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西

貴州黔西

黔西縣,隸屬於位於貴州省畢節市,位於貴州中部偏西北、烏江中游鴨池河北岸,距畢節市區115公里,東鄰貴陽市修文縣,南鄰清鎮市和織金縣,西鄰大方縣,西北與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接壤,北和東北與大方縣、金沙縣接壤,是畢節市的東大門,是黔中經濟圈旅遊、物流、商貿經濟流向西北方向的第一要塞。 黔西縣的氣候屬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平均氣溫14.2℃。黔西礦產、水能資源豐富,是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是貴州省“西電東送”的能源基地。煤炭儲量達70多億噸,水能資源徑流年總量達77億立方米。黔西縣旅遊資源豐富,素有“一枝花”美譽。境內著名旅遊景點有罕見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百里杜鵑花區和縣域西郊的柳岸水鄉旅遊區。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中國杜鵑花都—黔西位於貴州省中部偏西北、烏江中游鴨池河北岸。2007年末劃除金坡、仁和兩 個鄉鎮及紅林鄉石筍村、岩腳村委託貴州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管理後,轄26個鄉鎮360個行政村,

10個社區居委會,16個街道居委會,居住著漢、彝、苗、布依、仡佬等18個民族。

黔西,是畢節地區東大門。貴畢高等級公路橫貫全境,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縣城距省會貴陽117公里,距行署所在地畢節115公里。

自然地理

黔西縣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黔西,是國家綠色農業建設示範單位。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氣溫13.8℃,最低月平均氣溫3.3℃(1月),最高月平均氣溫23℃(7月),極端最高氣溫35.4℃,年平均降雨量1050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盛產烤菸、油菜、水稻、中藥材等作物,適於大牲畜及家禽養殖。是發展果蔬、中藥材種植、農產品加工的理想之地。

黔西,素有“一枝花”美譽。旅遊資源豐富,極具開發價值。境內有罕見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百里杜鵑花區;有屬舊石器時代並享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觀音洞”美譽的沙井觀音洞;有吸引王陽明親臨並寫下《象祠記》的九龍山象祠;有湖面達80餘平方千米的支嘎阿魯湖;有風光秀麗的東風湖;有貴州境內三大淡水湖群之一的柯家海子群;有烏江源百里畫廊精品旅遊點……

黔西,是西部大開發西電東送工程拉開序幕的地方,能源優勢明顯。全縣煤炭資源遠景儲量達70億噸以上,水資源徑流年總量77億立方米。近年來,境內建成了東風水電站、洪家渡水電站、索風營水電站和黔西火電廠等大中型電站,引進山東兗礦集團、河南永煤集團等20多個省市的企業來黔西投資創業,建設了青龍煤礦、黔金煤礦等一批大中型企業。

自然資源黔西縣位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因處於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山地,素有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水熱同季、乾濕分明等氣候特徵。常年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1348.9小

時,無霜期264天,氣溫13.8℃,雨日188天,降雨量1005.2毫米。由於境內海拔高低變化,常有插花性乾旱、冰雹、秋綿雨、冷凍等自然災害性天氣發生。現有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百里杜鵑森林公園花區。花區距縣城30公里,位於縣城北部紅林、金坡、仁和等鄉鎮境內,綿延23公里,總面積35平方公里,杜鵑花品種達19種之多。花開時節,繁花簇錦,爭奇鬥豔,漫山遍野,蔚為壯觀,吸引了成千上萬遊客。黔西縣旅遊資源除百里杜鵑外,還有東風湖、六廣河峽谷、洪家渡庫區、柯家海子淡水湖泊群、九龍山象祠、沙井觀音洞、水西公園、李世傑尚書坊等自然山水、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共同構築了黔西縣旅遊基地開發建設的基礎,將成為黔西縣今後經濟發展的後續支柱之一。

