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燈[中國傳統玩具]

走馬燈[中國傳統玩具]
走馬燈[中國傳統玩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漢族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於燈籠的一種。常見於元夕、元宵、中秋等節日。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在過去,走馬燈一般在春節等喜慶的日子裡才表演,由二十來位11-14歲小孩組成,邊跳邊唱,根據節奏快慢形成不同陣勢,有喜慶、丁財兩旺、五穀豐登的寓意。

基本信息

歷史出處

走馬燈走馬燈

公元1000年左右,漢人就創造了走馬燈。許多古籍都有關於走馬燈的記述。走馬燈上有平放的葉輪,下有燃燭或燈,熱氣上升帶動葉輪鏇轉,這正是現代燃氣渦輪工作原理的原始套用。

歷代對走馬燈的描述有: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二·燈品》: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鏇轉如飛。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走馬燈》: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矣。

詩詞:南宋·范成大《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映光魚隱現,轉影騎縱橫。南宋·辛棄疾《青玉桉·元夕》:玉壺光轉(另一說指寫月光)

南宋·姜夔《感賦詩》:紛紛鐵馬小迴旋,幻出曹公大戰年。

相關介紹

現代用法

走馬燈走馬燈

在這些用法之中,走馬燈也常稱作跑馬燈。現代人用火炭燒起來作氣流動力改為電風扇帶動馬燈運。

流動字幕顯示屏:

橫向或直向不斷移動的字幕,常用於電視新聞鏡面,如新聞跑馬燈。

新聞跑馬燈(簡稱“跑馬燈”)是在電視新聞畫面上的一個小空間,通常是用來顯示頭條新聞或是新聞報導中較小的細節。跑馬燈有時也指在某些建築物、網站或室內空間用來表現訊息的顯示版。

網站跑馬燈

在電腦上當然也可以弄出新聞跑馬燈這個玩意,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新浪網、搜狐網就已經推出網路新聞跑馬燈技術。

在網頁上橫向移動的字。

動漫《黑執事》中死神用他的武器刺入某個人的身體時出現的猶如膠捲類的東西,它會像放電影一樣把這個人生前的所有事情展現在別人面前(包括本人不記得的事情),當他的走馬燈結束後,這個人就會死亡。

對聯走馬燈

上聯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下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走馬燈走馬燈

注釋:此聯出自《王安石撿聯獲妻》的典故。傳說王安石二十三歲那年去趕考,晚上上街閒逛,見馬員外門口的走馬燈上有一聯語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顯然是在等人下聯。王安石看後,不禁拍手連稱“好對!”他的意思是說這上聯出句妙。站在旁邊的馬家家人誤以為王安石的意思是容易對,立即稟告員外。這上聯是馬家小姐為擇婿而出的,因此員外急忙出來找王安石,王卻誇了一句就走了,兩下里沒見著面。

在科場上,王安石第一個早早交卷,主考官見他交卷快,想試他的才藝,就指著廳前的飛虎旗出句說:“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假思索地用馬員外門前的“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來對,自然又快又好,令主考官驚奇不已。

回頭想起走馬燈給他的機緣,忍不住又來到馬家門前。馬家家人認得是日前說“好對”的人,便請他到府中應對。有了主考官的飛虎旗,自然就好對了,馬家當即就將女兒許配給他並擇吉成婚。

正在舉行婚禮時,報子來報“王大人高中,明日請赴瓊林宴。”果真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王安石撿來兩聯,上應主考,下獲賢妻,一時傳為美談。

走馬燈原理

加熱空氣,造成氣流,並以氣流推動輪軸鏇轉,按此原理造成的燈就是走馬燈。走馬燈的發明,至晚在宋代。宋代吳自牧的著作《夢粱錄》述及南宋京城臨安夜市時,已指出其中有買賣走馬燈的。周密《武林舊事》在記述臨安「燈品」時也說:「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鏇轉如飛。」可見,走馬燈在南宋時巳極為盛行。

在一個或方或圓的紙燈籠中,插一鐵絲作立軸,軸上方裝一葉輪,其軸中央裝兩根交叉細鐵絲,在鐵絲每一端黏上人、馬之類的剪紙。當燈籠內燈燭點燃後,熱氣上升,形成氣流,從而推動葉輪鏇轉,於是剪紙隨輪軸轉動。它們的影子投射到燈籠紙罩上。從外面看,便成為清末《燕京歲時記》一書中所述「車馳馬驟、團團不休」之景況。

