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翅生

趙翅生,原名趙家鵬,又名圖南。1903年5月29日出生於原六安縣丁集鄉華組廟村一戶地主家庭中,幼年入塾讀書。1918年轉入新安鎮六安縣立第五高級國小。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當時也和第五高小的廣大師生一起,從新安徒步到六安城關,參加集會遊行,然後到縣政府請願,聲援北京、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學生愛國運動。

1921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由進步知識分子蔡曉舟先生創辦的一所中學。兩年後,考入安徽省第一師範學校,準備繼續深造。不久,國民革命軍北伐,學校住上軍隊,停止上課,被迫輟學返鄉。
1926年,他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預科班,不久,即轉入本科。在北大讀書期間,他認真研讀馬列著作,於1927年春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革命形勢發生逆轉,北京處於白色恐怖之中。為便於從事革命工作,趙翅生化名張錫朋、李錫明,與化名董迎橋(趙君哲)等同志在北京東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從事地下革命活動。1932年,受黨組織的派遣,到濟南以中學教員的身份,暗中開展革命工作。他積極組織師生閱讀進步書籍,秘密發展黨員。
後南下赴江蘇戚墅堰組織鐵路工人運動。
後來被反動政府發覺後,他又回到北京進行地下革命工作。因叛徒出賣,他於1933年冬在北京被捕。敵人認為他是共產黨要犯,很快把他押送至南京國民黨中央監獄。獄中,敵人對他嚴刑逼供,多次把他整得死去活來,逼他說出黨的秘密,但他一口咬定自己是一個教書先生,表現出一個共產黨人堅貞不屈的鋼鐵意志。敵人無奈,只好判他10年徒刑。服刑期間,他還組織獄中黨支部,領導獄中鬥爭。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國民黨被迫釋放了一批“政治犯”。1937年春,蒙受多年牢獄折磨的趙翅生獲得了自由。出獄後,他即根據黨的指示,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到中央黨校學習。
1938年秋,他受黨的派遣回到安徽,在家鄉丁集、華祖廟一帶開展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在六安西北一帶發展黨員數十人,建立了四個普通支部和三個中心支部,工作有聲有色。是年秋末,進步青年唐曉光接任國民黨六安縣縣長,縣委派趙翅生以私人關係擔任六安縣政府視察員,協助唐曉光發動民眾,建立抗日團體,開展救亡運動。在他的努力下,在丁集成立了有12名共產黨員參加的人民抗日自衛軍第五大隊第四獨立中隊。10月,協助唐曉光率抗日武裝在六安北二十鋪斃傷日寇數十人,迫使日寇撤離六安。
1940年2月,國民黨反共陰謀日益暴露,黨組織通知已公開身份的黨員轉移皖東,趙翅生和一些尚未公開身份的黨員仍留在六安堅持鬥爭。這時,他自籌經費在丁集開了一個“協和豬行”,作為黨的地下聯絡站,同時也是為革命籌集經費。我黨地下工作人員化名王光(周瑞錦)、董迎橋、李國厚等經常在此接頭,交換情報。很快,他的行動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懷疑,1940年冬,他再次被捕入獄。敵人用電刑致他三死三活,但仍未取得口供。後他被轉送至偽七軍軍部廣場內草地日曬夜露七天七夜,他通過絕食與敵人鬥爭。1942年冬,六安縣當局將他押送至立煌縣(金寨縣)國民黨“感化院”。此時,正值日寇進犯立煌縣,國民黨軍政機關望風逃遁,他乘機越獄回鄉,繼續領導家鄉的革命鬥爭。1943年夏初,他被國民黨秘密殺害於丁集東渡口,終年四十歲。
解放後,趙翅生被黨和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其生前的一部手稿和他在北大時的一張照片被陳列於烈士紀念館展覽。他的事跡也被整理成文,載入《江淮英烈傳》一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