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德文廟及玉皇閣

貴德文廟及玉皇閣

位於青海省貴德縣河陰鎮,占地4.0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901平方米。是集儒、釋、道三教於一體的古建築群,包括文廟、大佛寺、玉皇閣、關岳廟、城隍廟、民眾教育館六個院落及貴德古城、古校場。玉皇閣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擴建,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建,為三層樓閣,通高26米,建於9.9米高的磚包土築台基上。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玉皇閣玉皇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青海省
貴德文廟及玉皇閣V-437

簡介

貴德縣文廟和玉皇閣是貴德縣現存明清古建築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這處古建築群位於貴德縣河陰鎮,史料記載,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為鞏固統治,教化民風,保佑“皇圖永固,時歲享昌”,乃“恭擇城中場地,創修玉皇聖閣”,歷時四年竣工。文廟包括欞星門、泮池、鄉賢名宦祠、七十二賢祠、大成殿等十二個單體建築。

狀元橋狀元橋

其中大成殿是供奉中華民族偉大先哲孔子之神位,歷來為文人祭祀孔子和集會的場所。貴德玉皇閣是明清的古建築遺存,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建築包括玉皇閣萬壽觀、文廟、大佛寺、關岳廟、城隍廟、民眾教育館(現為梨馨園)六個院落及古校場(俗稱隍廟場)和貴德古城。廟觀相互毗鄰,占地面積61畝,總建築面積4915平方米,現存大殿11座,東西兩廡46間,鐘鼓樓4座,牌坊1座,亭子長廊23間,明清壁畫62平方米,明清建築彩畫940平方米。貴德玉皇閣古建築群集儒、道、神為一體,摒棄門戶之見,相依並存,其格局國內罕見。廟觀庭院以中軸線左右對稱,大殿廂房雍容大度,氣勢恢宏。貴德玉皇閣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歷史悠久,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玉皇閣建築包括山門、過廳、東西配殿和玉皇閣。山門為中柱式硬山建築,明間中縫安通間門,兩邊砌牆,前後形成明廊;過廳亦為硬山建築,面闊三間,分心四柱,前後出廊;玉皇閣又名萬壽觀,是整個建築群之首,譽為“仙閣插雲”,通高26米,有凌空出世、昂首天外之感。底面為正方形,基礎台基高1.4米,基礎台基上再砌高9.9米的磚包土築正台基,上起三層樓閣,一層金柱通接二層檐柱,三檐柱坐在二層匝樑上,中間四根內金柱為三層通柱。三層平板枋上安24攢五踩斗拱。整個大木結構榫卯互鎖,受力合理,承壓均勻,結構十分嚴密。

戟門戟門

每層正面枋下均安通口龍鳳花板裝飾,一層門兩邊有六幅磚雕草花,雕刻細膩,寓意深遠。青瓦歇山頂吻獸齊全。正脊中間有三尊青獅白象馱寶瓶,顯示著北方古建築的特點,加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築彩畫,使整個建築顯得造型華美,富麗堂皇。玉皇閣屬道教,三層樓閣中,頂層奉“天”,立玉皇神位,中層奉“地”,立土地神位,下層奉“人”,立皇帝牌位。“天地人”共奉,包含著“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 整個建築群由文廟、武廟、玉皇閣萬壽觀、大佛寺、城隍廟、梨馨園、博物館、貴德古城等組成。占地61畝,總建築面積4915平方米,是集儒、道、佛於一體,擯棄了門戶之見的遊覽勝地,充滿濃郁的中原文化氣息。這裡廟宇、道觀相互毗鄰,布局嚴謹,風格獨特;大殿、廂房雍容大度,氣勢恢宏。裡面的碑刻、壁畫是珍貴的史料,有著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這裡是貴德縣唯一的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歷史

貴德地處黃河谷地,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其先民就生息繁衍在這片土地上。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貴德地區曾被羌、吐谷渾、吐蕃、蒙古和中原交替控制。至南宋寶右元年(1253年),在河州(今甘肅臨夏)設定吐番宣慰使都元帥府,置貴德州宣慰司,“貴德”地名首次出現。元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設貴德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征西將軍鄧愈率兵進占貴德,改貴德州為歸德州。洪武九年(1376年)置必里衛,洪武十三年(1379年)貴德城築就,萬曆二十年(1592年)貴德玉皇閣建成。