該縣也是煤炭資源大縣。全縣煤炭初探資源量在70億噸以上,其中優質無煙煤34億噸,現已精查探明上表儲量14.34億噸。黔西縣利用煤炭資源優勢,結合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的部署,成功申辦黔西火電廠項目,實行煤電轉化,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目前,火電廠項目建設已經啟動。配合火電廠建設加大了煤炭資源的開發力度,現整改驗收合格煤礦21對,改擴建礦井21對,計畫新建第二批骨幹礦井15對,總計設計年生產能力達802萬噸,目前,全縣在建礦井及正在規劃建設的礦井,年生產能力達1728萬噸,完全可以滿足黔西4×30萬千瓦機組的用煤的需求。

該縣水能源十分豐富。烏江幹流上國家規劃已建成和正在開發建設的東風、洪家渡、索風營三座水電站已開始對黔西縣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共同奠定了黔西縣能源基地的基礎。作為地方政府,黔西縣為配合電站建設做好了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到目前為此,洪家渡、索風營共完成移民搬遷安置4097戶14756人。

黔西縣是農業大縣,主產玉米、水稻、烤菸、油菜,是全省商品糧基地和優質煙基地縣。常年糧食總產在27萬噸至28萬噸之間,烤菸生產執行國家計畫,正常收購量在22萬擔左右。全縣土地面積折合388.9萬畝,其中:耕地淨面積180萬畝、旱地156萬畝(其中25°以上坡耕地22.4萬畝)、水田24萬畝;耕地及林地71.17萬畝、草地及疏林草地57.35萬畝。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還草的實施,黔西縣計畫在十五期間將全縣22.4萬畝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下來。2000年實施試點以來,全縣已完成退耕23萬畝。

黔西縣位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因處於低緯度、高海拔的高原山地,素有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水熱同季、乾濕分明等氣候特徵。常年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1348.9小時,無霜期264天,氣溫13.8℃,雨日188天,降雨量1005.2毫米。由於境內海拔高低變化,常有插花性乾旱、冰雹、秋綿雨、冷凍等自然災害性天氣發生。現有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百里杜鵑森林公園花區。花區距縣城30公里,位於縣城北部紅林、金坡、仁和等鄉鎮境內,綿延23公里,總面積35平方公里,杜鵑花品種達19種之多。花開時節,繁花簇錦,爭奇鬥豔,漫山遍野,蔚為壯觀,吸引了成千上萬遊客。黔西縣旅遊資源除百里杜鵑外,還有東風湖、六廣河峽谷、洪家渡庫區、柯家海子淡水湖泊群、九龍山象祠、沙井觀音洞、水西公園、李世傑尚書坊等自然山水、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共同構築了黔西縣旅遊基地開發建設的基礎,將成為黔西縣今後經濟發展的後續支柱之一。

該縣也是煤炭資源大縣。全縣煤炭初探資源量在70億噸以上,其中優質無煙煤34億噸,現已精查探明上表儲量14.34億噸。黔西縣利用煤炭資源優勢,結合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的部署,成功申辦黔西火電廠項目,實行煤電轉化,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目前,火電廠項目建設已經啟動。配合火電廠建設加大了煤炭資源的開發力度,現整改驗收合格煤礦21對,改擴建礦井21對,計畫新建第二批骨幹礦井15對,總計設計年生產能力達802萬噸,目前,全縣在建礦井及正在規劃建設的礦井,年生產能力達1728萬噸,完全可以滿足黔西4×30萬千瓦機組的用煤的需求。

該縣水能源十分豐富。烏江幹流上國家規劃已建成和正在開發建設的東風、洪家渡、索風營三座水電站已開始對黔西縣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共同奠定了黔西縣能源基地的基礎。作為地方政府,黔西縣為配合電站建設做好了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到目前為此,洪家渡、索風營共完成移民搬遷安置4097戶14756人。

