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推敲

賈島推敲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覆斟酌、調動詞句,以求準確、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操作情況。而賈島推敲則是中國古代一個名聲頗顯的的故事,語出後蜀何光遠的《鑑戒錄·賈忤旨》,反映了創作詩歌過程中對字句的凝練。

釋義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覆斟酌、調動詞句,以求準確、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操作情況。

基本解釋

[weigh; deliberate] 斟酌字句。亦泛指對事情的反覆考慮

推敲字句

詳細解釋

後蜀 何光遠《鑑戒錄·賈忤旨》:“﹝ 賈島﹞忽一日於驢上吟得:‘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 煉之未定,遂於驢上作‘推’字手勢,又作‘敲’字手勢。不覺行半坊。觀者訝之, 島 似不見。時 韓吏部 愈 權 京尹,意氣清嚴,威振紫陌。經第三對呵唱, 島 但手勢未已。俄為官者推下驢,擁至尹前, 島 方覺悟。顧問欲責之。

島 具對:‘偶得一聯,吟安一字未定,神遊 詩府,致沖大官,非敢 取尤,希垂至鍳。’ 韓 立馬良久思之,謂 島 曰:‘作敲字佳矣。’”後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謂對事情的反覆考慮。 宋 張孝祥 《 念奴嬌·再用韻呈朱丈》詞:“忍凍推敲、清興滿,風 里烏巾獵獵。” 明 徐渭《過陳守經留飯海棠樹下賦得夜雨剪春韭》:“醉後推敲應不免,只愁別駕惱郎當。” 清 孔尚任《桃花扇·投軒》:“你的北來意費推敲,一封書信無名號。” 吳組緗《山洪》二:“ 三官 認真的沉著臉,覺得這話值得推敲。”

來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 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 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閒居少鄰並,

草逕入 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 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手一邊做著“推”的姿勢,一邊做著“敲”的姿勢,反覆斟酌。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的第三節。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 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讚。兩個人並排騎著自己的坐騎回到了韓愈的家,後來二人還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 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喔,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 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 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 布衣之交。

關鍵字

賈島:唐朝詩人

島初赴舉京師:賈島當初到京城去考進士

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京師:京城(長安)

得句:想出詩句,一般指一句或兩句

又欲”推“字:又想用”推“字。

煉之未定:用心琢磨,反覆錘鍊,決定不下來

吟喔:吟詠.

引手作推敲之勢: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

韓愈吏部權京兆:禮部侍郎韓愈代理京兆尹

左右擁至尹前:隨從人員(拿下賈島)帶到韓愈跟前

訝:對……感到驚訝.

具對:全部詳細回答

云云:如此.

煉:錘鍊,申引為反覆思考.

俄:不久.

立馬良久:讓馬站住很久.

留連:捨不得離開.

權:代理……職務.

京兆尹:京城地方長官.

第三節:指韓退之儀仗隊的第三節.

尚:還,仍然.

已:停止.

俄:不久,指時間短.

神遊象外: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神:精神 游,離開.象,眼前事物.象外:現實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車騎(ji):車馬.

轡:馭馬的韁繩,這裡指馬.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間的交往。布衣:平民,百姓.

引手:伸手.

遂:於是就.

至:到...某地.

啟示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覆琢磨、斟酌和不斷改進。永遠精益求精!

連結

關於賈島韓愈的資料

賈島(779~843), 唐代詩人。字閬仙。 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 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 張籍。次年春,至 洛陽,始謁韓愈,以 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 長江(今四川 蓬溪)主簿。曾作《 病蟬》詩“以刺公卿”(《 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 司倉參軍。武宗 會昌三年(843),在 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 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 清奇僻苦主”,並列其“入室”、“ 及門”弟子多人。晚唐 李洞、五代 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 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 宋本。 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 河南孟縣)人,郡望 昌黎(今屬遼寧)。故他又自稱昌黎人,世稱 韓昌黎。

韓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過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歲而孤”,由其兄 韓會撫養。韓愈在《與鳳翔邢 尚書書》中自言“生七歲而讀書,十三而能文”,可能與韓會的撫育有關。父輩能文者有韓雲卿, 李白稱他“ 文章蓋世”。韓愈也說:“愈叔父當 大曆世,文辭獨行中朝。”由此看來,韓愈既出生於官宦之家,叔父與兄又都以文章名世,這樣的門第對於他後來的趨向有一定的影響。韓愈時,家道已中落,而且韓會早死,韓愈隨寡嫂顛沛流離,《祭鄭夫人文》云:“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韓愈二十歲時,赴京師求官,又曾“窮不自存”。

韓愈初到長安謀考進士,在《答崔立之書》中說:“仆始年十六時,未知人事,讀聖人之書,以為人之仕者,皆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時,苦家貧,衣食不足,謀於所親,然後知仕之不唯為人耳。乃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人多貴之。仆誠樂之,就求其術。”但此後舉進士,三次落第,終於寄食於人。

直到貞元八年(792),韓愈二十五歲,始中進士。這次考試,由 陸贄主考, 梁肅、王礎為佐,號稱得人。“所與及第者,皆 赫然有聲”。除韓愈外,還有 李觀、 李絳、 崔群、 歐陽詹、 王涯、 馮宿等,“皆天下之選”。韓愈此後又應吏部 博學鴻詞科考試,但前後三年,終於落選。此後,韓愈便上書宰輔,以求聞達。貞元十一年(795)三月之內三次上書,竟無訊息。於是離開京師,到地方為佐吏,先佐汴州,又佐 徐州。直到貞元十八年(802),韓愈才得 國子監 四門博士。貞元十九(803)年十月,又與 柳宗元、 劉禹錫等同為監察御史。

韓愈以 書生而得官,立即 上書言事,卻不料《 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一奏,即得罪“專政者”,貶為連州 陽山令。十年謀官,兩月即貶。當“ 永貞革新”的期間,韓愈正在貶所。永貞元年(805)八月,憲宗即位,韓愈遇赦,移官 江陵,為法曹參軍。元和元年(806),奉詔回長安,充國子博士。因避謗毀,求為分司東都,移官洛陽。又因“日與宦者為敵”,降職河南縣令。

韓愈這幾年的貶官生涯,對於思想文章都有裨益。可惜貶官不久,又回長安。元和六年(811),遷為尚書職方 員外郎,坐論柳澗,調為國子博士。元和八年,遷比部郎中,史館修撰。元和十二年,因附議 裴度用兵 淮西,被任為 行軍司馬,功成之後,遷 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正當憲宗妄圖福田,迎接佛骨之時,他又上書直諫。《論佛骨表》一疏,引起憲宗震怒。一封朝奏,夕貶 潮陽。一到貶所,他立即上表請罪, 長慶元年(821)又返長安做官。由兵部侍郎轉 吏部侍郎、京兆尹。

韓愈二十年間,兩次貶官,都由 極諫,說明其人確有正直的品質。但貶官不久而又升官,則是他的不幸。如果長期被貶,成就可能更高。 晚歲定居長安,沒有寫出更好的文章。

韓愈卒於長慶四年(824),終年五十七。韓愈的生平事跡,見《舊唐書》卷一六○、《新唐書》卷一七六及 皇甫湜所撰《神道碑》、 李翱所撰《行狀》。著作有《 昌黎先生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