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鎮

賽龍鎮

賽龍鎮是岳池縣南部邊陲一個商貿發達的聞名古鎮,東鄰羅渡鎮,南臨渠江相望的重慶市合川區香龍鎮、龍市鎮,西連大佛鄉,北枕齊福鄉,幅員面積25.52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117個村(居)民小組,現有人口20200人;耕地面積806公頃,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大豆等農產品,蠶桑、生豬、肉牛、家禽、水產等養殖業已成為支柱產業。之外,渠江邊上出產的花生、芝麻、沙罐蘿蔔、土煙是遠近馳名的特色農產品,正宗、地道的“大河鰱魚”、“黃蠟丁”更是特色美食。境內還蘊藏有豐富的林業資源、沙石資源,正待大力開發。 2010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9366.5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886萬元,農民純收入達到5230元,轉移富裕勞動力7000人,實現勞務收入4600萬元。出欄生豬3.5萬頭,出欄家禽30餘萬隻,出欄肉牛2500頭,各種水產品產量達3.8萬公斤。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賽龍鎮海拔高度350米,相對高度200米,屬亞熱帶地區,年平均最高溫度21.7度,最低溫度14.6度,雨量充足,氣候溫和。

賽龍曾是川東北重要的驛馬古鎮和商貿大鎮,傳說南宋末代皇帝曾兵敗逃難於境內渠江邊上的永清寨,留有“聖湧泉”等典故美傳。氣勢恢弘,景色迷人、風光獨特的永清寨被譽為川東雄寨,蘊藏著巨大的文化底蘊和旅遊資源。永清寨外形壯觀,形如犀牛,氣勢恢弘,景色迷人,風光獨特的永清寨被譽為“川東雄寨”,蘊含著巨大的文化底蘊和旅遊資源。該古寨面積810多畝,位於渠江岸邊,地理位置優越,離直轄市重慶僅60公里,兩個寨門完好,有北面和西面兩道山寨門進出,北面寨門為太平門,門楣上刻有“太平門”三字,門柱上刻有浮雕圖案,門拱上則刻有“皇清嘉慶3年7月,皇圖鞏固,帝道遐昌,眾領事募化,眾生捐資修建永清寨同立。”由眾多寬約3米的石板組成的石階從寨門下穿過,坡度較陡之處竟接近70度,也曾有人細心數過,石階從寨腳到寨上,竟有376步;西面寨門名為順天門,門楣上“順天門”三字還隱約可見,兩側門柱則刻有楹聯,右為“千尺垣墉寒賊膽”,左為“萬夫雄傑固民心”,門拱則刻“大清鹹豐二年陽月十八日補修永清寨吉立”。

正在建設的“廣安港”(廣安四九灘-岳池縣賽龍鎮丹溪口—重慶朝天門)航運工程,將為賽龍鎮承接重慶產業轉移、發展沿江產業提供優越的環境。

行政區劃

代碼城鄉分類名稱
511621120001121渠江社區居
511621120201220老隍堂村
511621120202220順梁寨村
511621120203220井淹院村
511621120204122打鐵口村
511621120205220花柳溪村
511621120206 220 天神堂村
511621120207220牛敞溝村
511621120208220罐頂山村
511621120209122千字嶺村
511621120210122龍泉村
511621120211220老人坪村
511621120212220趙家坪村
511621120213220紅花園村
511621120214220十字路村
511621120215220龍口場村
511621120216220新觀音村

人口數量

鎮人民政府駐地賽龍場,全鎮共有6034戶,20340人,其中農業人口18681人,非農業人口1659人。全鎮2黨委,22個黨支部,564名黨員,其中農村黨員496名,機關16名,老乾13名,學校27名,企事業12名。賽龍國中、賽龍國小共有教職員工77人,在校中小學生1470餘人。全鎮有耕地面積1066.18公頃,其中,田10144畝,土2264畝,林地2713.8畝,園地852.9畝。

建制沿革

解放後為賽龍公社,屬羅渡區,文革期間改名為五四公社,文革後恢復為賽龍公社,1992年9月,調整行政建制時,賽龍保留為鄉,2001年10月,撤鄉建鎮,鎮政府駐地賽龍場,距縣城38公里。賽龍鎮位於縣境南部,東連羅渡鎮,北倚齊福鄉,西鄰大佛鄉,南界重慶市合川市碼頭鎮。幅員23.40平方公里。境內丹溪口為全縣最低點,海拔207.80米,渠江流經6個村,流程15公里。2002年末,轄老隍堂、順梁寨、井淹院、打鐵口、花柳溪、天神堂、牛敞溝、罐頂山、千字嶺、龍泉、老人坪、趙家坪、紅花園、十字路、龍口場、新觀音等16個村委會,111個村民小組和賽龍街村1個居委會,6個居民小組。,有豐富的麻竹、櫃桉等林業資源和傳動雄寨“永清寨”旅遊資源。

