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動式管理

走動式管理

走動管理(management by wandering around,簡稱MBWA)是指高階主管利用時間經常抽空前往各個辦公室走動,以獲得更豐富、更直接的員工工作問題,並及時了解所屬員工工作困境的一種策略。這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種新型管理方式,它只要是指企業主管身先士卒,深入基層,體察民意,了解真情,與部屬打成一片,共創業績。

概念

走動式管理走動式管理

走動管理(management by wandering around,簡稱MBWA)是指高階主管利用時間經常抽空前往各個辦公室走動,以獲得更豐富、更直接的員工工作問題,並及時了解所屬員工工作困境的一種策略。這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種新型管理方式,它只要是指企業主管身先士卒,深入基層,體察民意,了解真情,與部屬打成一片,共創業績。

走動管理的概念起源於美國管理學者彼得思(T. J. Peters)與瓦特門(R. H., Jr. Waterman)在一九八二年出版的名著《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書。書中提到,表現卓越的知名企業中,高階主管不是成天待在豪華的辦公室中,等候部屬的報告,而是在日理萬機之餘,仍能經常到各個單位或部門走動走動。該書作者因此建議,高階主管應該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要走出辦公室,實際了解員工的工作狀況,並給予加油打氣。走動管理在一九八○ 年代蔚為風潮,並與management by walking around一詞互動使用。

走動管理不是到各個部門走走而已,而是要蒐集最直接的訊息,以彌補正式溝通管道的不足。正式的溝通管道透過行政體系逐級上傳或下達,容易生成過濾作用(filtering)以及缺乏完整訊息的缺點。過濾作用經常發生在超過三個層級以上的正式溝通管道中,不論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訊息傳達,在經過層層轉達之後,不是原意盡失就是上情沒有下達或下情沒有上達;另外,透過正式溝通管道蒐集到的訊息,缺乏實際情境的輔助,不易讓主管做正確的判斷,往往會因而失去解決問題的先機。走動管理就是要上層主管勤於蒐集最新訊息,並配合情境做最佳的判斷,以及早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敏銳的觀察力是走動管理成功的要素。在走動的過程中,主管必須敏銳的觀察到工作的情境與人員,及其所透露出的訊息;同時也透過詢問、回答、肢體語言等,對訊息做出及時的回應。主管的態度也很重要,如果讓員工或同仁有被視察的感覺,主管就很難獲得想要獲得的訊息;如果來去匆匆,也難達成預期的效果。同時,主管也不必期望每次都能獲得新的訊息,只要有機會獲得最新訊息,就有機會防患事發於未然,不必等到事發之後再焦頭爛額的處理。

走動管理最適用於離第一線比較遠的高階主管,組織比較龐大的單位由於層級較多,高階主管更需勤於走動,協助其做政策性的決定。至於其他層級的主管離工作現場比較接近,平時就應該透過敏銳的觀察,蒐集必要的訊息。走動管理是一種方法或技術,不是一種理論,強調高階主管應及時蒐集第一手的訊息,至於其他經營管理事項,則仍應採取其他適當的方法或技術。

特點

1.主管動部屬也跟著動。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名譽會長士光敏夫採用“身先士卒”的做法,一舉成為日本享有盛名的企業家。在他接管日本東芝電器公司前, 東芝已不再享有“電器業搖籃”的美稱,生產每況愈下。士光敏夫上任後,每天巡視工廠,遍訪了東芝設在日本的工廠和企業,與 員工一起吃飯,閒話家常。清晨,他總比別人早到半個鐘頭,站在廠門口,向工人問好,率先示範。 員工受此氣氛的感染,促進了相互間的溝通,士氣大振。不久,東芝的生產恢復正常,並有很大發展。

2. 投資小,收益大。 走動管理並不需要太多的資金和技術,就可能提高企業的生產力。

3.看得見的管理。就是說最高主管能夠到達生產第一線,與工人見面、交談,希望員工能夠對他提意見,能夠認識他,甚至與他爭辯是非。

4. 現場管理。日本為何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生產力呢?有人認為是建立在追根究底的 現場管理上。主管每天馬不停蹄地到現場走動,部屬也只好捨命陪君子了。

