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農民起義戰爭

赤眉農民起義戰爭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綠林農民起義領袖樊崇帶領幾百個人占領了泰山,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義軍一直打到泰山郡(今山東泰安),在青州(今山東中部)和徐州(今江蘇北部)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

簡介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東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

赤眉農民起義戰爭赤眉農民起義戰爭

反抗官兵。綠林農民起義領袖樊崇帶領幾百個人占領了泰山。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義軍一直打到泰山郡(今山東泰安),在青州(今山東中部)和徐州(今江蘇北部)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樊崇的起義軍很講紀律,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要被處死,誰傷害老百姓就要受罰,所以百姓能擁護他們。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綠林軍中的王匡是兩個人)和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準備,跟官兵大戰,為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塗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王莽的軍隊和赤眉軍打了一仗,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師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槍,逃了回去;將軍廉丹在亂軍之中被殺了。赤眉軍越打越強,發展到了十多萬。

背景

西漢末年,封建統治階級和官僚地主瘋狂地兼併土地,貪官污吏巧取豪奪,加緊對農民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逼得農民難以得生。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小規模農民起義不斷發生。大地主為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就把政治野心家王莽抬出來,打著改革政治的招牌欺騙民眾。王莽乘機發動宮庭政變,奪取漢朝政權,改國號為“新”。王莽上台後推行一條反動路線。在政治改革的招牌下,大搞復古倒退活動。在“收復絕屬,存亡續廢”的旗號下,大封諸侯王,復辟分封制。他以禁止土地和奴隸買賣為藉口,宣布“王田私屬制”,即按井田制的規定,把土地收歸國有,更名為“王田”,把私人奴隸改名為“私屬”,實際是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復了奴隸主既占有土地、又占有奴隸的井田制,要把漢代的封建社會拉回到西周時期的奴隸制社會。王莽還採取一套搜刮人民的經濟政策,建立了“五均六管”,實際上是把由國家控制物價、統一調運物資和借貸大權,交到官僚、商人、高利貸者手中,使他們可以利用國家機構囤積居奇,操縱物價,大放高利貸,殘酷地剝削人民。王莽還多次改革貨幣制,濫鑄銅錢,對人民進行野蠻掠奪,造成“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的惡果,破壞了社會的正常生產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轉移視線,王莽又發動對兄弟民族的掠奪戰爭,引起了兄弟民族人民的反抗,增加了內地人民的負擔。人民已是財竭力盡,無法生活,又加上水利長期失修,自然災害連年不斷,農田荒廢,農民傾家蕩產。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尤為嚴重,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過程

赤眉農民起義戰爭赤眉農民起義戰爭

天鳳五年(公元13年),琅琊(山東諸城東南)人樊崇率領一百多人在莒縣(山東莒縣)起義,他們以泰山為根據地,轉戰於黃河南北,得到青、徐一帶饑民的回響,民多棄鄉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壯者入'賊'中,義軍很快在一年時間內便發展到萬餘人。次年,東海人徐宣、謝祿、楊音等聚眾數萬人,一起歸附樊崇,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呂母死後,其眾也加入到樊崇的起義軍中。起義軍沒有文書、旌旗、部曲、號令,只是以言語相約束,共同遵守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的紀律。起義軍內部分為三級組織:最高首領稱三老,其次為從事,再次稱卒吏,彼此間稱巨人。

地皇二年(公元21年),起義軍與翼平連率(即北海太守)田況的軍隊在姑幕(今山東諸城西北)展開激戰,田況軍大敗,被殲一萬餘人。為剿平樊崇領導的起義軍,王莽在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率十萬大軍從長安出發,經定陶、無鹽(今山東東平附近)南下,在成昌(山東東平西)與義軍展開激戰。這次戰役,雙方的兵力都在十萬左右,是農民起義軍與新莽政權第一次大規模的較量。由於王匡輕敵冒進,被義軍打得大敗,廉丹及其部下汝雲、王隆等二十餘名將領被擊斃,王匡倉皇逃走。

在這次會戰中,為了同官軍相區別,義軍將自己的眉毛染紅,此後,這支隊伍便被稱為赤眉軍成昌大捷使東方戰場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赤眉軍改變了從前被圍剿的局面,乘勝向西發展,控制了東至莒城、西至陳留、南達汝南、北到濮陽的廣大地區。

農民起義的迅速發展,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本來,由於王莽改制損害了豪族地主的政治、經濟利益,已經引起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激化,而遍及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則更顯示出王莽政權已失去了保護地主統治集團的能力。各地一些豪強地主和劉氏宗族便開始自尋出路。他們紛紛結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