黔西縣是農業大縣,主產玉米、水稻、烤菸、油菜,是全省商品糧基地和優質煙基地縣。常年糧食總產在27萬噸至28萬噸之間,烤菸生產執行國家計畫,正常收購量在22萬擔左右。全縣土地面積折合388.9萬畝,其中:耕地淨面積180萬畝、旱地156萬畝(其中25°以上坡耕地22.4萬畝)、水田24萬畝;耕地及林地71.17萬畝、草地及疏林草地57.35萬畝。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還草的實施,黔西縣計畫在十五期間將全縣22.4萬畝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下來。2000年實施試點以來,全縣已完成退耕23萬畝。

礦產資源

礦產主要有煤、高嶺土、大理石、重晶石、水泥石灰岩、軟質黏土、土陶原料黏土、黃鐵礦、赤鐵礦、鈷錳礦。黔西是西部大開發西電東送工程拉開序幕的地方,能源優勢明顯,優質無煙煤礦遍布全縣,潛在儲量預計70億噸以上,已引進山東兗礦集團、河南永煤集團、中電投貴州金元集團等20多個省市的企業來黔西投資創業,建設了青龍煤礦、黔金煤礦、黔西電廠等一批大中型企業。

水產資源

黔西縣域東、南、西三面環水,河流屬烏江水系,水資源徑流年總量77億立方米。目前,境內建成了東風水電站、洪家渡水電站、索風營水電站等大中型水電站。百餘個天然湖泊分布在縣南部和西南部,被譽為貴州省三大湖群之一。

旅遊資源

有國家級風景旅遊名勝——百里杜鵑森林公園花區。花區距縣城30公里,位於縣城北部紅林、金坡、仁和等鄉鎮境內,綿延23公里,總面積35平方公里,杜鵑花品種達19種之多。花開時節,繁花簇錦,爭奇鬥豔,漫山遍野,蔚為壯觀,吸引了成千上萬遊客。我縣旅遊資源除百里杜鵑外,還有東風湖、六廣河峽谷、洪家渡庫區、柯家海子淡水湖泊群、九龍山象祠、沙井觀音洞、水西公園、李世傑尚書坊等自然山水、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共同構築了我縣旅遊基地開發建設的基礎,將成為我縣今後經濟發展的後續支柱之一。

行政區劃

黔西縣轄9個鎮、4個鄉、15個民族鄉:城關鎮、金碧鎮、雨朵鎮、大關鎮、谷里鎮、素樸鎮、中坪鎮、重新鎮、林泉鎮、五里布依族苗族鄉、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鄉、羊場鄉、綠化白族彝族鄉、新仁苗族鄉、鐘山布依族彝族鄉、鐵石苗族彝族鄉、協和彝族苗族鄉、太來彝族苗族鄉、甘棠鄉、永燊彝族苗族鄉、花溪彝族苗族鄉、中建苗族彝族鄉、定新彝族苗族鄉、洪水鄉、金坡苗族彝族滿族鄉、仁和彝族苗族鄉、紅林彝族苗族鄉、錦星鄉。

歷史沿革

據沙井鄉“觀音洞”出土文物考證,黔西縣是祖國人類發祥地之一,屬長江以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早在五六十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黔西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夏、商時為梁州南徼外“荒裔”。商末周初屬鬼方聯盟的盧夷國。春秋、戰國時,先後為蜀國和鱉國地。秦嬴政二十七年入版圖,屬夜郎縣。漢元光五年屬鄨縣。齊、梁之際,昆明夷閩支盧鹿部占據鄨縣等地,實行部族統治。唐初,盧鹿部遙附。貞觀中期,鴨池河、六歸河沿岸入琰川縣。武后萬歲通天二年,基本以今縣境置龔州。北宋沿置。皇祐至嘉祐年間,盧鹿部建立“羅氏鬼國”,州名消逝。元初,置亦溪不薛總管府和宣慰司。大德七年廢亦溪不薛府、司。洪武十五年,築水西城(今縣城);次年,置“龍九驛”中的谷里、水西、奢香(西溪)三驛站。崇禎三年屬水西宣慰司,水西城為設治地,分置則窩,以著則溪。

