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威后問齊使

趙威后問齊使

《趙威后問齊使》出自《戰國策·齊策》,趙威后即趙太后,惠文王之妻。她雖然年事已高,但對國家政治的清明有著最樸素的理解,她僅僅從國家對個別人才的褒貶任用上就指出了齊王治國政策弊端,雖然簡單但卻很有道理。本文通過趙威后的連續七問,都是圍繞一個“民”字,表現了這位女政治家治國應該以民為本的思想,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進步思想。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趙威后問齊使 出自《戰國策 齊策》

提要

趙威后即趙太后,惠文王之妻。她雖然年事已高,但對國家政治的清明有著最樸素的理解,她僅僅從國家對個別人才的褒貶任用上就指出了齊王治國政策弊端,雖然簡單但卻很有道理。

原文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譯文

趙威后問齊使趙威后問齊使
齊建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后,還沒有打開書信,趙威后問使者:“今年收成還可以吧?百姓安樂嗎?你們大王無恙吧?”使者有點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的狀況,這有點先卑後尊吧?”趙威后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百姓憑什麼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豈有舍本問末的道理?”她接著又問:“齊有隱士鍾離子,還好吧?他主張有糧食的人讓他們有飯吃,沒糧食的人也讓他們有飯吃;有衣服的給他們衣服,沒有衣服的也給他們衣服,這是在幫助君王養活百姓,齊王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

葉陽子還好吧?他主張憐恤鰥寡孤獨,振濟窮困不足,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為何至今還不加以任用?北宮家的女兒嬰兒子還好嗎?她摘去耳環玉飾,至今不嫁,一心奉養雙親,用孝道為百姓作出表率,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獎?這樣的兩位隱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見,齊王怎能治理齊國、撫恤萬民呢?於陵的子仲這個人還活在世上嗎?他在上對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業,又不和諸侯交往,這是在引導百姓朝無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齊王為什麼至今還不處死他呢?”

評析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古人早已悟出了民主政治的精髓,一個國家是以人民為尊貴,而非君主、統治者為尊貴的,這是近代人民主權論在遠古的先聲。“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君主只是為人民所認可的管理者,是“人民的公僕”,中國這種傳統的民本主義思想淵源於先秦戰國,對當時的政治家和各國首腦們認識國家的實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矯正了統治者霸權主義的國家觀念,清明的領導人應該明白只有以民為貴、以民為主,才能政通人和、長治久安。

齊王使使者問(1)趙威后。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2),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 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3),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4),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5)。是助王養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6)?葉陽子(7)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8)無恙耶?撤其環瑱(9),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10)?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11)乎?於陵子仲(12)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注釋

(1)問:聘問,問候。(2)說:通“悅”。(3)處士:未作官或不作官的士人。鍾離:複姓。(4)食(si飼):拿食物給人吃。 (5)衣(yi意):給人衣服穿。(6)業:使之作官而成就功業。(7)葉陽子:齊處士。葉(she涉)陽:複姓。(8) 北宮:複姓。嬰兒子,是其名。(9) 徹:通“撤”。環瑱(tian):耳環和戴在耳垂上的玉。 (10) 朝:謂使之為命婦而朝見君主。(11)王(wang旺):統治。子萬民:以萬民為子,意謂為民父母。(12)於陵子仲:於(wu烏)陵,地名;子仲,人名。

引申

趙威后是趙惠文王之妻,趙孝成王之母。公元前266年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以其年幼,故由趙威后執政。本文就是記敘趙威后接見齊國使者的一次談話。