5.“得人心者昌”。優秀的企業領導要常到職位比他低幾層的員工中去體察民意、了解實情,多聽一些“不對”,而不是只聽“好”的。不僅要關心 員工的工作,叫得出他們的名字,而且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這樣,員工覺得主管重視他們,工作自然十分賣力。一個企業有了員工的支持和努力,自然就會昌盛。

走四步

走動式管理”這一管理概念,最早是由管理學大師帕卡斯爾(R.Pascale)提出,後經過湯姆·彼得斯在《追求卓越的激情》一書中把走動式管理具體化,使得這一管理理念名噪一時,被無數企業譽為“聖經中的聖經”。進入21世紀,管理的理念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而走動式管理被越來越多的企業納入常態的管理機制,要求各級主管深入市場,走到員工和客戶中去,了解工作進度和存在的問題點、聽取客戶反饋的意見、檢視員工的執行力。就在眾多企業大張旗鼓地推行這一新政時,最大的客群目標——銷售主管,卻被這一管理機制忽悠了,不知道走動管理怎么走。

作為基層單位的銷售主管,要真正的把辦公室搬到市場,必須把日常的走訪市場當作一門功課來做。“看、訪、查、追”是走動管理的四步曲,做好這四步工作,才能讓走動行之有效,才能把管理落到實處。

第一步看市場

“看市場”成為銷售主管的一句口頭禪。主管們大部分的工作時間耗在看市場這一事件上,可真正走在市場上時,卻不知往哪看,主管看到的和業務人員看到的大相逕庭,做不到獨具慧眼。看能見度、看陳列、看日期、看價格是主管看市場時必做的“四看”。

市調公司的數據固然可以讓能見度結果一目了然,但這些數據只拘泥於一段時間和一個區域,無法體現出具體。主管在行進當天的走訪行程時,看和記並用,讓自己扮演著市調員的角色。區分出品類和通路類別,記下每一售點必賣SKU的上架率(包含競爭品牌的)。這樣一天的行程下來,最新最具體的能見度狀況掌握在手了。在稍後的追蹤步驟中,就可以制定出明確的鋪市指標,讓業務人員快速準確作出反應。

陳列改變市場,這句話屢屢得到銷售精英們的驗證。在快消品行業,陳列不僅對產品的銷量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反映出業務人員的動手能力。在通路行銷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業務人員的動手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主管要深諳陳列的十五大原則,結合實際陳列狀況,發掘不足之處。看陳列時,主管應堅持“看到哪裡就改善到哪裡”的原則,發現問題時,現場第一時間通知業務人員或陳列人員立即到場改善,這樣可以逐步提升下屬人員對陳列工作的重視度。另外,陳列狀況還可以反映出該產品在當區的市場地位。

流通中產品的生產日期影響著流通速度。消費者在“新鮮不新鮮,注意看時間”的教唆之下,產品的生產日期成了消費者購買的誘因。銷售主管除了儘可能的讓所售產品的日期保持新鮮度之外,還需要時刻警惕著市面產品迴轉的狀況。一旦發現滯銷或即期了,應採取相應的處理措施,以免造成更大的處理費用。通過對比貨架上競爭產品的生產日期,有經驗的主管還可以根據自己產品的銷量,推測競爭產品的銷量。另外,銷售主管還應通過關注市面上產品日期來協調產銷關係。

看價格不僅要看零售價,還得看通路價。末端零售價的制定,是以企業產品的價格策略為依據的。銷售主管所要關注的是:零售價在各終端通路的差異度,產品在促銷前後價格的振幅度,及競爭品牌的一些價格動作。發現錯價、亂價現象,應及時進行溝通和協調,必要時採取一定的措施,使價格正常化。要做到貨通天下、物暢其流的首要條件是通路價格的穩定性。典型的通路模式為廠家——經銷商——二批——終端。各階通路的利潤必須得到有序的分配,一旦某一環節出現亂價現象,會產生骨牌效應(在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人們就把它們稱為“多米諾骨牌效應”或“多米諾效應”),將給市場帶來諸多不利,所以穩定通路價格是價格策略的先決條件。銷售主管必須對市場價位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第二步拜訪客戶