大成殿(供奉孔子的殿)大成殿(供奉孔子的殿)

玉皇閣建築包括山門、過廳、東西配殿和玉皇閣。山門為中柱式硬山建築,明間中縫安通間門,兩邊砌牆,前後形成明廊;過廳亦為硬山建築,面闊三間,分心四柱,前後出廊;玉皇閣又名萬壽觀,是整個建築群之首,譽為“仙閣插雲”,通高26米,有凌空出世、昂首天外之感。底面為正方形,基礎台基高1.4米,基礎台基上再砌高9.9米的磚包土築正台基,上起三層樓閣,一層金柱通接二層檐柱,三檐柱坐在二層匝樑上,中間四根內金柱為三層通柱。三層平板枋上安24攢五踩斗拱。整個大木結構榫卯互鎖,受力合理,承壓均勻,結構十分嚴密。每層正面枋下均安通口龍鳳花板裝飾,一層門兩邊有六幅磚雕草花,雕刻細膩,寓意深遠。青瓦歇山頂吻獸齊全。正脊中間有三尊青獅白象馱寶瓶,顯示著北方古建築的特點,加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築彩畫,使整個建築顯得造型華美,富麗堂皇。玉皇閣屬道教,三層樓閣中,頂層奉“天”,立玉皇神位,中層奉“地”,立土地神位,下層奉“人”,立皇帝牌位。“天地人”共奉,包含著“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

九龍壁(除在北京的故宮和北海公園見過外,這是第三個)九龍壁(除在北京的故宮和北海公園見過外,這是第三個)

貴德古城築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洪武十三年(1380年)告竣。城呈正方形,周長2278米,高11.7米,底寬9.3米,頂寬5米,夯築土城,夯土層約10公分。城四面有馬面32個,南北正中設城門,均設有瓮城,頂有敵樓,城四周有護城河,是明初戰亂年代防禦性極強的軍事工程,現存東、西、北三面,城門、敵樓均無存;文廟由欞星門(牌坊)、泮池、戟門、鄉賢祠,名宦祠、七十二賢祠和大成殿組成。大成殿供奉孔子之神位,歷來為文人祭孔和集會的場所。是整個建築群體量最大的單體建築。九檁單檐歇山大木,面闊五間,分心四柱,甘青地方做法,柱徑碩大,翼角翹高,雖不施斗拱,前檐用地方做法“平枋假貓兒頭”,在前檐形成一個多層次的木雕裝飾,高大巍峨中顯出華麗;關岳廟俗稱武廟、馬祖廟,建築包括山門戲台、過廳、鐘鼓樓、東西廂房和正殿組成,供奉關羽、岳飛、

玉皇閣玉皇閣

馬祖三尊神像.是軍旅、戎邊將士拜謁的場所。關岳廟過廳體積較小,但極為精彩,單檐歇山建築,面闊五間,分心四柱,檐下斗拱密置,木雕精美、彩畫絢麗。是清代建築中的上乘之作;大佛寺原為藏傳佛教,現僅存大雄寶殿,殿內供三世佛;城隍廟建築包括過廳、十八層地獄廊、正殿、地藏王菩薩殿、後寢宮。其過廳及鐘鼓樓與關岳廟相似,後寢宮為硬山建築;民眾教育館建於1927年(民國16年),現存藏書樓是青海早期圖書館,另有抗戰紀念亭勤讀軒、梨花亭、長廊等園林建築,曲徑通幽,畫廊迂迴,景色優美。2OOl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綜述

文廟又稱“孔廟”,是祭祀孔子的祠廟,始建於清嘉慶六年(1796年),清同治年間被毀,光緒三年(1877年)重修。貴德文廟是青海省保護最為完整的一座。文廟的主要建築有:牌坊、泮池、戟門、鄉賢祠、名宦祠、大成殿、七十二賢祠。
遠眺玉皇閣遠眺玉皇閣