特色產品

全鎮有耕地12500餘畝,地貌以中丘中谷為主,全鎮地熱北高南低,渠江流經境內,先後修建了牌坊河堰和會仙橋水庫主幹渠上支渠7條,流灌錢鎮12米、油菜,是岳池縣重要的糧食、甘蔗、蠶桑、柑桔、家禽生產基地,土特產有紗罐蘿蔔、蘑菇、花生、芝麻、白沙柚等。農業業主開發漸成氣候,初具規模。賽龍鎮距縣城38公里,距廣安市35公里,省道羅武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2001年食糧總產量達107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在1702元。駐地有單位11個。

沙罐蘿蔔

砂罐蘿蔔 砂罐蘿蔔

特色農產品優勢明顯,賽龍沙罐蘿蔔產於岳池縣賽龍鎮渠江邊花柳溪村和天神堂村的河床河沙之中,系渠江流域特有沙質土壤的獨特無公害農產品,遠近聞名,有千年種植歷史。 其通過提純選育,其形似沙罐,個圓皮薄,口味獨特,燉吃尤佳,是蘿蔔中的精品。其特點有(1)細頸、大肚、獨根,外形像“沙罐”;(2)水份充足,營養豐富,脆嫩甘甜,含有糖份、粗纖維、維生素C、礦物質等多種營養成分;(3)肉白汁濃味甜,可當水果吃,口感好,無辣味,不易空心老化,素有紅皮春不老之稱。早在20世紀初,沙罐蘿蔔就頗有盛名,遠銷廣安、南充、合川、重慶,人們讚譽“沙罐蘿蔔煮臘肉,不放油鹽都好吃”、“沙罐蘿蔔大,不放油鹽吃得下”。

黃辣丁

渠江中盛產“黃蠟丁”、“大河鰱魚”,是當地名貴土特產,均供不應求。

大河鰱魚 大河鰱魚
黃辣丁 黃辣丁

賽龍鎮渠江中的野生“黃辣丁”(號稱魚中極品),學名黃顙,也叫黃骨頭、昂刺魚,是肉食性淡水兇猛魚類。賽龍鎮野生“黃辣丁”略有淺黑色斷紋,無鱗,全身滑溜溜的。有鬍子,背上有一根昂起的硬刺,不小心就會讓它刺中。 當你捏住它背部的那根硬刺,它便會“昂刺,昂刺”地叫出來。賽龍鎮野生“黃臘丁”味道很鮮美,烹調的方法也有很多,來到賽龍鎮,吃上野生“黃辣丁”,真是一種享受(城市裡面的“黃辣丁”多是人工養殖,極少有野生的)。

黑花生

黑花生 黑花生

賽龍鎮的黑花生主產於天神堂村,黑花生也被稱作富硒黑花生,黑粒花生, 晴仁谷花生。黑花生是內含鈣、鉀、銅、鋅、鐵、硒、錳和8種維生素及19種人體所需的胺基酸等營養成分,還富含硒、鐵、鋅等微量元素和黑色素的新品種。黑花生與紅花生相比,粗蛋白質含量高5%,精氨酸含量高23.9%,鉀含量高19%,鋅含量高48%,硒含量高101%。

