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虛[1959年威廉·惠勒導演電影]

賓虛[1959年威廉·惠勒導演電影]
賓虛[1959年威廉·惠勒導演電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電影《賓虛》改編自盧·華萊士的同名長篇小說。是由導演威廉·惠勒執導, 查爾頓·海斯特、休·格里夫斯、傑克·霍金斯主演的民族苦難歷史片。該片講述了猶太人賓虛同羅馬指揮官瑪瑟拉之間的愛恨情仇及其反抗羅馬帝國壓迫故事。[1] 該片獲1960年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獎項。

賓虛賓虛

概述

優美絕倫的戰爭巨片,奧斯卡史上令人矚目的奇蹟
經典史詩式的巨著,歷史宮廷片的巔峰之作
極具時代張力,蘊涵著無可比擬的神聖與深沉的神秘力量
1959年出品
導 演威廉·惠勒
主 演查爾頓·赫斯頓
休·格里菲斯

簡介

《賓虛》改編自盧·華萊士的長篇小說《基督故事》,影片場面壯觀,氣勢恢弘,榮獲了11項奧斯卡大獎,創下了奧斯卡史上前所未有的紀錄。它以新約時代為歷史背景,以猶太人賓虛同羅馬指揮官瑪瑟拉之間的愛恨情仇為主線,通過個人之間的衝突反映了羅馬帝國對異族異域的侵略擴張和殘暴統治,表現了猶太人民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決心和不屈不撓的堅定信仰。當兩個人幾經波折,終在賽馬場上重逢,借著一場空前的馬車戰,他們的恩怨隨著滾滾黃沙湮沒在風中……
對於神的謙恭之感和敬畏之情成為影片中最具張力的一種力量,影片以"基督在世時"為特定的歷史背景,探索了在基督的故鄉這一特定地域中的"動盪不安的政治及宗教形勢",耶穌在主人公賓虛的一生當中反覆出現,但從來沒有露出過面容,"那隻手仿佛從天而降,從銀幕之外伸進來,遞給苦難者一瓢水和求生的欲望"……濃厚的宗教色彩貫穿影片始終,但這種色彩不是神秘,也不是迷信,而是一種驕傲,一種信仰,一種堅毅而深沉的力量。
《賓虛》一片成功地表現出了基督教與羅馬文化的融合過程。賓虛和瑪瑟拉的鬥爭是兩種文化的較量,前者代表著新潮的基督教文化,後者正是古羅馬原有文化的維護者,後者的死亡說明守舊的東西總是要消失的。從深層意義上講,《賓虛》還帶有美國政治的冷戰情結。
--紐約影評人協會
屈指算來,米高梅公司所獲得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並不算多,且大部分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奪得的,而《賓虛》則是個異數,它被提名12項,奪獎11項,堪稱是米高梅電影公司的高峰之作。其波瀾壯闊的布景和宏大雄偉的戰爭場面確實取悅了觀眾,因而被視為名垂影史的力作。
--喬治·薩杜爾
《賓虛》是我最喜愛的一部影片,因為我一直迷戀希伯萊文化,賓虛是個猶太王子,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入侵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歷史一直深深地打動著我。另外,我震撼於片中表現的男性的美、男性的力量和男人之間不同於女性的友誼的方式,在這部史詩片中,音樂、畫面、故事、演員……所有的細節都讓我著迷。
--影評人 Maggie
故事發生在古代羅馬軍隊入侵以色列國的時期。耶路撒冷新任總督奎忒斯抵達以色列,其部下、軍團司令官瑪瑟拉凱旋迴到故鄉,得意非凡。他遇見了兒時的夥伴--改信基督教的猶太王子賓虛,瑪瑟拉希望賓虛配合他治理此地,並要賓虛將那些猶太反叛者的名字告訴他,正義的賓虛嚴辭拒絕了,兩人成了冤家。
賓虛偷偷地愛上了販賣奴隸的商人的女兒埃絲特。一天,奎忒斯率領官吏巡市,賓虛的妹妹伊拉絲在自家的樓上觀看歡迎隊伍,無意中將屋頂上的瓦片碰落下去,正巧掉在總督的頭上。
於是瑪瑟拉下令將賓虛一家當做謀反者統統抓起來,賓虛被流放,而他的母親和妹妹則被罰做苦役。
在流放的途中,被毒打、炎熱、口渴和疲勞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賓虛,遇到了一個與他同樣年輕的、有著神奇的力量的年輕人,他不但救了賓虛的命,而且還給予他生存下去的信心和力量。賓虛被賣做奴隸,在兵艦上當了一名划槳的水手。一次,兵艦遭到了海盜船的襲擊,在危難時刻賓虛救了艦隊司令官阿列斯的性命,並多次阻止了他的自殺。也許是賓虛特有的氣質、眼神以及不卑不亢的態度打動了阿列斯,他給了賓虛自由,並將他帶到羅馬,收為養子。
