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明

赫德明(Joseph Hesser)於1867年9月29日出生於德國西南部城市特里爾(Trier)附近的拉爾(Lahr)。1882年他去了位於荷蘭與德國邊境的一個小城史泰爾(Steyl),此前不久,楊生神父(Arnold Janssen)正是在那裡新建了一個傳教修會:聖言會。

1. 赫德明概述

赫德明(Joseph Hesser)於1867年9月29日出生於德國西南部城市特里爾(trier)附近的拉爾(Lahr)。1882年他去了位於荷蘭與德國邊境的一個小城史泰爾(Steyl),此前不久,楊生神父(Arnold Janssen)正是在那裡新建了一個傳教修會:聖言會
在史泰爾學完了中學課程並順利畢業之後在維也納的聖加俾額爾大學(St. Gabriel)主修哲學與神學。1893年6月25日,副主教安格勒爾(Angerer)在聖加俾額爾將他祝聖為神父。
1893年9月17日,13位傳教士離開修道院到各地去傳教,其中三位來到中國傳教。除了赫德明神父,還有若瑟·施耐德神父(P. Josef Schneider)和薛田資神父(P.Stenz)。
在薛田資神父的日記中,我們能簡略描述出當時的旅行路線:這三人於9月18日啟程,坐火車朝萊茵河上遊方向行駛進入瑞士境內。從瑞士的巴塞爾經過琉森進入義大利,然後又從米蘭到熱那亞。1893年9月25日,他們乘坐“拜仁”號從義大利熱那亞出發,經過那不勒斯、埃及的塞得港、蘇伊士運河、葉門的亞丁港到達斯里蘭卡的科倫坡。從科倫坡啟程,經過新加坡,到達香港。
三位傳教士在香港參觀了第一所天主教孤兒院。幾天之後“拜仁”號啟程北上,並於1893年10月29日抵達上海。要進入中國內陸還需辦理一系列手續,三人在駐上海的法國遣使會(Congregatio Missionis, CM)里住了一個星期。當時,赫德明訪問了坐落在市郊徐家匯的耶穌會(Societas Iesu, SJ)。之後他們乘坐中國的船隻往長江上游的重慶駛去。三位傳教士在重慶的法國耶穌會處住了一段時間。“三位傳教士從歐洲初來乍到,他們穿上中國式的服裝,一開始他們的辮子並不是用由頭髮綁成的,而是用絲綢做的假髮。”他們在本地租了一條烏篷船,用了20天的時間沿著京杭大運河抵達濟寧。
可惜,此後薛田資神父和赫德明神父分開了,僅存的只有赫德明神父後階段的一些信息:1894年在濟寧的坡里莊學習漢語,從1895年至1897年在季家山等地工作。1898年在單縣,又到濟寧,開始指導濟寧的傳教員學校。1899-1901年在濟寧,同年發終身願。1903年在戴家莊任傳教士學校校長。1904-1915年在濟寧,指導傳教士學校。1912年將學校搬到濟寧草橋口,草橋口的學校於1915年被關閉。1915-1920年在濟寧和戴家莊,1919年2月7日他因政治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承擔戰爭責任)應該離開山東,但濟寧的官員保護了他,因此他可以繼續留在濟寧。1920年6月15日,他因心臟病突發在戴家莊去世。

2. 赫德明所屬的聖言會團體

赫德明神父所屬的德國天主教傳教修會聖言會(Societas Verbi Divini,簡稱SVD),於1875年由楊生神父(Arnold Janssen)在荷德邊境小鎮史泰爾(Stely)創立。1879年4月20日,聖言會著名傳教士安治泰神父(Johann Baptist Anzer,1851—1903)和福若瑟神父(Josef Freinademetz,1852—1908)抵達香港,在學習了一段時間中文以後,於1882年1月18日來到魯南地區陽穀縣的坡里莊開始傳教。他們的傳教工作遍布魯南地區方圓60,000 平方公里的範圍,涉及人數達9,000,000人。1885年12月,羅馬教廷設立魯南地區代牧區,並提名安治泰神父為代牧長,他於1886年1月24日在史泰爾被祝聖為主教,5月擔任山東聖言會會長。
1892年8月初在坡里莊舉行第一次教區大會。1896年9月,在濟寧開始建立教堂。1899年5月11日在荷澤建立另一所教堂。1900年,義和團運動對聖言會在山東的傳教工作和教堂都造成了一定的衝擊。聖言會還分別於1902年3月和同年10月在兗州府和濟寧各辦一所中學。