清康熙四年置黔西府,轄則窩、以著、雄所三則溪。二十二年廢府置州,因在黔之西部,故名。乾隆元年,上撥四川敘永廳岩上、岩下地入黔西州,全州劃9個裡、51甲、113寨。1913年置黔西縣。縣下行政區劃為區、鄉鎮、保、甲。1941年6月前,全縣分9個區,有4887平方公裡面積,7月,上劃北部4個區2400.53平方公裡面積入新置的金沙縣。餘下境域劃為24鄉、4鎮,共218保2667甲;後又撤併23鄉、3鎮,直至解放。

1949年11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黔西。12月3日,中國共產黨黔西縣委員會和黔西縣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是月,全縣劃5個區。1950年劃10個區、231個村,1953年劃12個區、131個鄉鎮。1958年9月,各鄉鎮並改為81個人民公社。是年12月下旬, 將各區並為5個大公社;1959年2月下旬,以區建公社,鄉鎮改稱管理區。1961年,上級劃大方縣的青岡公社入黔西縣,次年恢復各區,管理區改為公社,全縣為11個區,1個區級鎮,90個公社,754個生產大隊、3874個生產隊。1984年夏,改革政社合一體制,恢復各鄉、鎮、村組建置。1991年建並撤後,全縣分為19鄉、9鎮、741個行政村,33個居委會。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0年,黔西縣轄9個鎮、19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9707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關鎮 97411、 金碧鎮 32793 、雨朵鎮 20981、 大關鎮 30877 、谷里鎮 23787 、素樸鎮 30650 、中坪鎮 24371 、重新鎮 28221 、林泉鎮 32355、五里鄉 23033 、沙井鄉 31309 、羊場鄉 16748、 綠化鄉 18810 、新仁鄉 18569、 鐘山鄉 21533、 鐵石鄉 16193、 協和鄉 23540 、太來鄉 20781 、甘棠鄉 31083 、永巢鄉 19460 、中建鄉 8723 、花溪鄉 12590 、定新鄉 15943、 洪水鄉 19356 、金坡鄉 13050、 仁和鄉 18075、 紅林鄉 20338、 錦星鄉 26495。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1年機構改革把741個行政村調整為382個行政村。

2003年,黔西縣轄9個鎮、19個鄉(其中15個民族鄉),382個村委會3、3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83.1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0.19萬人;非農業人口5.87萬人。

2007年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建立,黔西縣的金坡鄉 、仁和鄉加上大方縣的普底鄉、大水鄉已經劃歸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代管。

歷史名人

李世傑(1716—1794),字漢山,號雲岩,康熙五十五年出生在黔西隱者壩一書香門第,從小好學,博覽群書,熟讀治政治軍之道,德才兼備,乾隆年間,官至兵部尚書。

乾隆二十二年,李世傑任泰州知州,勤政重農,對前任遺積案400餘件,不辭辛勞,謝絕一切宴會,戲樂,日日理事,僅4個多月,舊案結完,新案無積。任泰州知州五年間,農商興旺,百姓樂業,民稱“李青天”。乾隆二十七年升任鎮江知府時,童叟迎送。乾隆南巡時,李世傑親辦一切迎駕所需,概不累及百姓。乾隆三十年世傑升安徽寧池太廣道,四十六至四十七年巡撫河南期間,因黃河決 堤數百丈,上令堵缺和疏引,李世傑移駐災區,拯災民,查奸吏,儲材料,疏引河渠,勞心勞形,日夜不暇。乾隆四十八年晉升四川總督,五十一年任兩江總督。李世傑治政有方,處理突變,機智果斷,文武兼資,時人譽為“黔中奇男”之一。 李世傑為官50餘年,勤政愛民,倍受乾隆器重,先後賜《御製詩》、《時晴齋法帖》 及福字如意、壽杖、朝珠、珍珠手串等,病逝後,賜謚“恭勤”。

