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史昭

《贈史昭》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詩人、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的王昌齡。此五言詩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0卷第15首。 這首作品的句法為"下句拂上句勢",即上句說意不快,以下句勢拂之,使之意通而達:“東林月未升,廓落星與漢”。這種句式是昌齡詩歌創作生涯中常用的、賦情極深時的一種與下文銜接的方法。又見李白《之廣陵宿常二南郭幽居》:“暝色湖上來,微雨飛南軒。” 據考,昌齡與同時代的書法大家史惟則關係甚密,“常以詩索字”;史昭者,惟則族人,才高八斗,亦深受昌齡仰慕。 本詩描述終於盼來了史昭書信時的心情:“是夕鴻始來,齋中起長嘆”。最後兩句,又將這對朋友比作鯤鵬,道出鯤尚未化為鵬,不能相見,只好各在天涯的無奈深情:“海鱗未化時,各在天一岸”。

原文

東林月未升,廓落星與漢。

是夕鴻始來,齋中起長嘆。

懷哉望南浦,眇然夜將半。

但有秋水聲,愁使心神亂。

握中何為贈,瑤草已衰散。

海鱗未化時,各在天一岸。

注釋

①廓落:廣大,空闊。星與漢:星星和銀河。指夜空。

②鴻始來:指終於盼來了書信。

③眇然:高遠微茫的樣子。

④水聲:全詩校:“一作聲孤。”

⑤瑤草:征草。此泛指芳草。

⑥海鱗未化:謂鯤尚未化為鵬,尚不能展翅高飛。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後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