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道者[唐代武元衡詩作]

贈道者[唐代武元衡詩作]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贈道者》是唐代大臣武元衡的詩作。此詩描繪是一個白衣女子讓人傾倒的美麗容顏。詩人在著力描繪白衣女子漂亮的外貌與形態時,又用梅、蓮等頗具風韻的花朵展示了白衣女子的高雅與純潔。全詩意境優美,措辭巧麗,兼用了擬物與烘托雙重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作品原文

贈道者

麻衣如雪一枝梅 , 笑掩微妝入夢來。

若到越溪逢越女 , 紅蓮池裡白蓮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贈道者:一作“贈送”。道者:道士。

⑵麻衣如雪:語出《詩經·曹風·蜉蝣》,此處借用來描繪女子一身如雪的白衣。

⑶越溪:春秋末年越國美女西施浣紗的地方。末兩句是詩人的想像。

白話譯文

她穿著一身潔白如雪的衣服,就好像一枝美麗的梅花般好看。這位曳著雪白衣裙的女子,正含情脈脈,帶著羞澀的微笑,姍姍來到我的夢中。

如果這位白衣女子來到越溪邊,置身於一群身穿紅色衣裙的越國美女中,那情景就好像一片紅色的蓮花中綻放了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蓮。

作品鑑賞

此詩從題目“贈道者”可以看出,詩贈送的對象是個道士,從詩的內容看,這是個女道士。此詩題目一作“贈送”。如果是後一個題目,那么,他寫贈的對象就不一定是個女道士。但無論用哪一個題目,都不難看出,詩人所要著意描繪的是一個漂亮的白衣女子,並且對她的美色是頗為傾倒的。

首句中的“麻衣如雪”,出於《國風·曹風·蜉蝣》,這裡借用來描畫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的衣裳。在形容了女子的衣著以後,詩人又以高雅素潔的白梅來比擬女子的體態、風韻。次句中的“微妝”,是“凝妝”、“濃妝”的反義詞,與常用的“素妝”、“淡妝”意義相近。“笑掩”寫女子那帶有羞澀的微笑。這女子是如此動人,她曳著雪白的衣裙,含情脈脈地微笑著,正姍姍來到詩人的夢境。

從甜蜜的夢境中醒來,詩人不禁浮想聯翩,以致在他眼前呈現出了一個富有詩意的美麗境界:他仿佛看到這一女子來到越國的一條溪水邊,走進一群穿著紅色衣裳的浣紗女子中間;那風姿,那神韻,是這般炫人眼目,就像是開放在一片紅色荷花中的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蓮。這兩句,以“若”字領起,說明這是詩人的假想之詞。首兩句說的是女子的神,此兩句則是說女子的形,然而在寫法上卻不似前兩句作直接的描繪,而以烘托之法讓人去想像和思索。當女子置身於漂亮的越女中間時,她便像是紅蓮池中開放的一朵玉潔冰清的白蓮;她的婀娜嬌美,自然不言而喻了。

在表現手法上,此詩主要採用了擬物的手法。一處用“一枝梅”,一處用“白蓮”,後者尤其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當然,以蓮花比美人,並不是武元衡的獨創。稍晚於武元衡的白居易也曾以蓮花比女子,如“姑山半峰看,瑤水一枝蓮(《玉真張觀主下小女冠阿容》)。但比較地說,白居易只是運用了擬物一種手法,以形象顯出單純的美;武元衡在擬物時,兼用了烘托的手法,讓詩中女子在一群越女的映襯下亮相,然後再過渡到蓮花的比擬上,更有一種優美的意境和特殊的藝術效果。不過,全詩的情調只是在吐露對白衣少女美貌的神往之情,詩旨便不可取了。

作者簡介

武元衡(758~815),唐代詩人。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武則天曾侄孫。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進士。歷官監察御史、華原縣令、比部員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元和二年(807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後封臨淮郡公,充劍南西川節度使。元和八年(813年)召還,復為宰相。力主削藩,後為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遣刺客刺死。《全唐詩》錄其詩2卷。《全唐文》錄其文10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