易才學(1930—2005),上甘嶺戰鬥英雄易才學。黨的忠誠戰士、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子、祖國安全和世界和平衛士、中國人民自願軍特等功臣二等英雄易才學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5年3月6日不幸逝世,享年75歲。

易才學同志,男,漢族,1930年農曆10月出生在貴州金沙縣花底鄉,1946年隨家搬到黔西縣耿底鄉小寨——耳海,1950年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1952年10月14日參加上甘嶺戰鬥。在部隊被敵人火力阻擊時易才學奮勇向前,在戰友的掩護下,以超人的毅力奮勇炸毀敵人的四個火力點,為部隊前進掃清了障礙,隨後又搶修了工事,堅守坑道,用繳獲的機槍、炮彈等武器擊退敵人數次反撲,鞏固陣地。戰鬥中他繳獲輕重機槍14挺,大小卡兵槍73支,火焰噴射器2具,殲敵百餘人,戰績卓著,表現了高度的英勇機智、高度的共產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得到了黨和人民以及朝鮮人民的高度讚揚:榮記特等功一次、榮獲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部授予的國際二級國旗勳章一枚,榮獲志願軍總部授予的二級戰鬥英雄的光榮稱號。易才學同志因參加上甘嶺戰鬥身負重傷,被評為二等乙級傷殘軍人。 2005年3月6日不幸逝世,享年75歲。

社會發展

黔西,是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同志於1988年倡導建立的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8縣市之一,被列為民建中央重點幫扶縣。近年來,黔西縣緊緊圍繞試驗區主題,紮實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在煤電產業、城鎮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快發展,實現了財政增長、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就業增加、後勁增強的目標,尤其是在發展民辦教育、壯大農村勞務經濟等方面不斷創新思路,取得了較大突破。

“十一五”期間,黔西幹部民眾正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城建帶縣、旅遊活縣、科教興縣”戰略目標,以更紮實的作風和更高昂的激情,為建設黔西美好家園而努力奮鬥。

經濟狀況

畢節試驗區建設20年來,黔西縣紮實抓好“三大主題”試驗建設工作,以此為重點,全面推進各項建設事業,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強勢,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到2007年,全縣生產總值達47.11億元,在1987年的基礎上翻了三番;財政總收入達6.0628億元,是1987年的34.12倍;糧食產量達35.04萬噸,是1987年的2.65倍;油菜籽產量達5.62萬噸,是1987年的5.79倍;烤菸產值達1.45億元,是1987年的3.45倍;煤炭產量達322.39萬噸,是1987年的32.24倍。城鎮化率提高到了24.3%。20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2億元。一二三產業排序實現了“一三二”到“二三一”的轉變,建成了洪家渡、索風營、東風三個水電站和黔西火電廠,建成了青龍煤礦、黔金煤礦、桂箐煤礦等一批大中型骨幹礦井,以“三水一火”為支撐的新型工業框架體系基本形成。糧食、油菜籽、烤菸等農產品產量躍至全省前5位;生產總值、農業增加值、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跨入全省前20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發電量等工業指標在全省排名大步前移,實現了糧菸農業大縣向煤電能源大縣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全省經濟發展較快的縣市之一。

社會和經濟

2006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4779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6.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黔西縣風景(15張)

102549萬元,增長5.56%;第二產業增加值138229萬元,增長52.45%;第三產業增加值107019萬元,增長24.3%。在第二產業中工業增加值111064萬元,增長98.03%。全縣人均生產總值4111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5.78%。

產業結構調整趨向合理,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全縣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32.5:31.3調整為29.5:39.7:30.8,與上年相比,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提高7.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6.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下降0.5個百分點。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經濟成長方式粗放,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業基礎薄弱;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還不高,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弱;三是工業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比較薄弱,工業企業規模化程度不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四是城鄉低收入居民生活較困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

