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小莊

相傳紀氏立村叫紀家小莊,後趙氏遷入,人丁興旺,占村人口多數,遂改村名趙家小莊,沿用至今。


經濟狀況 趙家小莊地處三里河和西雲河沖積平原上游,西高東低,屬沙質壤土,適宜於小麥、玉米、大豆等各種作物的生長。因人多地少,人們除種好土地外,多以做小買賣為生。
趙家小莊從建國初期以農業為主的貧困村建設成為現在的美麗富庶的小康村,一條寬16米、長800米的南北大街貫穿村中,沿大街兩側除整齊的民房外,還修建了工廠、商店、餐館等35家大小工商企業。使全村湧現出22家私營企業、150個蔬菜、肉食、海鮮運銷大戶,他們的年收入都在10萬元左右。其中趙煥起創辦的太陽能設備廠,現已發展為固定資產600萬元,集太陽能開發利用和設備製造為一體的中型企業。村前是“怡情苑”別墅小區,小區內通水、通電,路面全部是高標準的水泥路。2002年村投資300萬元,建廠房6000平方米,引進韓資“青島青林鞋業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採用以商招商等措施先後引進“大一樂器有限公司”、“青島裝飾有限公司”等7個外資企業;引進“青島華夏玩具有限公司”、“青島凱爾服裝有限公司”等18家內資企業;引進和發展“青島日升能源有限公司”等21家民營企業。這些內外資企業和民營企事業的蓬勃發展,不僅每年為集體帶來150萬元的收入,解決了800多人的就業問題,還為國家帶來了豐厚的稅收來源。2004年村集體收入180萬元,人均純收入6400元,70%的村民住上二層樓房,不少家庭有了自己的汽車。據不完全統計,全村有小轎車25輛,麵包車16輛,大貨車17輛,小貨車16輛。
社會事業 建國前,村裡有處私塾學校,但因村民生活困難,能讀起書的人很少,學校只有十幾個學生。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的教育事業才真正發展起來。1949年,村里出房屋,政府派教師,辦起了初級國小,本村和鄰村相應年級的學生入校讀書。為迅速掃除青壯年文盲,解決部分國小畢業生上國中難的問題,1963年,利用國小教室,辦起了農民夜校,分初小、高小、國中三個班。1964年,辦起了趙家小莊農業中學,學生實行半耕半讀。1965年村里投資在村東南一塊空地蓋了4間玻璃門窗的磚瓦房,趙家小莊農業中學這才算有了固定場所。在這個基礎上,1972年,趙家小莊與三官廟等七個村集資先後蓋教室、辦公室、教師宿舍等36間,辦成了能招收6個國中班的聯辦中學。1994年,撤銷聯中,併入南關中學。
趙家小莊辦教育有優良的傳統,重視從幼兒抓起。1972年,村里辦了育紅班,2002年建起了市級一類幼稚園,並給幼稚園配備了幼兒學習和身體鍛鍊的全套設施,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988年,回響上級合班並校的號召,與城子等10個村集資修建了當時全市最高標準的完全國小,即今天的南關街道辦事處中心國小。現在全村幼兒入學率100%,適齡少年兒童中國小入學率100%,大專畢業生56人,其中本科畢業生18人,中專畢業生38人。支部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狠抓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1996年投資200萬元,硬化綠化了大街小巷,修建了花園、籃球場、門球場,購置安裝了體育園地的健身器材;完善了文化大院,購買了各類圖書和報刊;在南北大街兩側設定了18處宣傳欄,及時公布村務,張貼有關時事政策、法令法規、村規民約、科技知識、文化道德、衛生保健、計畫生育等方面的知識。現在村莊每到節假日和早晚,村民可以像城市人一樣到自己喜歡的場所打球、跳舞、做健身操、打撲克、下象棋、讀書、看報等。
目前多數村民雖然都有可觀的收入,許多人已過上富裕的小康生活,但村里還是拿出一定財力補貼民眾生活。除全體村民享受合作醫療待遇外,每人每年發200斤面、40斤大米、5斤花生油、5斤刀魚、104元烤火費。5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再增補360元。
近幾年先後被膠州市黨委和政府評為“五星級村莊”、“百花村莊”等4個榮譽稱號;被青島黨委政府評為“先進黨支部”、“文明村莊”等6個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