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無風帶

赤道無風帶

赤道無風帶(calm belt near the equator)出現在赤道附近對流層底層風向多變的弱風或無風帶。赤道無風帶是指赤道附近南、北緯5°之間的地帶。這裡太陽終年近乎直射,是地表年平均氣溫最高地帶。由於溫度的水平分布比較均勻,水平氣壓梯度很小,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風速微弱,故稱為赤道無風帶。

出現季風

據近代氣象資料分析,明顯的系統性無風帶出現在西南季風與東北信風(北半球)或西北季風與東南信風(南半球)之間的過渡帶(季風槽類型的熱帶輻合帶)。

它主要發生在西太平洋夏季風盛行時期,其位置近於東西向,可離赤道較遠。過去曾把無風帶解析為兩半球信風之間的地帶。近代觀測表明,北半球的東北信風與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常常在赤道附近輻合,但風力並不一定減弱(信風槽類型的熱帶輻合帶)。赤道無風帶的位置隨熱赤道在一年中沿經圈方向移動而變化,但時間上稍為後延。

它控制下的天氣特點是氣壓低、濕度大、多雲、多雷暴,是海上航行時要避開的區域。

相關介紹

赤道無風帶赤道無風帶

赤道無風帶內天氣狀況單調而富規律。持續的高溫全年各月在攝氏二十六度上下,氣溫年差最小,無年變化可言。旺盛的對流作用,容易產生積雨雲及午後的雷陣雨,這是地表雲量最多,降雨最豐的地帶。在正常情形之下,春分和秋分前後,應是雨量曲線上的兩個高點;夏至、冬至前後,是兩個低點。

赤道無風帶內氣壓梯度小,風力和緩,風向不定,常出現靜風天氣,雖有午後陣雨可以消暑,但仍感暑熱難耐。倒是濱海地帶,晝夜間海、陸風環流,有調劑溫度之作用,適於健康和居住。

赤道無風帶 - 赤道雨林帶 又稱"熱帶雨林帶".陸地自然帶之一。位於赤道區域和赤道兩側的廣闊空間,以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非洲的剛果河流域和東南亞熱帶地區的一些島嶼面積最大、發育的最為典型。屬熱帶多雨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植物群落為具有多層性的潮濕熱帶森林。植被繁茂,終年常綠;種類極豐富,生活型各異。在紅色風化殼上發育著熱帶磚紅壤。豐富的食物和適宜的環境養育著種類繁多的動物,尤以爬行類、兩棲類和昆蟲的數量和種

赤道無風帶赤道無風帶

類為最。營樹棲生活的靈長目動物也比較多,而大食草動物較貧乏。典型動物有猩猩、河馬等。

赤道無風帶 - 赤道雨林氣候 :赤道兩側各5°—10°緯度低海拔地區的氣候,主要分布於非洲的剛果河(薩伊河)流域、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和亞洲與大洋洲間的從蘇門答臘島到紐幾內亞島(伊里安島)一帶。全年高溫,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之間,季節變化不明顯。氣溫年較差小,一般小於3℃,而日較差大,可達6—12℃。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mm以上,季節分配均勻,最少月降水量在60mm以上,沒有乾季。全年在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之下,以福合上升氣流為主,風力微弱,天氣變化單調。陸上日間午後經常有熱雷雨,海上雷雨多見於夜間。由於終年高溫多雨,適於赤道雨林生長,因而又稱為赤道雨林氣候。也有將赤道氣候歸入熱帶氣候範疇之內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