農業

種植業穩定發展。全年種植業實現增加值62378萬元,比上年增長1.36%。農作物播種面積18.83萬公頃,比上年略微減少。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12.11萬公頃,比上年下降1.06%;油菜籽種植面積3.0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2.01%;烤菸種植面積0.76萬公頃,比上年下降18.28%;蔬菜種植面積1.22萬公頃,比上年下降3.94%。主要農產品在種植面積有所下降的情況下仍獲得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16017噸,比上年增長1.57%;油菜籽產量54670噸,比上年增長5.23%,屬歷史最高產量;烤菸產量12986噸,比上年下降19.93%。

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林業生產穩步發展。2006年,全縣繼續實施了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建設保護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006.67公頃,比上年增長2.72%,其中退耕還林513.33公頃。本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積1333公頃,育苗面積11.39公頃,苗木產量476.05萬株。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5%。

畜牧業生產平穩發展,漁業生產有所下降。2006年,全縣實現畜牧業增加值36474萬元,點生產總值的10.49%,比上年增長13.66%。全年肉類總產量達43169噸,比上年增長11%,其中豬肉、牛肉和羊肉分別到37575噸、2220噸和84噸,分別增長11%、6.99%和10.53%,禽肉產量為2816噸,比上年增長18.12%。全年大牲畜、豬、羊、家禽出欄分別為23398頭、387367頭、5627隻和187.73萬隻,分別增長0.98%、11%、10.01%和18.11%。全縣水產品產量131.75噸,比上年下降3.13%。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2006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7.0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4.71%;化肥施用實物量8.9萬噸,增長0.07%;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6650畝,比上年增長0.09%。

勞務經濟實現新突破,農民民眾增收渠道逐步拓寬。全年輸出勞動力13.3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26%,寄回帶回的現金收入達3億多元。

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11064萬元,比上年增長98.03%,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1.9%,比上年提高11.9年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584萬元,增長148.42%;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25480萬元,增長13.47%。原煤、水泥、發電量等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較快。

產銷銜接良好,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提高。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60891萬元,是上年的22倍,產量銷售率達99%;實現利潤總額7695萬元,是上年19.7倍;實現利稅總額22461萬元,是上年的24.7倍。

建築業發展下滑。全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7165萬元,比上年下降20.43%。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受大型項目的建成投產影響而回落。全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8147萬元,比上年下降24.95%。全縣固定投資133802萬元,比上年下降22.84%,其中:基本建設和更改投資131477萬元,比上年下降22.6%;房地產開發投資2325萬元,比上年下降34.5%。重點建設項目全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2443萬元,比上年下降38.87%。

貿易經濟

消費品市場穩步增長。2006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104萬元,扣除物價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13.17%。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分別為27557萬元和22547萬元,均實際增長13.1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7443萬元,增長13.1%;餐飲業零售額1764萬元,實際增長35.6%。

市場物價小幅上漲。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6%,其中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居住漲勢明顯,交通和通信、食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呈現略有上漲,菸酒及用品價格呈下降態勢。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6%。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不斷發展。2006年,貨物周轉量41400萬噸公里,旅客周轉量23149萬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20.91%和9.44%。年末民用車輛擁有量3748輛,其中:客車類1193輛,貨車類934輛,機車類1621輛。

郵電通訊業平穩發展。全縣郵電業務總量完成10206萬元,比上年增長11.96%。年末固定電話用戶39377戶,比上年末增長7.89%;年末小靈通電話用戶12637戶,比上年下降11.42%;年末行動電話用戶10萬戶,比上年增長5.26%;網際網路用戶3666戶,比上年增長41.33%。

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全縣完成財政總收入36945萬元,比上年增長67.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8915萬元,比上年增長29.6%。全縣財政總支出54166萬元,比上年增長29.4%。農業、水利和氣象、教育、衛生、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社會保障、行政管理費用、城市維護等支出增長較快。

