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江吟·非雲非煙瑤池宴

《越江吟·非雲非煙瑤池宴》是宋代詞人蘇易簡創作的一首詞。

作品原文

非雲非煙瑤池宴。片片。碧桃零亂黃金殿。蝦須半卷天香散。春雲和,孤竹清婉。入霄漢。紅顏醉態爛漫。金輿轉。霓旌影亂。簫聲遠。

詩詞注釋

①瑤池宴;指皇帝在宮中大宴群臣。

②黃金殿:華麗的宮殿。
③蝦須:帘子。天香:稀有的香料。
④雲和:古代琴瑟等樂器的代稱。
⑤孤竹:管樂器的代稱。
⑧輿:車。
⑦霓旌:五彩羽毛製成的旗幟象虹一樣奪目。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上片描敘皇帝大宴群臣。“瑤池宴”、“黃金殿”,指出宴會的地點和赴宴的人物。瑤池,是傳說中崑崙山上的池名,為仙人西王母所居之處。據說周穆王曾西遊到崑崙山,西王母在瑤池擺宴款待他。《穆天子傳》卷三云:“乙丑,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瑤池宴,本為神仙宴請帝王,這裡是借用此典故來說明皇帝在宮中太液池畔設宴大會群臣。黃金殿,概括地反映出禁中宮室之華麗。宋都汴京本是五代舊都,太祖建都於此,經過修建,成為11世紀宏偉的東方名城,宮殿十分壯觀。這在柳永筆下多所描繪:“連雲復道凌飛觀。聳皇居麗,嘉麗瑞煙蔥蒨。翠華宵幸,是處層城閬苑。”(《傾杯樂》)“帝居壯麗,皇家熙盛,室運當千,端門清晝,觚稜照日,雙闕中天,太平時,朝野多歡。”(《透碧霄》)“非雲非煙”,一作“非煙非霧”,形容御香爐中瑞煙裊裊,繚繞在“瑤池”之畔,亦即所謂“鳳髓香和煙霧”。(夏竦《喜遷鶯》) 稍後於作者的丁謂有《鳳棲梧》一首,亦是詠宮中宴集之事,可以參看:“朱闕玉城通閬苑。月桂星榆,春色無深淺。簫瑟篌笙仙客宴。蟠桃花滿蓬萊殿。九色明霞裁羽扇。雲霧為車,鸞鶴驂雕輦。路指瑤池歸去晚。壺中日月如天遠。”詞中的“仙客宴”,也即本詞首句的“瑤池宴”。而“仙客”,當是指奉旨赴“瑤池”之宴的將相學士們。
“瑤池”之畔,碧桃謝去,花瓣片片隨風飄舞,散落在閃閃發光的宮殿之旁。從繁花滿枝到殘朵零落,意味著已是暮春時節,氣候轉暖,所以殿中珠簾半卷,陣陣香味,緩緩向外散放。“蝦須”,即帘子,“勞將素手卷蝦須,瓊室流光更綴珠。”(陸暢《簾》) 天香,指稀有的異香,宋之問《靈隱寺》詩云:“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古詩百~科)這裡是指自宮殿中散發出來的香氣,“朝衣正在天香里”。(皮日休《送令狐被闕歸朝》) 作者不是從正面著手敘述這次盛宴的具體情況,而是以描繪宮中景物襯托出皇帝賜宴的隆重氣氛。
下片繼續敘寫宴會情景。宮廷樂隊的琴、瑟、簫、笙、箜篌,奏起清雅婉轉的音樂,樂聲悠揚動聽,令人有“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的感覺。

結尾三句,寫紅日西墜,宴會已接近尾聲,赴宴的“仙客”飲完御酒,雙頰酡然。“爛漫”,亦是形容醉後微醺的臉龐。“金輿轉”,指皇帝的車駕返回內殿,儀仗隊隨行在後,那五彩羽毛製成的旌旗,猶如虹霓般鮮艷奪目;在夕陽的餘暉下,旌旗的影子顯得有些零亂,表示車駕離得更遠了,只有那悠遠的簫管聲,還在空中迴蕩,久久不絕。

名家點評

蘇軾《瑤池燕》詞序:琴曲有《瑤池燕》,其詞不協而聲亦怨咽,變其詞作閨怨寄陳季常去,此曲奇妙,勿妄與人云。

創作背景

作者於太平興國八年任知制誥,後又由知制誥入為翰林學士,在翰林八年。《本傳》說:“先是,曲宴將相,翰林學士皆預坐,梁逈啟太祖罷之。又皇帝御丹鳳樓,翰林承旨侍從升樓西南隅,禮亦廢。至是,易簡請之,皆復舊制。”本詞大概就是作者在舊制恢復以後奉旨赴宴時所寫。

作者簡介

蘇易簡(958~996),北宋梓州銅山(舊治在今四川三台西南)人,字太簡。太平興國五年(980)狀元,歷任通判異州、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等職。為文初不達體要,及掌誥命,頗自刻勵。雅善筆札,尤善談笑,旁通釋典。在翰林八年。太宗眷遇甚隆。然生性嗜灑,太宗曾草書《勸酒》二章以賜。淳化四年(993),拜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因與參知政事趙昌言、翰林學士張洎不協,以禮部侍郎出知鄧州,移陳州。卒諡文憲,封許國公。著有《續翰林志》、《文房四譜》等。

蘇易簡 蘇易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