黑花生含量較高的10種胺基酸效用分析:黑花生富含18種胺基酸,胺基酸總量為27.57%,僅次於黑大豆,必需胺基酸比例占22.90%。以下為含量較高的10種胺基酸

人文歷史

標幟山寨

廣安市岳池縣文管所要去賽龍鎮境內的標幟山寨安放文保碑,那是雙槍老太婆待過的地方,電視連續劇《雙槍老太婆傳奇》火爆全國,同時也讓雙槍老太婆這一人物聞名全國。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雙槍老太婆的原型人物之一——陳聯詩。作為這一歷史名人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標幟山寨,標幟山寨位於賽龍鎮牛敞溝村。其東面腳下,便是渠江,寨頂高出江面約500米,深入寨中,犬吠不斷,但尋聲而去,僅見完屋一座,大門緊鎖,屋前散落著兩個雕著圖案的石墩。民房西側10餘米,是一口面積約5米見方的池塘,池水深褐,不見其底。池壁由條石砌成,青苔橫生,東面池壁上,一棵直徑足有七十厘米的黃桷樹貼壁而生,似乎在向世人默默訴說著池塘歷史的久遠。過池塘,沿著小道繼續前行,兩側,一道道殘垣立於土中,不用說,這裡 以前定是密集的住房,一種滄桑之感不禁向心頭襲來。殘垣盡頭,突然一個下坡,原是山寨的西門,是一座完好的石拱門,門空高約3米,門頂中石上刻有“×豐三年××”等字跡。從“豐”字上看,想必寨牆應建於清鹹豐年間。寨門外已是荊棘叢生,一條小道若隱若現,西門內側左上方,一條石徑向寨後深入,靠寨牆一面的土塊說:“很早以前,這裡是火藥庫,存放著大量打仗用的火藥。”石徑另側的泥土裡,散落著無數瓦礫和陶瓷碎片。從那些精美的陶瓷殘片來看,這裡以前住的必是大戶人家,繼續向前,穿過一塊大石壩,一條斜道彎轉右下,便到了山寨的東門,它的結構和刻飾比西門相對簡單,門楹及門柱上的刻也已被毀,但站在這裡可直觀渠江之水滔然而去,並可順著門前小道直下渠江。折身而返,步於寨北,向寨下往去,前方一川平壩,座座樓房立於其間。那是羅渡鎮雲門寺村,也叫陳家壩,“雙槍老太婆”便出生在這裡。標幟山寨因四周的寨牆及兩道寨門保存相對完好,現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汪家壩

賽龍鎮天神堂村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渠江包著這個村來了一個倒“U”字的半包圍圈,前面為江,後面為山,江與山之間便是平坦的壩子,名為汪家壩。汪家壩是一個占地約500畝的臨江台地,台地平均高出江面10餘米,據當地村民介紹,這是岳池縣境內渠江段最大的臨江平壩。雖以“汪家”命名,但如今,整個壩子卻找不到一家姓汪的。傳說汪家壩以前是一座城,特別是在2組與3組交界的這一片,往下面挖2尺多深就可挖到以前的老屋基。汪家壩更多的傳說是關於一個歷史人物,村民稱為“汪翰林”,說汪家壩是汪翰林的家,汪家壩也便由此得名。《岳池縣誌》載:“汪洋,天順間舉人。以訓導分校楚闈,累官至雲南同知。清戍弭盜,均役濬渠,升知府。入祀鄉賢。”同知,正五品,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長官,為從四品。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guǐ)、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岳池縣誌》載:“雲南知府汪洋墓,在治南東月里,離城九十里,石碑尚存。

古墳山

位於天神堂村的古墳山系南北走向,高約50米,面積近一萬平方米。明墓沿山體布局,呈台梯遞疊狀,計6層以上。臨山體東北面的一排墓葬中,已暴露8座墓穴,均為東北朝向。墓群中,有兩處為三室墓,其餘為雙室墓,均採用普通石板堆砌而成。墓室的封門石板已經不見,部分墓室已被泥土填埋,個別墓室內還散落著白骨和棺木。每座墓室均有墓龕。從已打開的幾座墓室看,其龕制有兩種形制,一為尖拱減底龕,一為連弧紋拱減底龕。所謂減底,就是將圖外沿線內的板石層揭取掉,又稱“減地法”,是石刻技法中的一種工藝。但墓龕中和兩墓壁沒有紋式雕刻。

天佑寨

天神堂村的制高點有一座天佑寨,建於清鹹豐年間,在現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寨門外,大家這才發現,這座山寨並非叫天神堂寨,而叫天佑寨——門拱的中條石上,刻著“大清鹹豐四年□寅□造修天佑寨眾□議”的字樣。

據《岳池縣誌》記載,天佑寨雖為小山寨,卻創造了成功抵禦數萬大軍的奇蹟。其記載內容如下:

(鹹豐十一年十月)十三日,朱逆竄往羅渡溪焚掠居民。天佑寨首事劉錦山等探得賊不滿千,即刻選派壯丁百有餘名,潛至岳家溪隘口堵截。賊欲竄擾賽龍場,望見隘口旗幟不敢前進,夜半仍覓原路而去。迨十一月初九日,賊首周拜拜(跛子的意思)擁眾數萬潮湧而來。寨首等率勇防守,炮斃賊七名,殺斃賊四名。賊怒,圍寨一晝夜。寨首等拼力死守,矢石交下,賊不能攻,十三日晨早撤圍。即派壯丁三百餘人逕往花柳溪截賊尾隊,砍賊落水死者十餘人,奪得大旗一桿,小黑旗三桿,抬槍兩桿,號褂兩件,扎筏篾繩數百卷。賊遠遁去。

