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先機

贏得先機

《贏得先機》是美國約翰森所著的,魏平、遲志娟譯的於200812月1日在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如何運用遠見、洞察力與行動推動企業創新。

預測全球經濟未來十年發展趨勢,幫助企業贏得先機!如何預測企業的未來?如何分析和感知變化、複雜、模糊的世界?如何激發企業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如何將遠見與洞察力付諸行動?

媒體評論

“本書是當今商界領導的必讀新書。寶潔公司與未來研究所以及約翰森合作多年。實踐證明,他們對於未來的預言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都大有裨益。”

——羅伯特·麥克唐納,寶潔公司國際事務部副總裁

“一本佳作,散發著專業和個人智慧,並且提供了翔實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位領導者或者希望成為當今世界的領導者,本書的內容是你在學校中無法學到的,也是在競爭中所不可或缺的。”

——布拉德利·帕金斯,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首席策略與創新官

“世界上再沒有其他人能夠比鮑勃·約翰森更成功地引領各行各業的領導者應對這個善變、無常、複雜又模糊的世界給我們帶來的挑戰了!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頂尖思想家之一,約翰森提供的洞察力、建議和實際步驟可供我們預測未來。”

——羅伯特·伊凡尼,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前司令官、聖托馬斯大學校長

“‘從遠見到洞察力’對於制定策略一直非常寶貴。我們與約翰森以及未來研究所合作研究了‘驅動力’和‘影響區域’。我們所繪製的預測圖將繼續影響我們的領導方式以及對於‘每時每刻每地改善人們生活’宗旨的闡述。“

——丹尼斯·莫里森,金寶湯公司總裁

“約翰森運用遠見來激發洞察力的方法正是理解當今人口變化對於未來世界影響的起點。”

——戴維·海斯·巴蒂斯塔,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教授

內容簡介

當國際油價不斷攀升挑戰著全世界能源儲備的神經,當卡特里娜颶風給全球氣候帶來持續性的威脅,當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的崛起一次次升格全球經濟大融合的態勢,當西方已開發國家陸續邁入老齡化社會,而網路的盛行催生出一批批新生力量和草根智慧時,21世紀的企業領導都難免心生困惑:如何才能在這個善變、無常、複雜而又模糊的世界中生存、發展,甚或領先勝出?

在這部極具突破性的著作中,鮑勃·約翰森與我們分享了美國著名諮詢機構——未來研究所40多年來積累的市場經驗和案例分析,幫助管理者開啟一條全新的途徑,引領企業贏得未來。作者認為,只有對未來的市場做出合理的預測,制定切合自己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才能於混亂的、高風險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作者基於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注重個性化消費體驗、草根經濟的盛行、網路世界的便利、兩極分化的日益嚴重,以及對於個人健康的關注等層面展開分析,激發管理層制定一個十年規劃,並遵循“預測未來—規劃目標—提前行動”的三步驟,確定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節奏,通過創新和管理突破取得市場領先地位。

領導者總會面對一個自相矛盾的困境:他們無法預知未來,但了解它又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正如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說:“我們這個時代每一項緊迫的全球社會事件都是一個商業機遇。”本書則是幫助你在競爭對手之前超越現在的問題,在未來還沒有到來之前創造一切可能

作者簡介

鮑勃·約翰森,美國著名的商業思想家之一,在1996到2004年間擔任未來研究所的總裁兼執行長,現在是該研究所董事、傑出學者。他已出版6本著作,其中包括《全球性工作:溝通距離、文化和時間》等。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序言

前言

導言 從遠見,洞察力到行動

第一部分 遠見感知未來,迎接挑戰

第一章 思考未來

靈感,而不是預言

想他人所不敢想

預測的核心方法

設計自己預測未來的方法

第二章 未來10年大趨勢

流行趨勢

個體權力的膨脹

草根經濟的崛起

智慧型網路的盛行

極端化的困境

健康的無保障

第三章 危險的決裂與積極的創新

領導者的機遇

領導力策略

創新的“戰略意圖”