黔西小吃

“遵義品茅台,畢節嘗燒雞,風味小吃在黔西。”在省內外,不少的人都知道這句順口溜。那么黔西有哪些風味小吃呢? 走進黔西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之時,各種風味小吃盡相亮相,這個時候,你只會怪肚皮小。

麻辣臭豆腐乾

“麻辣臭豆腐乾”,最精典的吃法是,下雪天,在路邊支一個用黔西當地產的奇怪造型的煤砂鍋,下面放木碳火,砂鍋表面刷上生菜子油,把臭豆腐放上去,滋滋聲響起,準備一個小碟,放小許鹽和花椒粉,臭豆腐烤至金黃色後,撕成小塊醮著椒鹽辣吃,入口“鹹、辣、燙、香”一邊猛吃,一邊給辣得淚流滿面。

早在明初,水西各族民眾就喜歡食之,相傳奢香夫人就特別喜歡。在麻辣臭豆腐的基礎上,今天又派生了糍粑包豆腐:用白鹼醃好的豆腐烙到裡面化湯,切開灌進肉末、蔥花等,用糍粑攤成薄片包起來再烤,濃香可口。

擂茶糍粑

這是一道了不起的風味小吃,是苗族同胞的獨創。相傳清代黔西知州夫人大病初癒,用人參湯補,結果引起渾身發腫,大便不下等病症,黔西林泉鄉青岡村一個老苗醫用擂茶將其醫好。後來發展成黔西最獨特的小吃。

具體做法如下:用產至高山地帶的火麻籽炒熟、炒翌,再用石臼擂細,放入鍋內加大量的水,只能沿著一個方向攪拌,然後過濾皮殼,放入適量的食鹽便成“擂茶”。將剛炸好的糍粑放入“擂茶”浸泡而食,脆軟清香。現春節期間,苗寨人家,每戶必備擂茶食用。

牛雜湯鍋

牛雜湯鍋屬於草根小吃,來源已不可考,黔西城東聚集有回民居住,回民殺牛後,把內臟、碎肉切成肉丁,加上牛骨頭,用1米口徑大鐵鍋純熟,再於肉層蓋一層厚厚的生薑、大算、紅剁椒、蔥花,紅紅綠綠,香飄十里,當地有“和尚聞到要翻牆”之說。

黔西小吃品種較長多,另外還有麻辣大頭茶、烙鍋洋芋、魚鰍粑、豬兒粑、窩絲糖、桃桃糖、芝麻糖、泡糖、生麥粑、油豆乾、姨媽菜、春豆、串串紅等。隨便走進街邊一個小吃店,花上幾元錢,就能吃得自由自在。

黔西縣工業園區

為進一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我縣規劃建設了畢節試驗區黔西承接產業轉移基地和黔西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

畢節試驗區黔西縣承接產業轉移基地:

畢節試驗區黔西承接產業轉移基地位於黔西縣城西北方向,距縣城7.3公里,規劃面積33平方公里,規劃分為輕工、電子加工功能區;農副產品加工功能區;生態肥業加工功能區;醫藥製品加工功能區;現代生態農業區;物流倉儲、綜合服務區等。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依託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快產業集聚,努力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配套、生態良好、管理有序的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力爭到2015年,產業轉移基地初步形成輕工、電子製造、特色食品加工為重點的地方特色產業,同心產業園初具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30億元左右。到2025年,形成輕工、電子製造、特色食品加工、民族製藥為重點的地方特色產業,初步擴大規模、完善產業鏈的延伸,力爭工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左右。遠期到2030年,力爭基地工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左右。

黔西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

黔西縣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位甘棠鄉、城關鎮境內,距縣城4.5公里,規劃面積為17.0531平方公里。園區規劃共分七個板塊,即:電力產業功能區、煤化工板塊功能區、建材板塊功能區、礦山機械加工功能區、高新產業(光伏太陽能產業功能區)及物流功能區、煤炭加工功能區以及預留用地板塊等。力爭到201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0億元,202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00億元,2030實現工業增加值400億元。