這段記述的歷史背景是發生在鹹豐年間的李藍起義,即雲南李永和、藍大順等領導的農民起義(清代官方史料常以“滇匪”、“逆”、“賊”等稱之)。文中的“朱逆”是指當時竄擾川北的一支,其領頭人叫朱國遷;周拜拜本名周紹勇,是竄擾川北的另一支隊伍的領頭人。記述中有三處特別有意思:一是天佑寨首事劉錦山等得知朱國遷的隊伍不足千人時,竟只派了百餘名壯丁去岳家溪隘堵截,而且只是在那裡樹起了旗幟,一個近千人的隊伍就被嚇得不敢前進,只好利用夜半時分按原路返回;二是周紹勇率領幾萬人的隊伍來圍攻占地只有26畝的天佑寨,激戰一晝夜,竟只得無奈撤去;三是周率幾萬人離開天佑寨後,寨首又派300餘人抄小道去追殺周的尾隊,也大獲全勝。第一次是以一敵十,不戰而勝,二、三次則是以一敵百,均為大勝。

永清寨

乘著渠江里的蓬船,一路順江而下,偏西的太陽在江面上撒下無數的金色鱗片,兩岸的青山如巨龍船向船尾迅速遊走。船過古渡打鐵口,即至丹溪口時,忽見一石寨依江而峙,寨頂高出江面200餘米,四周懸崖峭壁,如刀砍斧削,寨下南北兩側又各有溪河相間,使石寨呈三面環水之勢。我們不禁高呼:此雄寨也,千里渠江,難得一見!

這就是位於岳池縣賽龍鎮境內的永清寨,與山寨隔江對望的是合川香龍鎮,南面一河相間的是合川龍市鎮。由於地處渠江邊上,又是合川、岳池的交界地帶,加之山寨極為險要,易守難攻,千百年來,永清寨一直是扼守水陸兩路的軍事要寨,寨上至今還有炮樓的遺蹟。

相傳南宋末年,中原大半國土被元軍攻占,南宋皇帝自知無力回天,但又不願做亡國俘虜,欲赴海殉國。但最讓他揪心的是,太子尚幼,若同赴死難,於心不忍。遂叫來心腹侍衛,令他帶著太子,喬裝打扮,繞道送至合州(今合川)避難。

合州釣魚城防禦工事本極為堅固,也曾多次擊退元軍的進攻。但太子來合州不久,元帝便御駕親征,終於攻破釣魚城。太子誓不降元,率部分宋軍,順渠江而上,逃避元軍。

永清寨 永清寨

一日,船過永清寨下,太子見一石寨拔天,壁如刀削,南北又有小溪護衛,不禁慨嘆道:“此乃天助我也。”遂令眾人藏船登寨。因連日奔命,太子登至寨下時,不覺身疲力乏,便拔劍刺地,撐劍稍作休息。待拔劍續行時,只見一股清泉從劍眼處湧出,眾人甚是驚奇,認為是太子顯聖,便將此泉命為聖湧泉,太子也當即書下“聖湧泉”三字,並命隨從將其鐫於泉水旁的石壁上。 上得寨來,寨上百姓知是大宋太子後,紛紛大禮參拜,並獻上食物,騰出房舍,供太子及隨從住下。太子深知元軍遲早會沿途追來,翌日,便率宋軍和寨上百姓修牆築寨,以抵禦元軍攻寨。

不多日,元軍果然追蹤而來,見山寨如此險奇,防守嚴密,料想太子便藏在寨中。元軍將山寨包圍多日,連攻多次,皆被寨民和裝扮成寨民的宋軍聯合攻退。元軍久攻不下,以為山寨缺水,只要圍困些時日,寨民便會自動繳械投降。但令元軍意想不到的是,多日後,寨民用燒得滾燙的水向前來遊說的元軍潑去,燙得元軍喊爹叫娘。元軍見此,實覺無計可施,加之沒弄清楚太子是否就在寨上,只得灰溜溜地離開了山寨。至於宋太子最終離開山寨,魂葬黎梓衛(今中和鎮),這則是後話了。

為讓我們相信故事為真,村民還特地將我們帶到了聖湧泉處,只見旁邊的石壁上“聖湧泉”三字清晰可見,石壁下的泉水仍舊靜靜地流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