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訴高盛

起訴高盛

《起訴高盛》作者是張曉東,於2011年1月1日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本書是中國第一本深入分析和研究高盛如何欺詐中國企業的專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起訴高盛起訴高盛

《起訴高盛:中國企業當直面金融欺詐》是中國第一本深入分析和研究高盛如何欺詐中國企業的專著。同陰謀論不同,這本書沒有揣測、沒有杜撰,而是基於真實的案例和作者同高盛的直接對抗的第一手材料,有堅實的證據和事實基礎。通過深入淺出的語言,作者將複雜的衍生產品欺詐陷阱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使讀者不必像作者那樣需要受過嚴格的金融工程訓練,就能了解高盛是如何在產品結構上設下陷阱來欺詐中國企業。這本書對於在國際市場上開展業務的企業來說,對於關心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的相關人員來說,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編輯推薦

《起訴高盛:中國企業當直面金融欺詐》:

全面揭秘高盛欺詐中國企業的手法

披露中國企業誤服“金融鴉片”不為人知的秘密

中國第一部剖析高盛金融衍生品欺詐細節的書

揭露大批央企、地方國企、民企和個人投資者在股票、外匯和大宗商品上巨額虧損的真相

媒體推薦

由於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石油金融市場,以及石油衍生品工具的缺乏,國內企業只能到海外市場上進行交易,而在諸如新加坡等石油金融市場上,活躍著高盛、三井等“江湖老手”的身影。它們利用中國企業缺乏經驗的弱點,設計出結構複雜的高風險、高槓桿性的石油衍生品,並不惜採用欺詐性手段向中國企業兜售。——前中國骯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久霖

央企投資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普遍發生浮虧和損失,當然首先要從企業自身找問題,但也與國際投行惡意兜售帶有欺詐性的、設計複雜的高槓桿產品有很大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企業遭遇金融衍生產品投資滑鐵盧,一些國際投行是罪魁禍首。——原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偉

經驗豐富、善於調查分析的高盛.早就瞄準了中國金融監管的漏洞,才能屢屢在對賭協定中得手。對於金融體系還不健全的中國來說,應該儘早填補漏洞,規範國際投行在中國的金融行為,才能避免更多的企業在金融風險中遭受巨大損失。——摘自《環球視野》第291期

高盛在中國的所作所為目前是沒有界限的,他剝削所有的人,所以我在這裡呼籲,要透過規則跟立法,打擊這個國際金融大鱷。——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

作者簡介

張曉東,曾受聘國資委為金融衍生品顧問,代表中央企業同高盛對抗談判。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金融工程碩士。具有豐富的中外證券市場投資經驗。是金融衍生品領域的專家,在衍生產品的開發、定價和交易上有深厚的造詣。

目錄

自序/001

第一章瀕臨死亡:慘遭高盛殺戮的中國企業 

第二章“毒”霸天下:高盛欺詐中國企業手法揭秘

第三章金融梟雄:高盛在美國是“鬼”,在中國是“神” 

第四章對抗高盛:與毒梟正面交鋒

第五章狼遇到羊:為何“中毒”的總是我 

第六章影子擠兌:2008金融危機的真相

第七章大國自強

附錄:美國最大的泡沫製造機器/299

參考文獻/320

序言

“他們(中國人)賣給我們有毒的玩具和污染的食品,我們(美國人)賣給他們欺詐性的金融產品”。這是2008年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在2009年4月2日《紐約時報》的專欄中寫的。他的這句話用來概括高盛在中國的所做所為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當中國公司賣到美國的食品和玩具發生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監管部門和相關企業馬上採取措施,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迅速的解決和妥善的處理。但是,至今未見任何一個美國公司因欺詐中國企業而遭到懲處。

當2008年大批中國企業倒在高盛的槍口之下的時候,當高盛被美國政府起訴、遭受巨額罰款的時候,當希臘政府在高盛的“幫助”下走向破產、引發歐元危機的時候,高盛在中國的名氣卻越來越大,大到被神化的程度。看看市場上有關高盛的書,就可以發現高盛在中國的地位有多“崇高”,高盛的形象有多偉大。從“高盛帝國”、“最後的贏家”、“幹掉一切對手”這些用語中就可以看到高盛在中國的聲譽有多高、影響有多大。從金融行業的高管到普通的股民,從政府的官員到普通的市民,都膜拜在高盛的腳下。

那么,高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公司呢?是鬼還是神?是人還是妖?是戰無不勝的“最後的贏家”,還是一個章魚似的“吸血鬼”?

擴展閱讀:

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