同心產業園區:

同心產業園區位優勢明顯,該園位於貴州省畢節試驗區黔西縣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園區內,距黔西縣縣城7.3公里,東距省會貴陽117公里,西距畢節109公里,距黔西貨運火車站3公里、成貴快速鐵路黔西站9公里,黔織高速公路、黔西至大方高速公路出口、昭黔鐵路黔西站緊鄰基地,廈蓉高速、杭瑞高速公路從境內通過。園內道路、電力、管網等“七通一平”(供排水、供電、供氣、道路、通訊、網路、公交、土地平整)附屬配套工程正加緊施工,明年上半年可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現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園區內已有四川通威、香港森仕等20多家企業入駐,總投資達9.7億元,為同心產業園區奠定了良好的內部發展環境。

優先優惠政策

稅收政策

一是全面落實國家對西部大開的區域性產業稅收優惠政策。依法依規及時落實國家頒布的對外來投資企業增值稅、所得稅等優惠政策。今後如果國家有新的優惠政策出台,按照新的優惠政策執行。二是凡在產業園區投資新建的企業,自企業投產年度起,企業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縣級財政部分,經核實後,三年內縣財政全額補貼,五年內補貼50%。

土地政策

園區土地採用統征儲備,對企業供地。對優先發展產業用地且用地集約的工業項目和以農、林、牧、漁產品初加工為主的工業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於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格標準》的10%-50%執行。

獎勵扶助

一是對建設標準廠房、宿舍出租的投資企業、供水企業、供電企業、污水處理企業、公車站等公益性項目,每畝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5萬元以上的,經園區管委會核實,報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可給予資金扶持。二是單個項目投資總額在人民幣1億元以上,投資強度在每畝200萬元以上,用工在1000人以上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項目建成報經縣政府審核後,所交土地出讓金全額獎勵企業作發展基金。三是投資者將園區內企業所得的利潤直接再投資於該企業,增加註冊資本或者作為資本投資在園區內興辦其它企業,經營期超過五年的,對其再投資部分已繳納所得稅(縣財政實際所得40%的所得稅款),經主管稅務機關核實後,所得稅縣級部分財政給予補貼。四是加快企業技術創新。對符合《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的國內投資項目,在投資總額內進口的自用設備,按照國家有關政策給予優惠。企業的固定資產由於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後,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者採取加速折舊的方法。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後,對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年期損益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對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五是園區新建、擴建工業項目,屬於行政審批和政府服務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除需上繳中央和省財政的部分外全部免除。

財政支持

一是設立中小企業發展扶持專項資金,每年安排2000萬元,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二是設立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從2011年起,縣財政每年安排8000萬元,用於改善園區內的公共道路、電力、廣電、給排水、排污、污水處理廠、綠化等基礎設施條件。以後隨著園區投資增長,適當提高資金投入幅度。三是組建園區投資開發公司,發揮政府投資的槓桿作用,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擔保公司和縣內金融機構將把入園企業作為新的信貸熱點進行支持。

投資環境

我們承諾對入園企業手續將按照“精簡、快速、高效”的原則,及時受理,快速辦結。縣供電、工商、稅務、國土、建設、消防、環保、發改、安監、質監、衛生、水保等部門在園區設立業務辦事視窗,在園區管委會的統一領導下,負責辦理項目申報審批、證照發放、土地利用、環境評價、安全生產、消防、建設施工等有關手續。建立重點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機制,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務”。

本地主要商品或行業

煤炭、電力、商品糧、玉米、烤菸、油菜籽、中藥材、牲畜、果蔬、農產品加工。

本地潛在主要商品

高嶺土、大理石、重晶石、土陶原料黏土、黃鐵礦、赤鐵礦、鈷錳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