走馬燈雖是個玩具,但其與近代燃氣輪機的原理,卻如出一轍。

走馬燈製作方法

早期民間藝人製作的走馬燈是以高粱秸為框架,用彩紙及彩紙編成的各式精美吊飾製成。不足之處是不結實,易壞,一般人很難做。現在市場上的走馬燈多為電動鏇轉,但不及傳統的走馬燈有意義;且此種走馬燈為工廠生產,百姓也很難製作。

製作一個精巧好看且易做的手工走馬燈。

一、製作火焰籠。找1塊稍硬的紙板,裁出1個直徑約10厘米的圓,圓心處留1個可供1根長竹籤穿過的洞。將圓分為16等分,每等分為22.5°,並畫線做上記號,然後用刀沿線切出一小口並向外稍折出。熱空氣就從此通過。圓的邊緣切出若干個小角,折出,粘上刻有(挖空)各種自己喜歡的圖案的長條道林紙(長約為上面圓的周長,寬約16厘米)。挖空圖案的部分可在背面貼上各色彩色玻璃紙,就變成了彩色圖案,會更加好看。上下要粘牢,成筒狀。最後把竹籤穿上。竹籤與圓紙之間(下面)纏1塊小紙,托住圓紙。火焰籠就做成了。

二、製作框架。找些重量較輕的小木條或小木棍釘成1個比火焰籠稍大的四方體,在下方(底座)中間釘1根寬木做橫底板。上面放蠟燭,中間放1個小玻璃瓶或其他較滑的東西,火焰籠的竹籤放在上面容易滑動和鏇轉。框架四面貼上白色窗紙(透明)。上方(頂座)拴一根繩子可提、可掛。中間一橫木,打洞。火焰籠中間的竹籤一頭穿在此木上,一頭落在較滑的東西上,這樣一個走馬燈就做成了。如在外面精心修飾一番,更加漂亮。只需要點上蠟燭,它就轉動了。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

材料準備:

自備製作用走馬燈的工具和材料。

如;剪刀、膠水、鉛筆、直尺、圓規、各種彩紙(方形或圓形紙片)、細鐵絲一段(20cm)、縫衣針、印有奔馬的紙片、子母扣。

製作步驟:

1、把紅紙剪成如圖一方一圓,方的為36×14CM,圓的直徑12CM,方的作圓筒,圓的作頂蓋(風輪)。

2、把圓筒一端邊剪成許多小齒,粘上膠水,以便貼頂蓋。

3、作頂蓋上的風輪:把圓形紙中央剪出8個小窗門,每個窗門半開著,方向要一致。作完之後把它粘在圓筒上。

4、用細鐵絲作支架,做成雙環狀套在檯燈燈泡上,尖端頂在頂蓋的圓心處,為了耐用,圓心處嵌上子母扣作為軸承。

5、剪粘奔馬圖樣。也可以用彩筆畫馬的圖形。

水轉百戲與走馬燈

運用機械原理,創製一些玩具,不但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中國古代高超的設計思想和創造才能。水轉百戲和走馬燈,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國時期,有人送給魏明帝一個木製的玩具,上面有百戲(古代的雜技)的造型,形象優美,製作精巧。但是,這些小模型都是固定的,不會活動,於是便請著名的機械發明家馬鈞加以改制。馬鈞用木頭做了一個大原動輪,平放在地上,用水力驅動,原動輪便能帶動百戲的模型活動起來,變得非常熱鬧:“設為女樂舞象,至令木人擊鼓吹簫;作山嶽,使木人跳丸擲劍,緣絙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鬥雞,變巧百端。”如此精巧生動的造型活動,其內部一定有一套複雜的齒輪系統,以及凸輪、連桿等傳動機構。它所達到的機械水平,是十分高超的。