賓虛來到羅馬的競技場上,他英勇無比,成為了一名著名的角鬥士。後來他重返耶路撒冷時又和瑪瑟拉相遇了,瑪瑟拉十分妒忌他,提出要同他來個戰車競賽。在競賽那一天,兩人加鞭催馬,互相追趕,競爭場面十分殘酷,瑪瑟拉不時地暗害賓虛,而賓虛卻憑藉著自己的沉著、堅定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技藝戰勝了瑪瑟拉,瑪瑟拉被掀翻在地上,他的馬蹄和戰車從他自己的身上碾過……
當賓虛得知自己的母親和妹妹得了麻風病,被送到了病人谷時,他趕去帶走了母親和妹妹,他的心中涌動著仇恨,不久以後他也患上了重病。女友埃絲特勸賓虛不要在仇恨中生活。賓虛在不經意間遇到了當年在流放途中救他一命的人,他正被釘在十字架上,原來他就是耶酥!賓虛舀了一些水去給耶穌喝,他在耶穌的臉上讀到的是"寬恕",他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復仇帶來的將是更多的仇殺與痛苦,於是他放棄了"流血"的念頭。
突然間天地黑暗、暴雨傾盆,耶穌的血從十字架上流下,奇蹟發生了--賓虛和他的母親及妹妹的病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不幸的一家在信仰的陽光下終於團聚了,天主賜給了他們生命的永恆……
奧斯卡歷史上一個突破性的記錄
20世紀50年代,好萊塢整整盛行了10年的古裝史詩巨片,大製作、大規模、大場面,製片商們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商業意圖一覽無餘。1959年的電影《賓虛》稱得上是這股巨片熱潮中的巔峰之作,它同時也宣告了這個巨片時代的結束。
從無聲片時代起,《賓虛--基督的故事》這部小說就曾先後數次被搬上銀幕。而由米高梅公司出資拍攝、由威廉·惠勒執導的這部《賓虛》,場面壯麗,氣勢雄偉,其出色的對白、多彩的異國情調和赫斯頓的粗線條的出演相得益彰,被看成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在第3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影片共獲得11項大獎,首創奧斯卡獎歷史上的最高紀錄。
由於獲獎,《賓虛》的身價猛增,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紛紛要求放映。美國製片人協會等組織也貼出了"影片之好,前所未有"的廣告海報,幾百家在"倒閉危機"中苟延殘喘的影院因此有了生機。
《賓虛》空前的放映收入不僅成為米高梅影片公司的驕傲,也使陷入財政困境的公司起死回生,同時它的成功也促使米高梅公司調整了他們的經營理念,他們想方設法在更廣泛的領域中擴大成果。例如在宣傳中,他們還大力抬高在《賓虛》中大顯神通的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查爾頓·赫斯頓和最佳男配角獎獲得者休·格里菲斯的身價。
上一世紀四五十年代,正是電視這一大眾消費品日益崛起的時期,由於電視的衝擊,好萊塢電影曾幾度顯得不甚景氣。1959年美國各公司拍攝的影片只有160部,後來,正是由於《賓虛》的出現才再一次喚起了成千上萬觀眾的注意力,使電影界重新活躍起來。
導演威廉·惠勒在談及這部電影作品的藝術性時說:該片的拍攝是一次對電視"防衛性的突擊",相對於電視而言,充分顯示了電影場面的宏大、人物的眾多、鏡頭運動的強烈和畫面的寬廣等優勢。
《賓虛》的成功似乎帶有某種偶然因素,而好萊塢則從《賓虛》身上發現了一條可借鑑的新路:大公司若集資幾百萬美元用來拍攝幾部質量上乘的影片,不僅可以賺到數額可觀的錢,還可防止"電影帝國"被日趨強盛的電視集團蠶食鯨吞。
總之,在電影史上,《賓虛》的成功被看成一個奇蹟,它不僅為它的製作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同時也為電影界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出路,並使20世紀50年代末的電影重獲生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