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嘉陵江

穎光,原名沈光穎,中共黨員,現年八十三歲。 七十多歲的老人,突然動意寫一部長篇,這事情不尋常。 最初的手稿扉頁上題“念之戀”,我猜想就是小說的名字了。

圖書信息

紀念建黨九十周年原創長篇小說系列:走出嘉陵江
作 者:穎光
出 版 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9636863
出版時間:2011-07-01
版 次:1
頁 數:196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編輯推薦

紀念建黨九十周年原創長篇小說系列:走出嘉陵江》描寫了新中國成立前後四川地區深山裡幾大家族的生活變遷,在革命思潮的帶動和影響下,老一代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年輕一代對光明、自由充滿嚮往以及他們投身革命並甘願為國捐軀的生動故事。作品由一個普通革命戰士的命運折射出歷史時期的發展和變化,情感濃厚,風格樸實。

內容簡介

《紀念建黨九十周年原創長篇小說系列:走出嘉陵江》是一部反映從戰爭到和平、從貧困到翻身的歷史變遷的長篇小說。主人公陳念之出生在四川大巴山區的一個殷實之家,抗日烽火點燃了他的愛國熱情,他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革命隊伍,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平建設等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由一個蒙昧少年成長為堅定的革命戰士,直至成為新時期的建設者。《紀念建黨九十周年原創長篇小說系列:走出嘉陵江》由一個普通革命戰士的命運折射出幾個歷史時期的發展和變化,情感濃厚,風格樸實,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和時代色彩。

作者簡介

穎光,原名沈光穎,中共黨員,現年八十三歲。1949年底在四川成都入伍。1950年參加川西剿匪。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歸國。在志願軍60軍政治部政治處工兵營任班長、代理區隊長、排長、文化教員、文化幹事、文教辦公室主任教員。1955年春,轉業到宿縣專區糧食局、物資局、生產指揮組工作,任經貿委技術科長、食品協會副會長等職。1993年退休。在部隊中,記三等功兩次。在宿縣專區經委工作期間,獲安徽省政府優秀工作者,國家質量管理協會、包裝管理協會、食品工業協會先進工作者稱號。

前言

乍一看《走出嘉陵江》,我很驚訝。書竟然就是這幾年寫的——“心裡有話,不寫出來不舒服”。此前,這位叫沈光穎的老人,沒做過文學夢,沒有過寫作經歷。小說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似乎不是問題。老人看過四大名著,讀過肖霍洛夫的《靜靜的頓河》。小說,就是這樣吧。
七十多歲的老人,突然動意寫一部長篇,這事情不尋常。我把稿子鄭重地接下,放在家裡,每天抽空看幾頁。報社編務沉沉,加上時有稿債追討上門,這部小說讀得極為辛苦,春去秋來,竟耗去大半年光景。
小說規模龐大。開篇即是民國場景:某內地小鎮,街市日光古舊,生計攘攘;嘉陵江水奔騰喧譁,小鎮生意因水而興。一眾小鎮名人,悉數登場,拉拉雜雜的家族故事,像歲月一樣悠長。人物與民俗的長卷,漸漸地聚焦於一家一戶:一個發跡快得像順水的舢板、來由不明像是峽谷中的野風的暴發戶。
男主人公,即是這暴發戶的第三代,從這個家庭出發,一路走出小鎮,走出峽谷,走上革命路。幾代親戚鄉人關係盤根錯節,幾段歷史演變脈絡縱橫交錯、頭緒紛紛,緣起緣盡漫滅,有時有頭無尾,有時有尾無頭。
最初的手稿扉頁上題“念之戀”,我猜想就是小說的名字了。“念之戀”是什麼意思?這疑念只是一閃。老人心中有故事,提筆全是故鄉,千百萬舊人舊物、舊景舊事往來心頭,猶如萬馬奔騰,系之念之,跡近於相戀。我望文生義,想當然耳,以為“念之戀”仨字兒,就是七十老翁的浪漫抒懷與懷念——一個虛題,幾十年滄海桑田,回首就像是幾個什麼意思也沒有的虛字。
讀到後來,始知其謬。敢情,“念之”是小說主人公的名字!這小說主人公離開家鄉後,眼界、境界陡然開闊,在劇變的年代,終將遺自舊家族的名字給“變”了。一部長篇,故事走了大半始現其題,是我未曾料到的。又得知,這小說手稿中的不同筆跡,來自沈老的街坊鄰居,因謄抄工程浩大,老人自寫不濟,只好求人代抄。但即便抄,幾十萬字也是個大工程,抄寫者竟無一竟其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