走馬燈是我國長期流行於民間,受到人民民眾喜愛的玩具,有的達到了相當精美的程度。走馬燈的構造,是在一根立軸上部橫裝一個斜翼系統和葉輪,立軸下端附近則裝一盞燈或一支燭,點燃後,上方空氣受熱膨脹,密度降低,熱空氣即上升,而冷空氣由下方進入補充,產生空氣對流,從而推動葉輪鏇轉,並帶動與立軸相聯的各種圖像(偶)轉動。走馬燈的製作原理,與現代燃汽機相同。歐洲在1550年發明了燃汽輪,用於烤肉,以後在工業革命中,燃汽輪得到發展,用於工業生產,產生巨大的革命性的後果。可惜的是,中國古代發現、利用了空氣驅動的原理,製造玩具,但始終沒有能進一步加以研究,使之在生產活動中加以套用。

槐坎走馬燈

“馬燈”是長江中下游一帶,在民間驅除疫鬼的活動。其淵源可追溯至《詩經》所記載的“禡祭”,即出師前祈禱勝利的“出師祭”。槐坎走馬燈相傳已有230多年的歷史。清朝鹹豐年間,當地有王氏兄弟四人,長兄王榮堂是極具經濟頭腦之人,動員家鄉人種樹養畜,因此家家戶戶圈養了許多家畜,如馬、牛、羊、雞、犬、豬等,稱為六畜,其中馬為六畜之首。夜晚餵食時,村民點燈籠照明,燈籠上寫一個“馬”字,以祈求六畜興旺,後經過演變,出現了具備馬的形狀的“馬燈”,並漸漸形成了一套表演形式,每逢喜慶節日,村上便有走馬燈表演。走馬燈象徵著太平、吉祥,所以亦有“太平馬燈”之稱。最早的走馬燈表演規模很小,只有一、兩隻,經過發展加工,漸漸增加,最多時達16隻。

槐坎走馬燈作為一種民間表演藝術,一般在喜慶節日時演出。槐坎馬燈的表演人數沒有特別規定,視演出場地而定,恢復後的走馬燈表演人數有17人,其中小丑1名,馬燈8隻,馬夫7人,表演的隊形有九天星、梅花陣、十字板門陣、金鉤陣、鎖條陣等,演員按照音樂節奏變換隊形,演唱曲調有五更調、洋腔調等。演出時,演員先按鑼鼓節奏走動,速度由慢到快。然後開始演唱,由女演員先唱,馬夫及小丑則在過門等地方加入演唱,稱為“幫腔”,歌詞內容多為講述古代名人故事。伴奏人員一般有7至8人,伴奏樂器分別是:鑼、鼓、號、鎖吶、嘰吶、二胡、招君,其中“招君”為特色樂器,在馬燈出場時吹奏。早些時候,馬燈演員多為十七、八歲的小伙子,恢復以來,一般為十二、三歲的少年,女生飾演馬燈,馬夫及小丑由男生飾演,馬燈分為頭、身、尾三截,每一截都裝有小燈泡(最早用蠟燭),女演員從身體與尾部中間鑽進去,將馬燈用繩拴在身上,用手拿著馬頭舞動。小丑手握一根棍子(棍頂有一盞燈)在前面引路,馬夫手持馬鞭,在馬燈周圍表演。

當地走馬燈富含特色,馬燈形狀栩栩如生,表演人數多,陣勢較強大,場面熱鬧、喜慶。

同名電影

中文片名

走馬燈

英文片名

The Magic Lamp

影片類型

科幻/懸疑

片長

120 分鐘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中文

色彩

彩色

混音

楊俊傑

製作成本

RMB:7,665

出品方

夢想街電影團隊(DREAM STREET)

演職員表

導演 楊俊傑

執行導演翁金祥

執行導演助理吳天宇

演員副導演蘇嘯 孫安棟

統籌 劉倩

場記陳瑋

現場製片姚帥

生活製片裘思凡

外聯製片柯文卿 胡媛媛

財務李波

攝像指導印翼

攝像餘洋 桑雨生

攝像助理徐晶晶

燈光潘榮榮

紀錄片(花絮)吳蓓蓓

劇照李慶龍 王瑋光

化妝小四美學

髮型紀正雲

道具裘思凡 姚帥

劇務周磊 鄧向寧 王瑋光

編劇呂立凡(四川) 李岩(四川) 譚英華(四川)