客戶是上帝,客戶更是信息專家。任何和市場銷售有關的信息,最先得知的一定是客戶,而且最為全面。銷售主管獲取市場信息的最佳途徑是拜訪客戶。主管在進行市場巡訪時,到每一個售點儘可能做到“走進去,聊出來”。訪談的內容一定要有:產品的銷售狀況,業務人員和供應商的服務狀況,存在的問題點,競爭對手最近的通路動作,以及徵詢客戶的建議。銷售主管把這些信息有條理的收集匯整,更加清晰市場態勢,從而把握銷售機會,調整通路行銷策略,把銷售管理落實到位。另外,通過主管對客戶拜訪,會讓客戶有被重視的感覺,無形中增進了客情。走動管理

第三步工作的查核

在大多企業里,管理者和下屬的關係,猶如貓和老鼠的關係。怎樣才能讓老鼠中歸中矩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呢?除了設定好遊戲規則外,還需要一隻勤勞的貓。制度的設定不是用來懲罰員工的。但是,企業沒有不犯錯誤的員工。這個時候,作為主管就有責任和義務儘可能讓下屬少犯錯和不犯錯。經常性地查核下屬工作,不但可以了解工作進度,還可以發現問題點,更重要的是防範問題的發生。銷售主管在做走動管理時,不光做到看和訪,查核的動作務必跟得上。下屬不會給想要的,只會要查核的。倘若主管在走出辦公室之前,告訴下屬今天要去查核他的某項工作。他一定會在到達之前把這項工作做得穩妥。所以,主管的查核工作必須是隨機性、多樣性和突發性的。積極的查核會讓業務員更有緊迫感,從而進一步規範自己的行為,這樣一來,不但能做好工作,還可以使工作好做。

第四步追蹤改善進度

走動管理的最後環節是主管追蹤問題點的改善進度。管理是一件“全、雜、細”的累活。主管通過走入市場、拜訪客戶、查核工作,必然會發現一定的問題,發現了問題就必須進行改善。可問題的多樣性、複雜性、和持久性,使得改善往往不能一步到位。這就要求主管把這些問題點立案處理,逐一登記在冊列表追蹤,同時明確責任人和完成的時間進度。當然,可以第一時間完成的事情,絕對不要拖到第二時間,以免使得一些問題被常態化。主管在進行改善進度的追蹤時,一定要做到“早叮囑晚匯報”。這就使得責任人沒有放鬆進度的機會,時時刻刻把問題銘記在心,直到完成任務為止。主管學會了追蹤,會讓下屬學會自我追蹤。走動管理有效的走動管理加強了主管、員工和客戶三面的溝通,提升了企業對市場態勢的把握度。企業在對主管倡導這一管理理念的同時,還要配套相應的管理機制,做好以上四步工作,才不至使走動管理成為空中樓閣。

走動式管理的套用分析

美國麥當勞快餐店創始人雷·克羅克,是美國有影響的大企業家之一,他不喜歡整天坐在辦公室里,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走動式”管理上,即到所屬各公司、各部門走走、看看、聽聽、問問。公司曾有一段時間面臨嚴重虧損的危機,克羅克發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各職能部門的經理官僚主義突出,習慣躺在舒適的椅背上指手劃腳,把許多寶貴的時間耗費在抽菸和閒聊上。於是克羅克想出一個“奇招”,要求將所有經理的椅子靠背都鋸掉,經理們只得照辦。開始很多人罵克羅克是個瘋子,不久大家悟出了他的一番“苦心”,紛紛走出辦公室,開展“走動式”管理,及時了解情況,現場解決問題,終於使公司扭虧轉盈,有力地促進了公司的生存和發展。

優點

走動式管理是一種 情感管理。

在走動中了解 員工,貼近員工,掌握員工的思想動態, 溝通管理者與員工的感情,縮短了與員工的距離,建立管理者與員工的互動關係,凝聚了員工隊伍,及時溝通了員工對 企業價值觀和 經營理念的認同,員工愛廠如愛家,形成一股內聚力。

走動式管理是一種 現場管理。

深入實際,管理者就能第一時間掌握 第一手資料, 好的經驗便於推廣,存在的問題又能:消滅於萌芽狀態,管理者更能提高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

走動式管理是一種 領導藝術。

時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效仿“走動式管理”, 這種特殊的內涵豐富的 管理方式,更希望得到越來越多的管理者去深入學習和借鑑。因為走進生產經營一線,就是走到職工的心坎中,把措施指導於現場之中,感情溝通於關懷的點滴中。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良好的互動,必將給我們企業帶來生機和活力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