文廟的第一道建築是一座四柱三樓式的牌坊,它起著標識的作用。上面鐫刻有貴德縣著名書法家乜峻德題寫的“騰蛟起鳳”四個鎦金大字。“騰蛟起鳳”語出“初唐四傑”之一王勃所作的《騰王閣序》中“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一處。“騰蛟起鳳”比喻詞藻華麗,文章寫的很有文采。這裡卻說的是貴德縣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是個人才輩出的好地方。
穿過牌坊,前面這個半圓形的池子叫泮池,它是學宮前的一種建築布局,也是以前學宮師生研墨取水備用的水池,現在用雕花護欄圍起來。走過泮池中央的秀才橋,我們來到戟門處。戟門是文廟的正門,面闊3間,進深2間,單檐硬山頂式建築。左右廂房各3間,卷棚式屋頂。西廂房現為貴德縣文物管理所辦公室。
戟門又稱大成門,古時候在戟門兩側擺放著兵器,彰顯文廟的莊嚴。戟門把文廟分成前後兩個院落,穿過戟門,我們來到了文廟的後院。正中的大成殿是單檐歇山頂式的建築,四角飛翹,雄偉壯觀。殿內樑上架梁;明柱粗壯,筆直。大成殿也是玉皇閣古建築群中單體面積最大的建築。大成殿的正脊中間聳立著三尊青獅白象馱寶瓶的雕刻,寓意“太平萬象”,充分體現了北方古建築的風格。檐柱上的楹聯:“開萬世太平之基半部論語治天下;創千秋文明之象禮運一篇進大同”給予孔子很高的評價。門楣上懸掛著“萬世聖功”的匾額,其意充滿了後世之人對孔子的無限讚譽。大成殿里供奉著文聖人—孔子的神像。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山東曲阜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現在把他公認為是世界文化巨人。他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其合理的思想核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貴德的文人學士,使得人們對他立祠供奉,頂禮膜拜。大成殿東面擺放著貴德縣的地理沙盤,它是貴德縣地形地貌的縮小再現,遊客們從中可以了解到貴德縣的一些概況。
玉皇閣玉皇閣

東、西兩廂房是七十二賢祠,古時候供奉著孔子的七十二賢徒的牌位。現在東廂房作了奇石館,擺放著許多千姿百態的黃河石,感興趣的遊客可以進去參觀遊覽。西廂房最南端有一塊碑刻,是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所立的《學宮碑記》,上面主要內容說的是貴德縣當時修建學宮,振興文化的一些概況,相當於現在的一份倡議書。學宮碑刻是文廟裡重要的史料。大成殿東面是文廟的花園—文苑,立夏時節牡丹花盛開,奼紫嫣紅,花香四溢。這裡是貴德縣最大的一處牡丹園,牡丹品種有的是單瓣的,有的是千層的;花色有雪白、粉紅、深紅、。苑內幾棵碧桃開花,一片紅艷艷。遊覽文苑,讓人滋生一份閒適的心情,“榮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文苑裡面走廊和疊檐亭渾然一體,布局巧妙、精緻。整個文苑的建築是青海古建築專家張君奇先生設計和主持修建的,和整個古建築群巧妙的融為一體。
萬壽觀初建於明代,屬於道教宮觀。主要建築有山門、靈官殿、三官殿、雷祖殿、玉皇閣組成。供奉著玉皇大帝、后土皇地祗、三官大帝、文昌帝君諸神像。“山門無鎖白雲封,道院不掃清風吹”這幅掛在萬壽觀門柱上的楹聯,表明了道家與世無爭,清靜無為的思想境界。山門兩側豎立著兩塊很有文物價值的碑刻。西側這塊“題歸德創建玉皇閣萬壽觀碑記”,成碑於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詳述了創建玉皇閣的經過,也是玉皇閣的歷史見證;東面這塊“復修玉皇閣碑記”,詳述了1837年復修玉皇閣的一些概況:捐錢捐物、用工用料以及塑像的情況。
玉皇閣的過廳是靈官殿,裡面供奉了王靈官-王善的站立像,他面目兇惡,左手掐訣,是道教裡面鎮妖壓魔,鎮守道觀的守門官。兩邊供奉著四大元帥:溫瓊、岳飛、馬勝、趙公明。四大元帥的職責是協助王靈官守護道觀。
穿過靈官殿,展現在客人們面前的是高聳入雲的玉皇閣。玉皇閣坐北朝南,拔地而起,巍峨高聳,直插雲宵;三層閣樓雕樑畫棟,飛檐斗拱,四角飛翹,掛有風鈴。它在貴德“古八景”中有“仙閣插雲”的美譽。有詩人這樣寫到:“滔滔黃河經閣北,巍巍仙閣插雲間”。玉皇閣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道光十一年(1831年)增修,同治六年毀於兵亂,民國二年重修。玉皇閣是建在三層磚包土築的高台上的三層歇山頂式閣樓,通高25.5米,相當於八層普通樓房高。磚包土築的台基高9.9米,32道階梯。三層閣樓用迴廊木梯相連線,從上往下依次代表天、地、人,寓意天人合一,陰陽合化。玉皇閣底層掛著題有“山河一覽”的木製匾額一塊。
拾階而上,第一層閣子裡供奉著“皇帝萬歲萬萬歲”的木製牌位,正牆上彩繪著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清康熙帝玄燁。左右兩邊的牆壁上彩繪著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文臣和武將。這些繪畫是用礦物質原料繪製的,用料考究,顏色鮮艷。畫面上的人物栩栩如生、神態逼真,突出了人物的特點。沿木製樓梯而上,第二層閣子裡供奉著后土皇地祗的彩繪木雕。她是道教裡面“四御”之一,和玉皇大帝一起是掌管大地、山川之美的一位女神。
..