3. 晚清時期傳教士的貢獻

晚清時期傳教士通過眾多社會性和公益性的途徑,例如建造醫院、孤兒院和學校,得到了部分中國民眾的信任,通過人與人之間善良美好的共通點,傳播基督的好訊息(福音)。
傳教士無疑為當時的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一項也包括了把西方科學文獻翻譯成漢語。晚清時期的傳教士們為中國的教育體制,特別是漢語教科書的撰寫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門戶開放政策70年之後,甚至在以後更長的時間裡,一直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術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在對清末時期傳教士陳舊的描述與評價中,他們的工作首先被視為所謂的“文化侵略”,之後這種評價的局限性便顯而易見:“在‘文化侵略’方式的主宰下,對基督教在華傳教士的研究成為對傳教士的大批判,局限於非常狹隘的範圍內,傳教士對中國社會的貢獻根本無法進入史學家的視野。這種描述和評價與歷史事實嚴重不符。”
而上世紀末八十年代緩慢開展起來一種“文化交流方式”的萌芽:“認為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除了‘配合’帝國主義侵略外,在‘客觀上’也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

4. 赫德明及其所屬聖言會對教育的貢獻

在赫德明看來,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因此值得深入分析教育對他和他所屬的宗教團體來說有著何等意義。
史料證明:早在1884年時,聖言會已經在山東西南部陽穀縣的坡里莊開辦了一所教會學校。聖言會最早到中國的兩位傳教士安治泰(Johann Baptist Anzer,1851-1903,德國籍)和福若瑟(Josef Freinademetz,1852-1908,奧地利籍)負責管理工作。在隨後幾年中,聖言會創建了大量公立學校。1890年時有54所公立學校和1205名在校學生。1891年時有122所公立學校和1860名在校生。
赫德明在一篇文章中寫了自己領導的教會學校一天的日程安排:“早上4點半起床。然後馬上與其他的基督徒一起進行早禱,然後參與第一台彌散聖祭。在第二台彌撒中他們進行默觀祈禱。然後學習直到早上7點。
7:00吃早餐
7:45 學習
9:00 宗教課
10:00 休息時間
10:45 學習
11:45 眾禱
12 :00 吃午餐
14:00 聖經歷史
15:00 學習
15:30 喝下午茶
15:45 學習
18:00 在教堂里參加教理課
19:00 吃晚餐,隨後學習或做靜默祈禱。
這個教會學校里有年齡在20和30歲之間的40名學員。入學的前提是這些年輕人已經能夠閱讀漢語,書寫漢字。學員全免住宿費和飯費,但衣物必須自備。
在義和團運動結束後,聖言會的傳教士們開始正常的活動,他們繼續建立學校。因為古老的科舉制度已經在1905年廢止,這樣的教育填補了空白,而對中國來說也正呈現出一個新時代。聖言會韓寧鎬神父的認識有先見之明:
“從舊中國過渡為一個現代的新文化世界——我們堅信這是在整個世界歷史長河中的巨大事件——這個意義深遠的歷史進程開始了,這個進程醞釀已久但總是遭到阻礙,而現在正在顯而易見地高速發展。”
科學的學習方法與科學的教育對中國邁入現代化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正如赫德明的同會弟兄韓寧鎬神父非常清晰與明確的敘述一樣:
“現在中國需要並且渴望有現代化的學校。高官領導們樂意伸出手抓住這個十分有益的機遇。對傳教使命來說現在時間和機遇都到來了,我們該到這些地區去了。長期閉關自鎖的門已經打開了。”
大部分學校也清楚地意識到:現在的教育不再是僅針對少數候選人的一項特權,就如從古至今起作用直到1905年廢除的古代科舉制度一樣。現代的教育應對所有人盡最大可能地開放。
教會學校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民主化做了一部分的貢獻,而這貢獻不可小窺。值得引起關注的是傳教士對女子學校的建立。對古代中國女性地位有所認識的人都會知道教會學校對女性解放所起的作用,而如此大的作用卻沒有被給予足夠高的評價。
最大的進展還是發生在位於濟寧的中德學校。1906年時,學校有124名學員。學校還招非基督教的孩子。由四名聖言會傳教士和四名中國籍教師授課。學習的課程有:漢語、德語、英語(從五年級開始)、數學、歷史、地理、繪畫、歌唱和體操課。
從學校成功畢業之後,就可以進入濟南府的高校深造。僅僅通過校方所選的
課程就可得知,這些學校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學校。像地理或歷史以及外語這些學科,在中國傳統的教育中,沒有被擬定入案。
正是在山東這個早前是農村的土地上,教會學校作為媒介引入了現代科學理念和知識,這個貢獻也是不可低估的。聖言會傳教士所做的改革性貢獻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認可。出於山東政府的提案,四位聖言會傳教士因對教育事業所做的傑出貢獻而得到了皇帝的嘉獎。

