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瑞和

賴瑞和

賴瑞和,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1953年生。1976-1980年,就讀於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1980-1981年留校任助教。1981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劍橋中國隋唐史》的主編杜希德教授(Denis C. Twitchett,1925-2006)習唐史,並在杜希德教授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唐代的軍事與防禦制度》(The Military and Defense System under the T'ang Dynasty),由美國密西根州Ann Arbor: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出版,1986)。1986年畢業後,曾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1988-)、香港中文大學、馬來西亞南方學院。2005年3月至6月,獲台北漢學研究中心獎助外籍學人來華做漢學研究的補助,赴台做研究訪問,研究計畫為「石刻史料中所見的唐代官制」。2005年8月以來,任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現為該所專任教授兼所長。

基本信息

授課領域與研究專長

授課領域

賴先生 賴先生

漢學述評(博士班必修,每兩年開一次)

中古中國與域外文明(碩、博班)

唐代長安與士人的生活(碩、博班)

唐史研究和論文寫作(碩、博班)

唐代史料研讀(碩、博班)

唐代日常生活史(大學部人社系)

唐朝與東西方的交流(大學部人社系)

研究專長

唐代官僚體系

唐代的物質文明和日常生活

唐朝與東西方的交流

西方漢學

中國書目學

大陸之旅

賴先生並非書齋型學者,他的很多唐史感觸,是從他20年前在大陸的9次旅行時所得來的。這9次旅行的時間是:

第一次:1989年6月-7月,廣州-長沙-岳陽-桂林-柳州-梧州-廣州-梅州-潮州-汕頭-香港,計3315公里。

第二次:1989年8月-10月,廣州-西安-蘭州-酒泉-敦煌-柳園-吐魯番-烏魯木齊-蘭州-銀川-呼和浩特-希日穆仁-大同-北京-太原-運城-洛陽-廣州,計11507公里。

第三次:1990年5月-7月,香港-昆明-大理-劍川-石鐘山石窟-麗江-攀枝花-峨眉-成都-永川-重慶-沙市-常德-桃源-大庸-王村-羅依溪-吉首-鳳凰-懷化-貴陽-安康-襄樊-寶豐-洛陽-鐵門-華山-西安-石泉-漢中-廣元-昭化-南坪-九寨溝-松潘-若爾蓋-夏河-臨夏-臨洮-蘭州-西寧-湟中-格爾木-西寧-西安-廣州,計13978公里。

第四次:1990年8月,廣州-梅縣-北京-上海-杭州-蘇州-上海-香港,計5331公里。

第五次:1990年12月,廣州-衡陽-祁陽-永州-道縣-寧遠-郴州-廣州,計1337公里。

第六次:1991年7月-8月,廣州-廈門-泉州-福州-南平-武夷山-邵武-泰寧-建寧-寧化-長汀-上杭-梅縣-香港,計2560公里。

第七次:1992年2月,深圳-惠州-東莞-虎門-深圳,計460公里。

第八次:1992年6月-7月,廣州-武漢-鄭州-開封-嘉祥-曲阜-泰安-濟南-安陽-石家莊-保定-滿城-五台山-砂河-渾源-應縣-三岔-保德-榆林-延安-黃陵-銅川-蒲城-韓城-三門峽-西安-扶風-鳳翔-西峰-平涼-固原-涇川-麟遊-西安-廣州,計7326公里。

第九次:1993年9月-10月,廣州-南京-揚州-鎮江-宣州-黃山-婺源-景德鎮-九江-南昌-廣州,計2844公里。

學術論著

期刊論文

1.