編劇統籌翁金祥

剪輯楊俊傑

視效指導王超

配樂楊俊傑 翁金祥

紀錄片(花絮)剪輯鄧向寧

演員表

翁金祥飾 翟靜波

張恩澤飾 鄂宇欣

武學思飾 孫安棟

夏雨菲飾 沈凌

張穎冰飾 翟靜漪

彭國忠飾 武父

桑雨生飾 沈凌哥

周軼星飾 張恩澤(童年)

詹子鵬飾 翟靜波(童年)

房奕歆飾 翟靜漪(童年)

於弘毅飾 武學思(童年) 戌若荻 飾 沈凌(童年)

龔海華飾 大師

常曉飛飾 警官

李棟飾 手術室醫生

王亦丹飾 急診室醫生

郭彥希飾 醫生(女)

潘榮榮飾 南大院長

餘洋飾 路人

姚帥飾 小店老闆

裘思凡飾 翟母

朱大祥飾 教授

餘洋飾 打手

楊俊傑飾 打手

姚帥飾 打手

張君柯飾 打手

吳蓓蓓飾 喝多的女子

錢吉飾 武學思秘書

參與演出

周磊 鄧向寧 羅壽軍 徐晶晶 李慶龍 王瑋光

製作發行

DREAM STREET (夢想街)

上映日期

2011年10月31中國南京金陵影城首映

劇情介紹

汶川地震之後,一對倖存下來的兄妹來到南京生活。物理專業畢業的哥哥找到了一個女友,沒想到從小相依為命的妹妹竟然產生了強烈的“戀兄情結”。哥哥的女友死於一場事故,妹妹對這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故事以夫子廟的一盞走馬燈為主線串聯,講述了哥哥在女友死後的時光旅行的經歷。

電影幕後

一句話評論

東方衛報-帶上夢想,從“夢想街”出發

——《東方衛報》

幕後製作

本片是全過程製作僅用了15天時間,在媒體的監督下,進行了15天《金陵晚報》報紙連載。並成功拍攝完成120分鐘的科幻電影

穿幫鏡頭

·夫子廟回來後,男主角衣服變了

精彩對白

不管時間多么遙遠,我對你的愛都如大海,永恆不變——《走馬燈》

走馬燈走馬燈

同名歌曲

走馬燈

作詞:マオ

作曲:Shinji

編曲:シド/Akira Nishihira

演唱:シド(sid)

翻訳:kw3308

暗くて狹くて苦しい仆の世界

我的世界裡是漆黑狹小又痛苦的

君にはね君にもねどうしようもない

你啊,是連你也無法將我救贖的

止まない雨明けない夜慣れてきた頃に

在習慣了這停不下來的雨和無法天明的夜

逃げるを選んだのは今日のこと

最終選擇了逃離如今所有的一切

朝焼けが仆を焦がす跡形もなく焦がす

升起的朝霞將我燒灼,就連痕跡都沒有留下

ごめんなさい綴ったのはせめてもの最後

至少在最後,讓我說句對不起

弱くて細くて空しい仆の世界

我的世界是脆弱貧乏又空虛的

君にはね君にもねどうしようもない

你啊,是連你也無法將我救贖的

大丈夫?を擦(なす)りつけて消えない傷にした

那句沒事吧?輕擦過在沒有消失的傷口上

誰かの顏とかもう忘れたよ

早就忘了那時是誰說的

走馬燈宙に浮かべ欠片は噛み殺して

漂浮在空中的走馬燈,蠶食著記憶的碎片

思い出す幼い日を笑顏舍てた日を

想起了童年,還有那忘記笑容的時光

ここから何度叫んだだろう

在這之後不知道呼喊了多少次吧

小さな聲を忘れないでね

請別遺忘那些微弱的聲音

歩いてきた道足跡なら

走過的路,那足跡里

いくつかの泣き顏で埋めてね

不知掩埋了多少哭泣的面容

朝焼けが仆を焦がす跡形もなく焦がす

升起的朝霞將我燒灼,就連痕跡都沒有留下

ごめんなさい綴ったのはせめてもの最後

至少在最後,讓我說句對不起

走馬燈宙に浮かべ欠片は噛み殺して

漂浮在空中的走馬燈,蠶食著記憶的碎片

思い出す幼い日を笑顏舍てた日を

想起了童年,還有那忘記笑容的時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