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生[王安石詩作]

賈生[王安石詩作]

《賈生》是北宋詩人王安石的詩,這首詩與李商隱的《賈生》不同,李商隱的《賈生》是一首借古諷今的詠史詩,他諷刺文帝悼賈生,但是王安石卻贊文帝褒賈生。這是因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託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體驗,認為賈誼只是遭到周勃、灌嬰等人的讒毀而未能如願以償而已。他們根據各自的思想對同一人物發表獨特的見解,前者欲抑先揚,以古諷今,筆鋒犀利而含蓄,後者褒貶分明,對比強烈。

作品原文

賈生⑴

一時謀議略施行⑵,誰道君王薄賈生⑶?

爵位自高言盡廢⑷,古來何啻萬公卿⑸。

作品注釋

⑴賈生:即賈誼,西漢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

⑵略:大致,差不多。據《漢書·賈誼傳》載,當時賈誼提出的更定法令等建議,最後多為文帝所採納。故班固謂:“誼之所陳,略施行矣。”

⑶君王:指漢文帝劉桓(前179-前157在位)。薄:輕視,虧待。班固謂:“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漢書·賈誼傳》)

⑷爵位:官爵和職位。廢:棄置,廢棄。

⑸何啻:何止。啻:僅,止。公卿:達官貴人。

作品鑑賞

此詩詠賈誼,通篇發議論,但所持觀點與李商隱的詩明顯有別。詩的前兩句“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一寫賈誼,一寫文帝。“謀議”,謀略、建議,詩中指賈誼的治國安民之方;“略”,此處有“大體上”之意;“薄”,指輕視,與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對。這兩句是反詰句,意為賈誼所獻的“謀議”,大體上都能獲得施行,誰能說文帝輕視賈誼呢?以賈誼進言與文帝納言相對照,承班固《漢書·賈誼傳》中之“贊”詞:“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與前人寫賈誼懷才不遇之作唱反調。後兩句“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一寫爵位高的“公卿”,一寫君王。“自”,含有空自之意;“何啻”,系以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止;“萬”,此處非實指,而只是極言其多;“公卿”,泛指達官貴人。這兩句也構成了一個反詰句,意為: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達官貴人,儘管他們的官爵職位很高,但其言論都被君王廢棄了。弦外之音是賈誼比那些達官貴人更為幸運。此詩採用兩個反詰句,寓答於反問之中,以賈誼的“謀議略施行”與身居高位的達官貴人“言盡廢”相對照,以文帝採納賈誼的“謀議”,古來君王廢棄眾多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的言論相對照,突出賈誼超群的才能與漢文帝的愛惜賢才。王安石早年就有題為《賈生》的詩:“漢有洛陽子,少年明是非。所論多感慨,自信肯依違。死者若可作,今人誰與歸。應須蹈東海,不若涕沾衣。”李壁注釋此詩:“言(魯)仲連蹈東海,不若誼仕漢,切於救時。”王安石的《賈生》不像李商隱的《賈生》那般諷文帝悼賈生,反而贊文帝褒賈生。這是因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託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體驗,認為賈誼只是遭到周勃、灌嬰等人的讒毀而未能如願以償而已。

李商隱與王安石的同題詩《賈生》,雖然都是詠賈誼,但各自的著眼點不同,筆法相異,主要在於兩位詩人的思想有別,他們根據各自的思想對同一人物發表獨特的見解,前者欲抑先揚,以古諷今,筆鋒犀利而含蓄,後者褒貶分明,對比強烈。

作者簡介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1042年(慶曆二年)進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1074年(熙寧七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1076年(熙寧九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執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尚書》、《周官》,時稱《三經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後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