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竹馬

跑竹馬鄉藝形式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竹馬的表演形式,不但具有戲曲藝術的特點,而且比戲曲更有威武雄壯的氣勢。

跑竹馬

內容

跑竹馬鄉藝形式歷史悠久,流傳很廣。農村中的節日廟會、婚喪儀式,如有跑竹馬表演,就會頓增聲色,更加熱鬧。我區以威縣城南蘇留寨村的竹馬最具代表性
跑竹馬藝術在威縣源遠流長,城南的竹馬班子就有馮莊、沙河辛、蘇留寨 3個。每個班子都有表演出色的演員,各異的表演風格。蘇留寨的竹馬班子已傳三代,每一代都培養出一批演技很高的竹馬藝人。如劉家三代吹鼓手,趙家三代的“怪騾子”,張家二代的“頭馬”和“二馬”都是享有盛譽的竹馬藝人。
跑竹馬的道具是八匹竹馬和一頭“怪騾子”。竹馬的表演形式,不但具有戲曲藝術的特點,而且比戲曲更有威武雄壯的氣勢。首先跑竹馬的演員要按一出傳統戲要求“上裝”,生、旦、淨、末、醜各行當具備,馬鞭子跟舞台上用的一樣。蘇留寨的竹馬表演,常飾演的劇目有:《楊金花在印》、《殺官》、《趙公明下山》等,在表演中唱的是“亂彈”劇。
竹馬的表演,像戲曲一樣有固定的程式,首先是“叫馬”敲起激越的“叫馬鼓”,八匹駿馬集合整隊;然後是“領馬”敲起“領馬鼓”,通過長街把馬隊帶到表演場地。竹馬表演的步法奇特,都是“羅圈腿”腳後根先著地,快慢按角色不同而不同。
在激越的鼓聲、嗩吶聲中,八匹駿馬和一頭怪騾子馳騁於圓場內,好像把人們帶進了古戰場,在跑陣子花時,最引人注目的是“怪騾子”,他屬於丑角,黑臉白鼻,卡“八”字胡兒,戴辣椒帽兒,穿“黑夸衣”,肩上斜挎一串銅鈴,用腳尖走路,有節奏地抖動著膀子,使那串銅鈴發出有節奏的響聲,跟駿馬賓士的鈴聲一樣。他在場內行動無拘無束,亂跑亂跳,尥蹶子,打立峨,橫踢豎咬,模仿怪騾子的各種動作。他有時在旦角馬的前後左右,動手動腳,擠眉弄眼,捻鬍子,打響鼻,與旦角調情;有時在威武的將軍馬前縮作一團,作出種種滑稽像,不時引逗得觀眾一陣接一陣的鬨笑。一場竹馬表演,有沒有一個好的“怪騾子”往往決定著觀眾對這場表演的褒與貶

配圖

跑竹馬

所屬分類

漢族民間舞蹈
中國民間舞蹈

民間遊戲匯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