沿木製樓梯而上,第三層供奉著天上的皇帝—玉皇大帝的鍍金精緻木雕,神像顯得金光燦燦,威武莊嚴。玉皇大帝全稱“昊天金闋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道教認為玉皇大帝為眾神之王,神權極大,在普通老百姓的眼裡地位很高。究其信仰,源於古代宗教。古時即有支配日、月、風、雨等自然變化和人間禍福、生死、壽夭、吉凶等人生命運的最高神“帝”和“天帝”的說法。隋唐時“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大約在唐宋之際成書的重要道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詳細敘述了玉皇的出身和來歷:很久以前,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淨德和王后寶月光老年無子,於是令道士舉行祈禱,皇后夢太上老君抱一嬰兒賜與王后,夢醒後而有孕。懷胎一年,與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生於王宮。太子長大後繼承王位,不久舍國去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經過三千劫始證金仙。又超過億劫,始證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道教里認為玉皇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對玉帝的敬畏和供奉,反映了人們對未知世界和仙境的神往。相傳每年的臘月二十五,玉皇要親自下凡,巡視察看各方情況。當地人傳說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來此相聚度假休閒。
登上第三層向南俯瞰,文廟和玉皇閣的布局按中軸線前後遞進,左右對稱的傳統建築手法展開的,這和北京故宮的建築布局很相似。站在這裡,貴德縣三河地區的優美的田園風光一覽無遺,還可領略到貴德縣古城牆的雄姿和清水黃河之神韻。
游完玉皇閣,我們來參觀東、西兩廂房。東廂房是雷祖殿,供奉著真武大帝、九天雷祖天尊、文昌帝君是彩繪泥塑的坐姿神像。真武大帝是道教里掌管北方的最高神,陰陽五行中北方又屬水,真武大帝又有防止火災的威力,道觀里多有供奉。九天雷祖天尊手持竹節鞭,代天執行懲罰之職。文昌帝君是掌管仙界功名利祿的神仙,貴德縣河西鎮的文昌宮是專門供奉文昌帝君的道觀。西廂房是三官殿,供奉著三官大帝,分別是上元天官賜福大帝;中元地官赦罪大帝;下元水官解厄大帝。三官實際上是遠古時期的堯、舜、禹三位人物。三官大帝信仰源於古代人們對天、地、水的崇拜,因與人生福禍榮辱密切相關,故三官信仰在民間普遍盛行。
游完了萬壽觀,我們去東面的關岳廟遊覽。關岳廟是關羽和岳飛的合祠,俗稱武廟,又稱馬祖廟。是軍旅、戍邊將士拜謁的場所。關岳廟修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現在供奉著關羽、岳飛、馬祖、趙公明等神像。關岳廟建築包括磚雕照壁、門樓、鐘樓、鼓樓、過廳、正殿、東西陪殿組成。整個關岳廟的建築高底錯落,結構緊湊,布局精巧。
關岳廟門樓對面的磚雕照壁鑲嵌在文苑的後牆上,由上百朵向日葵的磚雕圖案組成,裡面的花蕊不盡相同。正中間的浮雕“麒麟呈祥”寓意天下太平。麒麟的圖案稍有破損。這面磚雕為浮雕,做工精細,邊上飾以花卉、雲紋等圖案,造型生動,接近大自然,富有生活氣息。這面磚雕照壁吸收了甘肅河州磚雕的傳統藝術和手法,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是貴德地區保存的為數不多的珍品。
高個子的客人進關岳廟必須低下頭來才能穿過門廳。門廳設計的這樣低其意是讓人們不由自主的低頭彎腰,對裡面供奉的英雄人物表示恭敬之意。門廳上面是個戲台,以前經常演出精忠報國,桃園三結義、單刀赴會、千里走單騎的歷史典故。
關岳廟的過廳是財神殿,單檐歇山頂式的建築,雕樑畫棟,五彩斗拱,彩繪一新。財神殿東側是鐘樓,西面是鼓樓,都是木結構建築小閣樓,雕樑畫棟,精巧玲瓏。
進了關岳廟,先拜財神爺。有趣的是,進出財神殿有個講究—東進而西出。財神殿裡面供奉著紅面虬髯、右手持金鞭、左手捧金元寶的財神爺-趙公明的高大站立像。趙公明,姓趙名朗,字公明,秦代人。他一生為人誠實守信、扶貧助困、學道修行、和美處事、善於隱諱,集眾多美德於一身,後人才將他敬為財神。貴德地區的生意人對這位財神爺頂禮膜拜,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趙公明降伏了一隻曾經騷擾平原百姓的黑色猛虎,成為他的坐騎,被人們視為奇蹟。大家請看財神爺的腳下的那隻泥塑彩繪的老虎,就是他的出行坐騎。過廳內東面牆壁上彩繪著“財神送寶”的大型圖畫,西面牆壁上彩繪的是“財神收瘟圖”。
山河一覽山河一覽

