上講叫“理性認識”;善,就是信仰,從哲學上講叫“悟性認識”;美,就是藝術,從哲學上講叫“感性認識”。這是在發明創造中最完整的認識功能。
作為“文化”,素來有大文化小文化,廣義文化和狹義文化之別。老百姓講“有文化”就是會寫字,會算賬,能寫信,就叫有文化。我們講的是大文化和廣義文化之概念。我認為,任何領域的體系性的文明結晶,才叫真正的“文化”。諸如,服裝文化、建築文化、飲食文化、影視文化、戲劇文化、健康文化,企業文化、園林文化、校園文化、乃至煙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等,“廣義文化”的領域真的是博大精深。這些都是“大文化”的理念:解釋為,一個文化體系的發生根由;發展過程;創新成果。比如,有人把書法領域的學問叫“書法文化”。商業領域的拿手戲叫“行銷文化”,銀行系統叫“金融文化”,軍隊系統的叫“國防文化”等等。你看,舉目所及的領域學問統稱“文化”。有人說,企業的最高層次是“文化”,其中奧妙何在?近年,河北省成立了“文化創意協會”、“文化產業協會”,全國成立了“文化力研究中心”。今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那就是說“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基點。“中華傳統文化”是總成文化的積澱;“國學”是傳統文化中學術觀念的代稱。說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是從有史記載的“人文初祖”黃帝作始。當然包括《國學》的精粹。
《國學》的內容博大精深,是前人聰明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所謂“先進文化”的基點,正是根植於中國《國學》的精髓。諸如,“以法治國”、“以德治國”、“和諧社會”的治國方略,就借鑑了古人的文明成果。秦始皇統一六國,任用“商鞅變法”的“立法治國”。十四屆六中全會“弘揚道德”,正是道家老子“道德經”的神奇。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引用了“中華道德”的行為規範。“構建和諧社會”,借鑑於佛家的“和”。我為《百佛書畫冊》題序,邏輯推理說:“和諧者,平衡也;平衡者,為善也;為善者,尚和也;尚和者,和尚也。”這種“以和為尚的精神叫“和尚”,“和尚”是佛家的尊稱,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基。建國初,周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政策,正是儒家提出的“和而不同”,即“求大同存小異”;小平同志提出的香港、澳門回歸的“一國兩制”政策,也是根由於這一儒家學說。當今,世界各國成立了五十多個“孔子學院”,這是東方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在美國“世界孔子研究會”的大堂上,懸掛流金牌匾,上寫孔子名言:“以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日本的“立命館大學”的校名,就取孔子《論語》中的“安身立命”。孫武、孫臏祖孫創立的《孫子兵法》及《三十六計》,成為世界尊崇的“軍事寶典”。總之,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很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寶庫,任何“文化策劃”、“文化創意”,都離不開這個源泉。
三、如何 學《國 學》?
《國學》領域的包容,浩如煙海。單說《四庫全書》就有七萬多卷,你能讀得過來嗎?顯然不能。我學習《國學》的方法是化繁為簡,綱舉目張。要抓住影響歷史進程的朝代,流傳後世的“經學典籍”,以及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人物,去梳理《國學》的綱和目,形成自己獨特的對《國學》的認知。近年,我潛心研究的《 “三”的機率科學》,也叫《三律科學》,雖為具有“相對真理”的“工具科學”,我卻受益無窮。她可以把任何事態簡化為“三”去解讀。我的理論基礎是老子的“三生萬物”。先提出探索,可與同仁商榷。如下,我從“三個三”中解讀《國學》概論。
(一)、歷史上“三大盛世”的《國學》精神
一為漢代的“文景之治”。實則到漢武大帝完成了大業。因為漢代的歷史功德,奠定了一個民族的名稱——漢族。乃至中國的語言文字叫“漢語言文字”,世界稱中國人為漢人。(1)解決了大漢三代不寧的“匈奴擾邊”。匈奴乃遊牧民族,騎馬射箭,勇猛無比,每戰必勝。漢王朝無奈,只能講和,條件是送糧食、牛羊和女人,以此維持短暫的安寧。特別是要送“公主”給匈奴大單于做老婆,直氣的漢武帝暴跳如雷,他說:“難道大漢的安寧維繫在女人的胸脯上嗎?”為此,他任用衛青和霍去病,磨兵礪馬,備戰懲匈,三年打了三大戰役,直搗匈奴老窩狼居胥山,把匈奴殘部趕到大漠以北。如今的甘肅“武威”,霍去病的封號“冠軍侯”,以及犒賞三軍的“酒泉”,就是歷史的見證。(2)、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諫議,罷黜諸子百家的學派雜說,獨以“儒家學說”作為全國的統一思想,此功勞大矣! 至今,我們做人做事的道德標準,仍然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3)、司馬遷的《史記》成為千古絕唱,準確地記載了漢以前各朝的時代風韻。如《漢高祖本紀》中,弘揚了劉邦的用人之道。他總結楚漢相爭的經驗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震國家,給饋賞,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攻必取,戰必勝,我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我能用之,此我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被我擒也。”劉邦謙虛自比,表彰了大漢三傑,卻說明了他的“用人科學”。中國象棋的發明,就總結了楚漢相爭的智慧。