第四章 尋找困境的出路

困境的多種選擇

答案的心理優勢

平衡的槓桿

第二部分 洞察力理解以激發策略

第五章 理解困境的幾個故事

矽谷創新的故事

體重困境的故事

養育孩子的困境故事

應對合作的困境故事

第六章 沉浸式體驗

軍事演習

戲劇表演

特別沉浸式體驗

“學徒”讓你發現更多

模擬體驗

積極接受不適宜的環境

第七章 感知與理解

創新策略的根本

從遠見、洞察力到行動

演示文稿的腦力激盪

第三部分 行動提前到達的關鍵

第八章 從洞察力到行動

洞察力到行動:清晰的方向

當心行動型問題解決者

可持續發展策略

維基百科

加拉加斯手機

奧米德亞網路

金寶湯的健康食品

收取碳排放稅

第九章 彈性與靈活性

培養彈性能力

靈活的工作場所

靈活的媒介

適應彈性的數字青年

第十章 靈活性機構

IBM:開放性資源

寶潔:外部研發

迪士尼:現實虛擬

靈活的多重身份

社會投資事業網路

靈活性原則

第十一章 從行動中獲得遠見

事後總結

實地學習

結語 與VUCA世界和平相處

從模糊中學習

預先做好準備

提示和方法

把遠見、洞察力和行動結合起來

致謝

書摘插圖

第一章 思考未來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經》

10年預測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未來的大環境,它可以幫助大家建立自己的展望。領導者可以學習遠見的許多不同方面,本章也提供了各種不同的方式。預測可以幫助領導者打破常規,培養新思路。

未來研究所的10年預測項目開始於1978年,當時的所長是羅伊·阿馬拉。該項目是未來研究所做出的一項重要決策。展望未來10年,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大體輪廓,即使細節並不是那么清晰也沒有關係。在理想情況下,預測應該超越某機構的正常規劃,但是也不能夠過於超前,以至於喪失可信性。我們的大多數預測都是針對未來10年的,但是預測的範圍在3-50年之間。10年預測是我們所偏愛的一種形式。

圖1-1是未來研究所的標誌,是由我的同事瓊·哈根所設計的。如果近距離觀看,你很難從中看出IFTF,也就是未來研究所的首字母縮寫。但是如果你把它稍微放遠一點就可以看清楚了。我們設計這個標誌的目的就是為了象徵10年預測更加容易這個事實。

比如說,10年之後,很顯然無線電通信肯定無所不在,包括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在拉丁美洲、非洲、中國和印度,手機的銷售已經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勢頭。但是,我們很難預測一年之後無線電通信業的發展將會是何種情況。

靈感,而不是預言

預測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的可信論斷。在未來研究所,我們不使用“預言”這種說法。預言是判斷某件事情一定會發生,它經常是錯的。記者和其他許多人都喜歡強調某些預言沒有實現,但是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如果說我們從預測中學到了什麼的話,那就是沒有人能夠預言未來。

自稱為未來學家的人都是在努力預言未來,但是與其說這是研究,還不如說是娛樂。預言未來的是算命先生,而不是預測家。

在大多數人看來,思考未來與預言未來之間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要區分預測與預言還需要一點工夫。

預測並不一定要變成現實才有意義。預測應該能夠激發新思想:新的洞察力、新的行動或者對於現實新的思考方式。即使你並不贊同某個預言,它對你來說也未必就是沒有價值的。

在蘭德公司發明了“現代情景規劃”並創建了哈德遜研究院的赫爾曼·卡恩在一些文章中所採取的方式非常獨特。比如,他會在文章的簡介部分寫道:“本文的一些觀點非常明顯地是在誤導大家,目的就在於激發大家的思考。”但是他並不會告訴讀者哪些想法是在明顯地誤導大家,而是讓大家自己去發現。

通過這種方式,卡恩巧妙地開啟了讀者的思路。只要讀者有足夠的耐心和開闊的心胸,再花點時間就可以理解卡恩的預測。卡恩是在教授自己的讀者如何利用未來的情景來激發關於可能性的思考。

《(想他人所不敢想》(Thinking about theunthinkable)是卡恩最重要的著作之一。預測就是一種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平常思維的方式。卡恩的“想他人所不敢想”還曾為軍事戰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據。他用非常形象的方式描繪了發動核戰爭所可能帶來的毀滅性後果,從而幫助決策者們思考了自己的行動對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他設計的這些情景是用在軍事方面的,但是對於反戰人士同樣有用——如果他們有足夠的心胸來閱讀的話。

這是多么美妙的一項領導藝術啊:想他人所不敢想,並且創造別人無法想像的未來,或者躲避他們無法想像的災難。

過去與大家討論從遠見、洞察力到行動這個循環的時候,我經常以煽動性的預測為開始,希望能夠激發大家想他人之不敢想的能力。預測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會因為思考未來而激動不已。讓大家

興致勃勃地對未來進行討論比較容易。但是,把這種有趣的討論與他們現在所能夠做的改善自己所在機構的具體事務聯繫起來就很困難了。你肯定不願意看到大家在回憶的時候只把這種預測看做是一次有趣的討論,和自己在現實中的決策毫無關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這裡我沒有首先討論遠見,而是先探討一下如何使大家在思想上做好準備,之後他們才能思考哪些遠見可能是最相關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