出了財神殿,拾階而上,我們來到了關岳廟的正殿。正殿中間供奉著左手捋長髯,右手捧讀春秋的關羽坐像。關羽(公元160-219年)字雲長,山西運城人,是三國時期蜀國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之首,武藝超群,威震華夏,後來演化為集忠、孝、節、義為一身的楷模。儒、佛、道三教裡面都有他很高的位置。儒教裡面,關羽和孔子並立,尊稱他為“武聖人”;道教裡面尊稱“關聖帝君”,我國的南方尊稱他為萬能的“財神爺”;佛教裡面他又做了伽藍神。
關羽的左面供奉著武穆岳王——岳飛的坐像,他表情嚴肅,右手捏拳,大義凜然的樣子。岳飛(公元1103-1142年)字鵬舉,河南湯陰人,抗金名將。岳飛精忠報國,全力抗金的故事廣為傳誦,,受到老百姓的頂禮膜拜。他的名作《滿江紅》一詞千古傳頌,流傳至今。關羽和岳飛都是文武雙全的將帥之才,受到歷代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和吹捧,人們逐漸把他們二人神化,做了道教的武財神。
岳飛右面供奉著馬王爺-馬的坐像,他是掌管人間煙火的火神,是從佛教裡面演化過來的道教尊神。大殿的東西兩邊侍立著關平和周倉,王橫和張保的站立像。關平和周倉是關羽手下的兩員大將,追隨關羽一生;王橫和張保是岳飛的兩員貼身侍衛,鞍前馬後,形影不離。

關岳廟、漢式建築

除玉皇閣和文廟外,貴德明清古建築群還包括供奉著關羽、岳飛和馬祖三尊神的關岳廟、漢式建築,藏傳佛教寺院大佛寺、仍留有清光緒時期壁畫20平方米的城隍廟等。貴德地處黃河谷地,上有龍羊峽鎖關,下有松巴峽守戶,四面環山,平川開闊,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稱。貴德明清古建築群的發現和錢其琛副總理題詞“天下黃河貴德清”,使貴德縣的旅遊業開始紅火起來。據貴德縣旅遊局梁海珍局長介紹,每年來自全省各地和海內外近百萬遊客到貴德縣賞清清黃河的參觀玉皇閣。 該建築群由玉皇閣、文廟、大佛寺、關岳廟、城隍廟、民眾教育館六個院落和貴德古城共同組成。占地面積61畝,總建築面積49l5平米。建築群兼容儒、釋、道於一體,彼此相依並從,布局為國內罕見;其建築設計富象徵手法,單體建築木構架嚴密緊湊,斗栱華麗,木雕精美,彩畫凝重細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