二為唐代的“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開創大唐盛世,得益於名相魏徵的鼎力輔佐。魏徵不做唯命是聽的忠臣,要做直言敢諫的良臣。良臣就是敢提意見乃至批評皇帝,皇帝容臣納諫,匡正時弊,才有這煌煌盛世。魏徵進諫200餘例,被後世稱為“人鏡”、“千秋金鑒”。明朝清官海瑞贊魏徵為“直言第一”。公元643年,魏徵逝世,唐太宗命陪葬昭陵,並感慨涕頌:“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歿,朕失一鏡矣。”盛唐業績輝煌,彪炳後世。(1)、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後世稱為“雙十疏”),李世民作為治國良策,懸掛後宮,以“座右銘”日日省察。“雙十疏”的要旨是“民為邦本”,“固國安民”。魏徵進諫中的名言:“民,水也。水可載舟,亦可復舟。”說明“民之本要”。其《貞觀政要》與兩司馬的《史記》、《資治通鑑》,成為歷代王朝的“治國寶典”。(2)、唐朝為中國的“文勝”巔峰。一則《唐詩三百首》,為後世文學之首要,李白、杜甫為“詩仙”、“詩聖”。二則中國是散文的國度,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韓愈、柳宗元為領軍人物。三則中國書法講法度,以唐代楷書作始,歷史上“書家八宗”顏、柳、歐、趙、蘇、黃、米、蔡,以唐代顏、柳、歐為魁首,俱為國寶書法的“楷模”。著名的“書家要帖”《九成宮醴泉銘》稱“三絕”書帖:即唐太宗欽定,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文物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成為“天下第二行書”,原跡也存台灣。(3)、唐朝“貞觀盛世”又產生了中國人的別名——唐人。現世界西方國家大都建有“唐人街”。“唐裝”成為中國服裝文化的標誌。現今,世界峰會論壇,各國領袖把“唐裝”作禮服,“唐裝”代表世人眼中的中國。
三為清代的“康乾盛世”。清朝創立268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位134年,占清13代皇帝在朝的二分之一。大清雖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康、雍、乾”卻創出過輝煌盛事。(1)、注重民族團結的典範。清王朝是滿人愛新覺羅氏坐天下,面對百分之八十的漢族臣民,還有眾多少數民族。康熙在承德《避暑山莊》建“外八廟”,就是主張民族團結的象徵。(2)、中國傳統文化典籍的集成。一是康熙頒旨編寫《康熙字典》。二是乾隆組織編寫的《四庫全書》,千名翰林編修,歷時十八年,“經、史、子、集”七萬多卷,分儲四大藏書館,即北京、遼寧、浙江、承德《避暑山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由此而洋洋大觀。成為《國學》研究的重要資料。乾隆年間在《紫禁城》建立書法《三希堂》,乾隆皇帝御製《三希堂法帖》。以“三希”命名,就是王羲之的《快雪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為中國書法的集成做出了極大的貢獻。(3)、明清小說創作的盛期。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大都成作於“康乾盛世”時期。特別是《紅樓夢》,被世界推崇為“世界名著”,堪為煌煌盛世的自豪和驕傲。
(二)、“宗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國家是宗教國家。主要的有四大宗教:天主教、耶穌教、伊斯蘭教、佛教。中國自西漢幾乎同時出現了三大宗教,那就是儒教、道教、佛教。其中儒教、道教是國本教種;佛教是外來教種,但已成為中國化的佛教。中國的儒、道、佛教義,各用一個字表示,儒家講“正”;道家講“清”;佛家講“和”。這“正、清、和”內含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歷來文化的傳承,都是以“文化的體系性”作為行為載體的。
一為儒教文化。儒教也稱之為“孔孟之道”,由孔子和孟子為代表,孔子為“聖人”,孟子為“亞聖”。傳授教義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孔子的代表作,主要是《論語》,是由孔子的學生記載和回憶孔子的言論所著成的。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讚譽。孔子講“仁愛”,它影響世界的名言,就是“以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世界上普遍接受的“做人的最低標準和最高標準”。是世界尊崇和研究孔子的信條。晚孔子約五十年的孟子,繼承孔子學說,他主要講“仁政”,就是治理國家的理論,《孟子》是他的代表作。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第一次把“民”提到齊天的高度。