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思鰓

賈思鰓

先秦齊國,自姜太公修政始,因俗簡禮,納諫取賢,擎扶傾周室之幟,冠五霸,列七雄,在烽煙滾滾、旌旗獵獵的春秋戰國時代雄霸一方。

人物背景

先秦齊國,自姜太公修政始,因俗簡禮,納諫取賢,擎扶傾周室之幟,冠五霸,列七雄,在烽煙滾滾、旌旗獵獵的春秋戰國時代雄霸一方。臨淄作為齊國故都,經姜齊、田齊,歷世八百載。源遠流長的齊文化發祥於斯,發展於斯,給後世留下取之無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姜太公、齊桓公、管仲、晏嬰、孫武、孫臏等許多歷史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曾在這裡施展過雄才大略。編者輯錄了62個人物故事,以每天一個人物故事的形式推出,以使諸網友窺管見豹,感受那遙遠歲月的齊風韶韻

賈思鰓賈思鰓

人物介紹

賈思鰓,北魏時山東益都(今山東壽光縣)人,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的書香門第。他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卻擁有大量藏書,使他從小就有機會博覽群書,汲取各方面的知識。成年以後,他走上仕途,曾經做過高陽郡(山東臨淄西北)太守等官職,並因此到過山東、河北、河南等許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認真考察和研究當地的農業生產技術,獲得了不少生產知識。中年以後,他又回到自己的故鄉,開始經營農牧業,親自參加勞動,對農業生產有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544年)期間,他將古書上的農業技術資料、詢問老農獲得的豐富經驗、以及他自己的親身實踐,加以分析、整理、總結,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主要事件

一千四百多年前,山東人賈思勰撰寫的名著《齊民要術》中,記載過用木棒打出來的一味佳饌:白脯。作法是選用牛、羊、獐、鹿的精肉,不要肥的,切成片張,入冷水浸,扭掉血水至水清方止。再將鹽水和花椒末投入浸肉,浸兩夜後取出來陰乾。到半乾半濕的時候,用木棒輕輕地打,讓肉緊實。從這個記述可以明顯地看出,"白脯"的味道必然是鹹鮮香麻,很可口的。"白脯"的作法,直到唐代韓鄂所撰的 《四時纂要》,還幾乎一字不漏的轉述賈思鰓的記載,說明人們對這種肴饌是有興趣的。
"白脯"後來失傳了,四川卻出現了"棒棒雞"。傳說此萊發源於樂山地區。明清時,樂山曾稱嘉定府,因而此菜全稱"嘉定棒棒雞"或"樂山棒棒雞"。奇妙的是,樂山棒棒雞 也是用棒棒打出來的。與"白脯"不同的是,棒棒雞成菜之 前用木棒輕輕敲打,目的是要把雞的肌肉捶松。這樣,調和佐料容易人味,食客咀嚼也更省力。

賈思鰓賈思鰓

讀者中誰要想自己動手試做棒棒雞,筆者願意介紹一下樂山的做法:請選肥腴的公雞,宰殺、煺毛、剖腹、取內臟,洗淨。宰殺前,如能用些酒強灌給雞食用,這樣,酒後宰殺的雞皮毛就要鬆軟些,也易煺毛。棒棒雞隻選用雞脯 肉、腿肉,其餘部分可以它用。請將雞腿用麻繩綁緊,與脯肉一起放大冷水鍋內,使微火煨煮。視熟即撈出冷透。再用小木棒輕輕地捶,捶時用力儘量均勻。然後,解去麻繩,將脯與腿以手工撒成絲狀,置於盤中。此菜的主料已製作完畢,但調味可不能馬虎。
調料要備菜油、醬油、辣椒油、花椒、芝麻油、白糖、蔥白、蔥末、味素。菜油是用來煎熟後,下花椒、蔥末於其中,取椒、蔥之味的。使用時,花椒、蔥末都應撈出。所列調料,除蔥白切成細絲放在雞絲麵上外,全部合入一碗拌勻,淋在雞絲和蔥白絲上便大功告成。
棒棒雞較之白脯,看來是要進步得多,至少不需要等兩夜後才能見分曉。這說明,烹飪術畢竟是在發展的。何況棒棒雞的味道中,有麻有辣,有鹹有甜,有鮮有香呢!

人物影響

《齊民要術》是我國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是確立中國農業大國地位的“第一農書”,在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科學技術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前代農學的基礎上,賈思鰓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近四百年間我國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尤其是以今淄博市為中心的齊地農業等方面的科學技術。“齊民”,就是平民。《齊民要術》是為平民百姓的治生之道而總結出來的一些生產和生活經驗,切實於百姓的日常生活。全書內容豐富翔實,共十卷,九十二篇,十一萬多字,引用有關書籍一百五十六種,採集農諺歌謠三十餘條。內容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田地的耕作技術,種子的選擇保藏,各類糧食作物、瓜果蔬菜、花草樹木的栽培種植,馬牛羊豬的蓄養及疾病防治,酒、醬、醋、豆豉、肉脯、飴糖等的製作,還包括烹飪技術、食品加工、筆墨、膠、染料、護膚用品等的製作等。該書強調了耕作知識和防旱保墒的重要性,總結了耕、耙、一整套防旱保墒技術;記載了水選、溲種、曬種等處理種子的方法以及水稻的催芽技術;總結了我國勞動人民以土養地,作物輪作的實踐經驗;記錄了對家畜品種鑑別、飼養、管理、留取良種、繁殖仔畜和獸醫藥方等方法;介紹了無性繁殖的嫁接法,果樹熏煙防霜法、葡萄冬季埋蔓法等,至今仍在沿用。另外,該書還介紹了微生物發酵技術和農副產品的加工製作等方面的知識等。該書列舉到的許多經驗技術,比世界上其他先進民族的記載要早三、四個世紀,有的甚至更長。

《齊民要術》所反映的賈思鰓的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重農思想、農學思想和經營思想。賈思鰓指出“食為政首”,只有農業生產發展了,人民富裕了,社會才能安定。同時,賈思鰓不迷信古人,主張革新進取,十分重視先進工具和先進賈思鰓技術的推廣和套用。他還把對農業發展的巨觀指導和對家庭經濟的微觀管理結合起來;提倡節儉;重視備荒減災。

《齊民要術》在國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唐宋時期就傳到了日本,被其稱為“賈學”,還專門成立了《齊民要術》研究會,翻譯出版了多種版本。大約十九世紀傳到歐洲:英國學者達爾文在其名著《物種起源》和《植物和動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中就參閱過這部“中國古代百科全書”,並援引有關事例作為他的著名學說——進化論的佐證。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曾對《齊民要術》讚不絕口。馬克思也說過這種“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如魔鬼般征服了外邦人。歐美學者說它“即使在世界內也是卓越的、傑出的、系統完整的農業科學理論與實踐的巨著。”

人物評價

賈思鰓農學思想的中心是“三才”理論,強調順應自然規律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此外他還強調“勤”與“力”的重要性,主張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第三,賈思鰓強調集約化的農業生產,主張在一定土地面積上多投入勞動,實行精耕細作,以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糧食來。第四,賈思鰓對多種經營給予高度的關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