5. 赫德明的主要作品

宗教類:
《古經略說》、《新經略說》
(1905年,山東兗州府)
非宗教類:
《漢語語法》(1905年,山東兗州府)
《漢語成語、俗語和俚語》(1909年,山東青島)
5.1. 關於《古經略說》和《新經略說》
在此之前,很多《聖經》翻譯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的,而這對平民百姓來說事實上並沒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說,赫德明的翻譯作品滿足了這個需要。現在,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閱讀和理解《聖經》成為了可能(或者至少說有些可能)。聖言會傳教士在山東的傳教成果幾乎無一例外地和窮苦的人民階層有關,而他對《聖經》歷史簡明扼要的概述也是極為正確的做法。《聖經》對非宗教人士來說也必然屬於關於人類歷史的偉大作品,因此我們也能把這兩部赫德明的作品看作是為人民大眾的教育而作出的貢獻。
此外,不僅是赫德明,而且聖言會傳教士中的許多人都既用德語又用漢語公開發行了許多書籍和文章。其中最主要的人物要屬薛田資、福若瑟和韓寧鎬神父。
5.2. 赫德明的《漢語語法》
赫德明《漢語語法》一書完整的題目是《對德漢語語法及常用辭彙附錄》。此書於1905年由兗州府的天主教傳教社出版發行,總共包含了52個章節和分為20個大類的常用辭彙附錄。
在1905年,對德國人來說,還沒有其他漢語語法書的存在可以與赫德明的《漢語語法》相比。對於赫德明一生與其工作的傑出性,人們也可以在他的語法書中有所察覺。
22年之後,聖言會傳教士苗德秀(Theodor Mitteler)在自己的漢語語法書中非常明確地表示他引用了赫德明所做的具有開創性的貢獻:“在語法結構方面,儘量接近赫德明《漢語語法》中已有的結構與論斷。”
這位有才智的實踐家出於對傳教的獻身精神,通過他的工作成為了一位重要的文化傳遞者,一位不容輕視的東西方橋樑建築師,一位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精力充沛的助手。這一切也反映在他的語言學中,他非常具體地為德國人描述漢語語法,不僅為當時的德國人學習漢語創造了可能性,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而且也為“五四運動”的現代化和科學精神做了先奏。因此從赫德明這個人和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為德國人的漢語學習鋪設了道路,最重要的是他也是一個遵照科學的尺度為外國人撰寫漢語語法書的先驅。
鑒於此,他為漢語學習者所做的貢獻,其功勞是持久性的。同時我們也能把他描述為中國人的朋友。
逐個章節的標題如下:
1. 總論
2. 不定冠詞和人稱代詞
3. 不定冠詞和人稱代詞續
4. 德語語法中的第二格變格
5. 德語語法中的第三格變格
6. 複數的構成
7. 複數的構成續
8. 倍數
9. 形容詞
10. 形容詞續
11. 動詞
12. 疑問與否定
13. 疑問與否定續
14. 命令式
15. 數詞
16. 數詞續
17. 量詞
18. 量詞續
19. 介詞“裡面”、“上面”、“去……”
20. 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
21. 帶“著”dschau字和“過”guo字的句型
22. “把”ba字句
23. “拿去”na tchü的用法
24. “拿來”na lä的用法
25. 被動式
26. 關係代詞
27. 帶“得”dei字的句型
28. “住”dschu字的用法
29. “起來tchi lä、出來tschu lä、下來hia lä和下去hia tchü”的用法
30. 複合動詞的否定式
31. “頭tou 、處chu和liau”的用法
32. “法”fa 字和“成”cheng字的用法
33. 複合名詞
34. 副詞和形容詞的構成
35. 形容詞的構成續
36. “打”da字和“發”fa字的用法
37. 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和不定代詞
38. 時間副詞
39. 地點副詞
40. 種類與方式副詞
41. 介詞
42. 連詞
43. 被動的不同形式
44. 關於年齡
45. 關於紀年
46. 人稱中的Sie(“您”)
47. 表示客氣的方式及句法
48. 定語
49. 賓語
50. 副詞
51. 時間及表達方式
52. 複合句
最常用辭彙表附錄中分成了以下20類:
第1類:善與惡(39詞);
第2類:房屋與居室(49詞);
第3類:家具與家用設定(74詞);
第4類:吃和喝(51詞);
第5類:農具(17詞);
第6類:手工藝與手工製品(46詞);
第7類:工具與零配件(33詞);
第8類:衣物(54詞);
第9類:人的身體(95詞);
第10類:樹木、果子、花朵和植物(91詞);
第11類:金屬與礦物質(30詞);
第12類:動物(102詞);
第13類:疾病及相關用詞(67詞);
第14類:農村和相關用詞(46詞);
第15類:城市(60詞);
第16類:旅行(40詞);
第17類:國家、城市、河流及相關用詞(113詞);
第18類:其他各類詞(127詞);
第19類:形容詞(192詞);
第20類:動詞(239詞)。
共1565詞。
5.3. 赫德明的《漢語成語、俗語和俚語》
整本書共有755頁,目錄以羅馬數字的順序羅列出146項不同的辭彙。我們隨意選擇赫德明書中以德語字母g開頭的單詞,單獨在g這列中,赫德明就列舉了如下單詞:
“Gast”(客人)、“Geduld”(寬容)、“Gefahr”(危險)、“gehen”(去)、“Gehorsam”(順從)、“gelehrt”(博學的)、“genau”(準確的)、“Geschenke”(禮物)、“Geschwister”(兄弟姐妹)、“gesund”(健康的)、“gewinnen”(贏取)、“Gewohnheit”(習性)、“gewoehnlich”(習慣的)、“gleich”
(相同的)、“Gelueck”(幸福)、“Gott”(天主)、“gut”(好)
赫德明在每一部分中區分歸類了許多俚語。在他列出的總共2177個成語、俚語和俗語中,赫德明還附上了“解釋”與“衍伸含義”,在一些例子中只出現“衍伸含義”。如第95句,其中包括了“解釋”和“衍伸含義”:
“吃飯看鍋,犁地看托。” (一般)
字面含義:吃飯要注意鍋子,耕地要注意犁托。
解釋:吃飯取決於鍋子裡的東西,鍋子裡的食物少,他就吃得更少,因為他還要剩一些給其他人。
犁地要注意看托,要想托入地深,舉得要高。
衍伸含義:萬事視環境而定。”
字面含義對德國的學習者來說還較為模稜兩可,因此赫德明特意配以“解釋”與其“衍伸含義”。
從“高”、“一般”和“非常一般”這三個等級類別里舉例說明。先以“高”這個級別的格言開始。例如第2032條:
“君子無憂無慮,小人患得患失。
(“高”,出自孔子《論語》)
君子(智者)沒有擔憂與顧慮,而小人(愚昧者)擔憂物質上的得到與失去。”
這個源於儒家學說的例句,表明赫德明尊重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以及中國傳統和文化元素。在他的作品中也援引了更多源自孔子的格言。
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也體現在另一句格言中,這是按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弟子規·出則弟》,在赫德明的書中是第1025句: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高”,出自《弟子規·出則弟》)
無論是在吃飯或是在端坐或走路時,年長的優先,而年幼的跟隨其後。”
這句話的引用也表明,對赫德明來說非常重要的是,其同會弟兄和其他德國同胞們有機會學習真正的中國文化。赫德明知道,在語言和文化之間存在一個更緊密的聯繫,兩者之間不可分離。
此外,赫德明也援引了中國的古典作品,從而更多地為讀者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這些都證明了赫德明的舉動並非一種“文化入侵”,而是一種“文化交流”,這裡表明他尊重中國這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赫德明了解,其他古國的文化沒落了,但唯獨中國文化長青。他似乎特別敬佩恆古長青的中國文化。作為一名傳教士,他並不想通過基督宗教來改變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是要使基督宗教順應並深入中國文化,否則他就不會出版一本關於中國成語、俚語和俗語的書了,更不會把其重點放在書面語上了。
赫德明舉出了另外一句格言,此格言源自明末清初朱柏廬(1617—1688)的《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訓》):赫德明書中的第299句: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人不應牢記自己所行的善舉,而別人對自己的恩情,則不可遺忘。”
在“一般”這個類別之下,赫德明例舉出位於書中的第5個例句:
“人挪活,樹挪死。
地方的轉變對人來說是一件好事,而對樹來說則並非如此。”
時至今日,這些例子還普遍被使用,赫德明書中包括的這類俚語和其他相類似的俚語,非常有助於了解中國式的思維和理念。
在“非常一般”這一類中,赫德明舉出了兩個例子,第99句:
“前有車, 後有輒。
字面意思:駛過的車子在車後留下車輪碾過的痕跡。
衍伸含義:跟隨在你前方的車輪印;跟隨主流,調整自己順應大勢;遵循常規就不會走錯路。此俚語是褒義,而非貶義。”
赫德明最後的解釋很有意思,這句只作褒義,而在德語中這有雙重含義,人們可以從貶義的角度去理解。赫德明的說明也概括了他創作此書的意圖不僅在於使漢語學習者知曉這些成語、俚語和俗語,而且更是在於使學生可以使用這些句子,否則他最後的說明就顯得畫蛇添足了。
在這一類的第二個例子中,也非常明顯地體現出這一點,第53句:
“隨大流
跟隨大眾。(不用於褒義)”
赫德明也想藉此激勵其同會弟兄們多說普通老百姓的俚語,因為他知道這樣就可以更好地與普通人作交流,更快地與當地老百姓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平台。掌握這些通俗俚語的人,就不再與老百姓形同陌路,而成為摯友。
最後列出的例子是赫德明書中第1152個例句,出自《呂氏春秋·達郁》:“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臟六腑。”
“五臟六腑
內臟
字面含義:5個主要器官和6個次要器官
這5個主要器官是指:心 、肝、肺、腎、脾
六個次要器官是
小腸、胃、膽、大腸、膀胱、命門
對這個俚語詳盡的解釋證明了赫德明對中醫醫學的關注與敬佩。此處明確表示出:赫德明面對中國文化和傳統,表示出了其非常友好的態度。在漢語學習中了解並尊重中國文化