特別是漢武帝採用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後世歷朝歷代大都以儒家學說治理國家。儒家的“三綱五常”:“三綱”是講“秩序”;“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修煉人的“品質”標準,至今仍然是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血液中的“道德信仰”。近年,山西省拍攝了影響極大的電視劇《走西口》,形象化地解讀了中國人所遵循的“五常”。他們解釋為:大愛大忠是為仁;大孝大勇是為義;修齊治平是為禮;大恩大恕是為智;公平合理是為信。我理解為:仁對愛,義對正,禮對敬,智對惠,信對誠。從中華傳統美德講,“儒家學說”涉及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如愛國、勵志、仁愛、孝悌、誠信、明理、自強、奉公,等等。這是中國人“以人為本”的修身養成。至今,中國有修養的行業精英都冠之以“儒”,如儒將、儒醫、儒商等。
二為道教文化。春秋時,老子創五千言《道德經》,至漢代形成了道教。中國老百姓的信仰,以道教為主,家家過春節貼“神像”,這“神家”大多是道教系列,流傳為姜子牙封神。道家講“清靜無為”、“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有一副對聯說:“零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學習仿效的意思。基本說明道家的教義。(1)、上聯是老子的哲學觀念,“三”為眾為大,也為最小。生出的“三”,演化為萬物。比如,世界由“天、地、人”三者構成。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弄通三寶天地通。從哲學上講,也可以說是“一分為三”。道家“陰陽”學說,橫貫萬事萬物,其陰陽轉化之變點,就是那個“三”。我所研究的“三的機率科學”,就生髮於此。(2)、下聯說的是“道法自然”,那就是世界物種,與生帶來了自己的天職,就是固有的品質。比如動物中的狗,天生的看家護院,忠於職守,不用人給它辦什麼培訓班。“羊羔跪乳”感發了人間的至孝觀念。人的思想品質,多為摹仿自然物種而形成。道家理論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高品行的是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高低,人往高處走,水偏偏向低處流。唯此,水才匯成汪洋大海,才排山倒海,勢不可擋。水可朔可方可圓,可液體,可固體,可氣體;“抽刀斷水水更流”,“水滴石穿”,等等。(3)、天道地德。道家乾卦的卦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生髮出“天道地德”的概涵。《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足見,道家教義道出中華文化的精髓。人類要和大自然和諧共處。
三為佛教文化。佛教從印度傳來,講“法輪常轉”、“普渡眾生”。佛家一副對聯說:“佛理如雲,雲在山頭,登上山頭雲更遠;教義似月,月在水中,撥開水面月更深”。其一、聯義道出,佛家理論神徹而高遠,但又平易而近人,人人可登山撥水。這高深和平易合為一體,叫作“我即為佛”。只要按佛家理義去做,“人人可為佛”。其二、佛家以“善哉”為本。雙手合十的善言、善舉、善行,是佛家理論普及深遠的根基。“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我經常題寫“舉善盈樂”,就是佛家理論的啟迪。其三佛教組織體系嚴密,遍布國內的“佛寺”成為弘揚“和諧善德”的標誌。其《多心經》、《金剛經》、《圓覺經》,成為書法家抄經布善的樂事。
(三)、“三大國藝”,是中國特有的藝術。
“三大國藝”者:國寶書法;國粹京劇;國術武術。她根於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其他國家是不會有的。當然是中國《國學》的組成部分。
一為國寶書法。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藝術,叫國寶書法。漢字在《國學》中叫國小,每個漢字的誕生都孕育著一段故事,從象形、象意,到諧音、假借等,千姿百態,洋洋大觀。(1)漢字藝術的創始、發展和型態,可達十類:甲骨文、金文、漢簡、篆書、魏碑、正楷、隸書、章草、行書、草書。漢字的歷史,承載了歷史的漢字。這門耐人尋味的藝術形式,是任何國家所不具備的。(2)浩如煙海的中國書法,孕育了歷代星光燦爛的書法大家。王羲之的《蘭亭序》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唐、宋、元有八大書法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喔、蔡襄。標誌是都有楷書書帖留世。《中國書法》社,1999年評選出二十世紀十大傑出書法家:吳昌碩、林散之、沈尹默、康有為、沙孟海、毛澤東、謝無量、于右任、齊白石、李叔同。他們的影響都以書法珍品張揚於世,成為今日習書者的楷模。(3)、毛澤東的書法藝術,是當今中國書壇的一大奇觀。現今,各地“毛體書法研究會”紛紛成立。我的觀點:對前人的書法財富,一是敬畏,二是臨摹,三是創新。以此,才能學習、繼承、弘揚中國的“國寶書法”。