經審查的論文(僅列2002年以後發表者)

1. 〈唐「望秩」類官員與唐文官類型〉,《唐研究》,第16卷,2010年12月,頁373-401。〔此為唐史學界排名第一的學術期刊,由北京大學歷史系榮新江教授主編,有嚴謹的匿名審稿制度〕

2. 〈小說的正史化﹕以《新唐書‧吳保全傳》為例〉,《唐史論叢》,第11輯(2009 年2月),頁 343-355。

3. 〈論唐代的檢校郎官〉,《唐史論叢》,第10輯(2008年2月),頁 106-119。

4. 〈論唐代的州縣「攝」官〉,《唐史論叢》,第9輯(2007年1月),頁66-86。〔《唐史論叢》為中國唐史學界最重要的刊物之一,編委包括中港台最知名的唐史學者,有評審制度〕

5. 〈論唐代的侍御史知雜〉,《中華文史論叢》,第82輯(2006年6月),頁83-95。〔此為中國大陸最著名的文史期刊之一,撰稿者多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第一流學府的第一流學者,有嚴謹的匿名審稿制度〕

6. 〈論唐代的檢校官制〉,《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頁175-208。〔此為台灣排在前五名的文史類期刊〕

7. 〈論唐代官員的辦公時間〉,《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5年第4期,頁73-77。〔此為大陸史學界排名第二的期刊〕

8. 〈唐代的翰林待詔和司天台——關於《李素墓誌》和《卑失氏墓誌》的再考察〉,《唐研究》(北京大學歷史系榮新江主編),第9卷,2003年,頁315–342。

9. 〈唐代校書郎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4本第3分,2003年9月,頁527–58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為A&HCI期刊,在台灣的文史類刊物中常排名第一〕

10. 〈唐代待詔考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新第12期,2003年,頁69–105。〔此為香港排名第一的文史期刊〕

專書中之論文

1.〈唐代文學研究與唐代官制——以基層文官為例〉,收在《第一屆馬來西亞傳統漢學研討會論文集》(馬來西亞柔佛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05),頁123-139。

2.〈論王維的〈相思〉和相關的課題〉,收在《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學術論文集》第7輯﹕《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創系四十周年紀念專號》(吉隆坡﹕馬來亞大學中文系,2005),頁121-149。

專書

1.《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年11月,列為《聯經學術叢書》之一。vii + 481頁。〔此書實際上在 2005 年初才出版面市,並在出版之後獲得國科會「補助出版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獎」獎助新台幣 20萬元〕。本書的簡體字版,已在 2008 年 5 月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唐代中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年12月,648 頁,列為《聯經學術叢書》之一。出版後獲得國科會「補助出版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獎」獎助新台幣 20萬元。簡體版將由北京中華書局在 2010 年 11 月出版。

研討會論文

1.1. 〈論唐代的檢校郎官〉,「第八屆國際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2007年11月31至12月1日在台灣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召開。

2. 〈論唐代判官的含意、起源和演變〉,「第七屆國際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台灣中國唐代學會和國立台北大學人文學院聯辦,2005年10月27-28日在台北大學民生東路校區)。

3. 〈唐代官名和官制對唐代文學研究的意義〉,「第一屆馬來西亞傳統漢學研討會」(馬來西亞新山市南方學院中文系和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聯合主辦,2004年7月3日)。

4. 〈論唐代的縣尉〉,「第六屆國際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台灣中國唐代學會和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暨研究所聯辦,2003年11月6–7日台北國家圖書館)。

其它

1.學術隨筆

1. 〈追憶杜希德(Denis Twitchett)教授〉,《漢學研究通訊》,26卷4期(2007年11月),頁24-34。

2. 〈萬里尋碑記——我怎樣找到《大悲菩薩傳碑》〉,《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三期(2002年4月),頁134-183。

專題散文書

1. 《坐火車游盛唐﹕中國之旅私相簿》。台北﹕人人出版社,2002(探訪唐代文史景觀的攝影集和文字記錄)。含240張彩色照片,124頁。簡體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194頁。

2. 《男人的育嬰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212頁。簡體版﹕ 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2月。

3. 《杜甫的五城﹕一個火車迷的中國壯遊》。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406頁。簡體版《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學者的尋蹤壯遊》﹕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