6. 赫德明使用的宗教語言

赫德明從明朝傳教士那裡繼承並運用了這些概念的漢語譯名。
“天主”的概念
赫德明直接在語法書的第二章中引入了Gott(神)這個新詞。他把這個詞譯成“天主”。赫德明遵從明朝時期天主教傳教士的翻譯,把“天”等同於“天空” 、“上天”,把“主”等同於“主人”,這兩個字結合在一起,傳達“Gott”的含義。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個翻譯非常有創新性:“17世紀的傳教土們使用一個‘先進的’翻譯方法:他們結合兩個漢字,這樣創造了一些新的觀念。”這個翻譯的先進性在於“天”和“主”這兩個漢字的組合成為了“天主”這個詞。
在傳教士之前,這個結合併不為眾人熟知。但在另一方面它也顯得非常保守,它的概念中保留了中國傳統宗教的理念。這個語言學意義上的文化嘗試與交流必然可以看作是傳教士的一種嘗試與努力,意在使基督宗教作為中國的思想財富與宗教最終被民眾信賴與接受。
以上些許足以顯示:看似簡單地把拉丁文deus翻譯成漢語“天主”只不過包括了其語言學的含義。而事實並非如此簡單:這裡發生了一個概念的過渡,一種文化的傳遞,中國的多神論傳統與基督宗教一神論改革的面對面。這裡最終也顯示出了現代文化的萌芽:完全不同的宗教理念的會晤以及來源於不同文化世界觀的彼此相遇。
赫德明是一位現代的文化傳遞者,他不僅是一位傳教士,而且正因為是一位
傳教士,所以他想使其介紹更容易被中國人接受,並且也想成為一位“西方文化”的宣傳者;另一方面,他也再次受到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影響與改變。

7.赫德明的畢生小結

赫德明的一生是引人入勝、激動人心以及充滿挑戰的一生,當然有時還帶有冒險色彩。
他的一生和中國緊密聯繫在一起。他在這裡度過了23年的歲月,也在這裡去世。如果把修道院教育的時間也算進去的話,那么我們甚至可以說他的一生與中國密不可分。他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中國。他的任務以及願望是儘可能多地把中國這個悠久文明古國的人民帶向耶穌基督並與其聯繫在一起。他為此生活,也準備著為此獻出自己的生命,而且,也確實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心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