文章之奇,在於通篇只是記言。既無一句人物外貌、舉止、行為、心態之類的描寫,也無任何環境烘托或細節刻畫,只緊扣題目中一個“問”字 ,主要寫趙威后的七次提問,就鮮明而傳神地勾畫出一位洞悉別國政治民情、明察賢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義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寫七問又非一氣連問,而是筆法富於變化頓挫。開始會見齊使,尚未拆開齊王來信,就連珠炮似的連發三問:“年成還不錯吧?百姓也平安無事吧?齊王也還健康寧泰吧?”活畫出她的坦率爽直,不拘常規的氣度以及她對問題的關切。但首先關心的是年成和百姓,而不先問候齊王健康,以致使者不高興:認為這是先問卑賤者而後問尊貴者,所問失序;而且自己是奉齊王之命來問候趙威后的,那么趙威后也理當先問候齊王。但趙威后卻反駁他說:“假如沒有好的年成,靠什麼來養育人民呢?假如沒有人民,又怎么 能有國君呢?哪有捨棄根本而問末節的呢?”兩個假設反問,以前句結論為後句前提,逐步推理,正確而又簡明地論證了“歲”、“民”、“君”三者的主次本末關係。這種鮮明的民本思想,上承孔子“載舟復舟”、孟子“民貴君輕”之說,下開酈食其“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之論,體現出趙威后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開明態度。以下四問,又以“乃進而問之曰”一句過渡領起,其間,趙威后拆書展現的過程、使者對後四句的問答,都省略了,因為他們與刻畫趙威后這一主旨無直接關係。剪裁之高妙和語言之精練均於此可見一斑。在以下四問中,從內容上看:鍾離子、葉陽子皆賢德處士,但前者是幫助齊王養育百姓的人,後者是幫助齊王使百姓得到生息蕃衍的人,“養其民”,是就民之處常者而言;“息其民”是就民之處變者而言,故有細別。而北宮氏則是一位帶領百姓奉行孝敬父母的孝女典型,與前二人又自有別。但因這三人都屬於封建社會有德的賢者,故皆以“無恙耶”熱情詢問,而以“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三句小結,作一頓挫。然後再問於陵子仲,因他是個不忠不孝、帶領百姓無所事事,而對國家沒有用處的人,故所問用“尚存乎”、“何為至今不殺乎”作結,與前三人形成鮮明對照。這四問代表了正反兩類四種典型,雖各有側重,但都屬於“民”的範圍,故是篇首“民亦無恙乎”這一問的具體化和進一步,而又與“苟無民 何以有君”的思想首尾呼應。可見通篇所問皆以問民為主,顯示出她重視民心向背的政治遠見。因為年成好壞在古代非人力所能左右,故前面問後,無須再加申述;而人民的治亂卻是可以靠人為的力量左右的,故是關鍵,須“進而問之”;至 於國君,人民治理好了, 國君自然“無恙”,故下文只間接與 國君行“王法”相關。這是後四問何以單與前三問中“民亦無恙耶”一問發生邏輯結構聯繫的關鍵,也是從結構上理解全文主旨的關鍵所在。再從對這四個人“其為人也”的評述中,刻畫出趙威后對齊國政治民情的了如指掌,洞察入微;從對這四人“何以至今不業”、“胡為至今不朝”、“何為至今不殺”的不同詢問感嘆中,又可見趙威后對賢愚是非明察秋毫的眼光和賞罰分明的態度。從語言章法上看,雖然對四人都是用先詢問、繼評述、再嘆問的形式,但句法卻各自不同,錯綜變化:問鍾離子時,是用“有糧者亦食”等四個五言句作正反排比鋪敘;問葉陽子時,是用“哀鰥寡”等四個三言句作並列鋪排;問北宮女時,則用“撤其環瑱”等三個四言句構成因果倒裝變句來評述;問於陵子仲時,又用“上”、“中”、“下”三個兩短一長的“不”字句構成連續否定的排比。而且,又分別用“何以……不業也”、“胡為……不朝也”、“何為……不殺乎”等不同虛詞組成的感嘆性反問句,表達出不同的感情色彩。這就使連寫七問,有錯綜變化之妙,無呆板枯燥之感。《古文觀止》評曰:“通篇以民為主,直問到底;而文法各變,全於用虛字處著神。問固奇,而心亦熱,末一問,膽識尤過人。”的確頗中肯綮。

作品背景

趙威后是趙惠文王之妻、趙孝成王之母。公元前266年.惠文王卒,孝成王立,其年幼,故趙威后執政。趙威后清正廉明、洞悉政治民情、明察愚賢是非,是一位優秀的女政治家。這篇文章就是記敘趙威后接見齊國使者的一次談話,通過雙方的問答,委婉的批評了齊國政治失當,讚揚了“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

文集介紹

《戰國策》是古代國別體史料彙編。最初有《國策》《國事》《短》《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武帝時,劉向進行了整理,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12國次序,編訂為33篇,取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主要記述戰國時代謀臣策士遊說各國或互相辯論時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突出表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和人生觀主要藝術特色是敘事生動形象,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說理論辨精闢犀利,善用比喻、誇張、寓言。

本篇名句

“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

假如沒有收成,哪有百姓?假如沒有百姓,哪有君王?

本文背景

趙國的主父死了,他的兒子趙惠文王何掌管趙國國政.當時因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趙國強盛過一陣子.歷史上所稱的戰國七雄:燕、趙、韓、魏、秦、楚、齊,趙也是`七雄'之一呢!

趙惠文王在位三十三年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立為國君,史稱趙孝成王.趙孝成王繼位時,因為年少,沒什麼治國經驗,所以由趙孝成王的母親趙太后,也就是趙惠文王的王后、趙威后管理國家大事.

戰國時,各國之間,時戰時和.趙威后掌管國事之初,齊、趙兩國交好.齊王田建派遣使臣到趙國通好,帶來齊王田建的書信一封.書信尚未打開,趙威后先問,齊國收成如何?百姓怎樣?齊王身體可好?

齊國使臣心裡老大不高興.怎么這個老太太,先問年景、百姓,最後才問候齊王呢?這豈不是輕視齊國尊貴的王,重視齊國卑賤的百姓么?那個使臣仗著大國使臣的身份,先不答話,反而問道:"臣奉使見威後,威後不問齊王,卻先問年景和百姓.這豈不是先問卑賤,後問尊貴嗎?'

趙威后微微一笑回答說:`如果一個國家無收成,怎么能養活百姓?如果沒有百姓,那還有國君?如果我先問齊國君主,豈不是舍本而求末么?

趙威后的連續七問,都是圍繞一個“民”字,既扣主旨,又各有側重。體現了治國應該以民為本的思想,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進步思想。文章中談到的關於“用人”方案,“重才懲惡”的觀點,是民本思想的重要體現。古今中外,凡是治國“以民為本”的國家、朝代,都能較長久的存在,更好的發展,反之,國將不國,難以生存。由此可見“民本”思想的重要,也體現了趙威后是一個顧全局、識大體的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