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火盆

跨火盆

跨火盆是我國古代婚俗禮儀之一,新娘喜轎迎到男方家院子裡,要從預先擺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過,意思是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日後夫妻會越過越紅火。

跨火由來

跨火盆跨火盆
跨火,亦稱燎火、躍火,是民間殯葬活動中的一道程式。大抵是喪家和送葬者由葬地歸來後,在進家門前,須從一盆火或一堆火上跨過,有的還伴有磨刀、含糖(或吃糖茶)、洗手、熏衣等各種手續。《金瓶梅》第六十五回敘李瓶兒葬禮畢,“眾主管夥計,都陪西門慶進城。堂客轎子壓後。到家門首燎火而入”,便是此等風習在文藝作品中的寫實。如今普遍實行火葬,葬地由墳場變成了火葬場,但這一習俗依然保留著,有所變異的則是火盆草木改成了將一二隻從火葬場帶回來的花圈點燃,也有再添上一些死者生前穿用的衣物以助火勢的。

跨火習俗始於何時,似已失考,但明清史籍上記錄頗多。清范祖述《杭俗遺風》:“孝子孝眷人等,將孝衣脫下,往火上熏越畢,均皆吉服洗手進內”;明沈榜《宛署雜記》:“送葬歸,以盂盛水,置刀其旁,積薪燃火於宅門之外,喪主執刀礪盂者三,即躍火而入,余從者如之”。略見南北習俗雖有熏衣、礪盂之別,但舉火的主題則是一致的。

沈榜曾於明代萬曆年間任宛平知縣,因留意時事世俗,搜求掌故佚聞,所以筆下連“躍火”這一細節也沒有放過,但寫畢這條資料,又加一句“不知何義”,表示他也不知這種風俗的意義何在。

詳細解釋

跨火盆跨火盆
關於“跨火”這一習俗的確切涵義,人們曾作出過種種解釋。

一說此俗目的是防止死者亡魂跑回家來:俗信以為新歿者的亡魂害怕去陌生的冥界,即使把他埋進土裡,依舊有可能鑽出墳墓,隨送葬者的背後返家。所以過去有“繞墓三周鬼不追”的俗話,即葬禮畢,送葬者皆繞新墳轉三圈,以使亡魂迷失方向;如今送參加葬禮者去殯儀館的車輛,往往有去時一條路轉回時必須另走一條路的講究,或也是此義。但即便如此,送葬者仍不放心,恐亡魂貼附在衣服上,摜甩不掉,故又點燃火焰防範,因鬼魂喜寒怕火,送葬人只要跨火,它就只得開溜,至於“執刀礪盂”則帶有恐嚇的意味。

一說“跨火”防範的對象是墳地野鬼。俗信以為墳場乃遊魂野鬼叢集之地,這些遊魂野鬼有追隨生人返歸陽世登堂入室的可能,因此要執刀燎火趕走它們。這一點,《民社北平指南》曾有明確表述:“喪眷戚友,均磨刀於街門外之小盆中,始入;漢俗更焚草於門前,每人給冰糖一塊而含之,跨草而入——意避外鬼也。”倘是自己親友的亡魂,哪有動刀恐嚇的道理?再如日人武田昌雄《滿漢禮俗·白事篇·無名禮》對此習俗的解釋,也說是“送殯的人帶回凶煞,如此一辦可以嚇退的”。

一說此俗的意義在於趨吉避凶,變禍為福;以盂盛水有洗手之意,表示此後不再有送葬之事,轉而引申出希望活著的人增壽添歲之義,故含糖品甜以示祝吉,而跨火之舉則有從此遠離不祥、興旺蓬勃的象徵。如今有些葬禮歸來的年輕人沒有迷信觀念,不肯跨火,表示不信鬼魂附體,喪家卻不高興,原因就在於認為沒給他們祝吉。

各種意見異中有同,依筆者陋見,除卻跨火之俗的起源有待進一步考證外,不妨諸說並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