二為國粹京劇。中國的戲劇從元雜劇開始,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若講鼻祖,那就是關漢卿,代表劇作《竇娥冤》。而京劇的歷史只有二百多年。1790年清乾隆皇帝過八十大壽,“四大徽班”進京慶壽演出,乾隆大喜,擇選劇種和演員,組成了一個新劇種,那就是京劇。(1)、戲劇根植於民間,承載著《國學》精神的傳播任務。諸如“四大名著”、“三言兩拍”等的創作,於戲劇素材息息相關,互為借鑑。平民百姓懂得歷史,懂得“仁、義、禮、智、信”,大都是看戲和聽書所得到的。有一首詩說:“斜陽古柳趙家莊,復鼓盲翁正座場,身後是非誰還得,滿村聽唱蔡中郎。”(2)、中國有三百多個劇種,以京劇為國劇。京劇吸收地方劇種之優長,追求精粹和規範,且“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行行都能出狀元。比如,梅蘭芳的《穆桂英掛帥》,就借鑑移植於河南豫劇。那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好戲,形成了各大劇種所共有的劇目。如《白蛇傳》、《趙氏孤兒》、《玉堂春》等。(3)、京劇大方、正派、經典,體系完備,人才輩出。一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民間評選出“四大名旦”、“四大鬚生”、“四小名旦”。以梅蘭芳、馬連良、張君秋作為代表。二是京劇臉譜、服裝道具,和“大寫意”表演程式,被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三是京劇上千個劇目中,熔鑄著“發人深省”的《國學》精神。北京承接奧運會八分鐘的表演,就展示了“國粹京劇”。
三為國術武術。世界武術之根在中國,以“太極拳”六大門派為代表。(1)、中國武術的功能有三:健身、技擊、藝術。全民太極拳的傳授和習練叫“健身”;其“極限”功能為打鬥技擊;影視“功夫片”為藝術。(2)、中國武術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現。天津霍元甲打敗俄國大力士,為國爭光。他創立的“精武門”,弘揚了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3)香港李小龍,以哲學觀念“以無限為有限”,“聲東擊西,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創立了“截拳道”。後進入影視界,他的“功夫片”《精武門》、《唐山大兄》、《龍爭虎鬥》等,風靡世界,為世界送上了“中國功夫”的武術大餐。他出色的“兩棲功力”,展示了中國《國學》精神的深刻內涵。上世紀七十年代李小龍逝世後,至今仍被世界評為“世界十大傑出華人”。
四、《國學》研究的得與失。
綜上所述,中國國學的民族精神,或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一是“以人為本”;二是“敬業樂群”;三是“平衡和諧”;四是“自強不息”。這一個個龐大而精巧的理論體系,將是學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學好國學理論,定會打開“文化創新”,或曰“創新文化”的智慧大門。
任何學術的爭論和發展,都有個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過程,何況歷史時代的局限,也必然隨之出現瑕瑜互見,精粗並存,我們必然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剔其糟粕,批判性的繼承。一是自隋代開始的“科考制度”,到晚清壽終,狀元殿試的題目,統統是社會科學的策論,從來沒有自然科學的內容,這是個極大的缺失。英國人用中國發明的火藥,製造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二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以法立國,批判封建制,確立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功勞大如天。為什麼反為只存在“十六年”的短命王朝?三是宗教學說也有不少糟粕。如儒家的“三綱”,什麼“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等,缺失法制觀念。什麼“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男尊女卑”,以及“上智下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都是沒有真理性的糟粕。
中國為世界上第一大國,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中“印度”、“希臘”、“埃及”,其文明發展江河日下;中國的文明卻呈繁榮發展勢頭。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受人欺負的“東亞病夫”站起來了,國際地位和國際聲望逐步攀升。特別是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展示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東方巨龍正在騰飛。讓我們學習《國學》,振奮民族精神,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創新性中國,點燃中華傳統文化的火炬,照亮《國學》繁榮、發展、創新的征程!
2012年7月9日於《封龍書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