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金花茶

貴州金花茶

貴州金花茶,僅分布於貴州和廣西,在我省原有分布的三個點中,據最近調查,已有兩個點未發現,在另一個點中,數量也只有50多株,說明該種種群數量已很少,並且因生境破壞嚴重,瀕臨滅絕。

基本信息

外部與形態特徵

貴州金花茶貴州金花茶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m,樹皮灰白色,平滑。葉互生,寬披針形至長橢圓形。花單生葉腋或近頂生,花金黃色,開放時呈杯狀、壺狀或碗狀,徑3~3.5cm;花瓣9~11枚,闊卵形至倒卵形 或矩圓形,肉質,具蠟質光澤;花期11月至翌年3月。蒴果三角狀扁球形,黃綠色或紫褐色;花期11月-翌年3月,果期10~12月。

灌木,高約3米,當年生枝細,圓柱形,無毛。葉膜質橢圓形,長約8.5-11.5厘米,寬3.5-5.3厘米,先端鈍或驟尖,基部楔形,葉緣具稀疏鋸齒,葉上面綠色,背面淺綠色具疏散腺點,葉脈凸起,側脈在葉緣彎曲形成拱形,葉柄長7-10毫米,花1-2朵頂生,淡黃或白色,直徑約3厘米,梗長6-10毫米,萼片5,革質,卵形,長5毫米,內面密被白色絹毛,邊緣具睫毛,花瓣7-9,膜質,倒卵狀橢圓形,長1-2.0厘米,寬1-1.5厘米,基部微合生,雄蕊多數4列,長1.5厘米,外面1/4處合生,子房3室近球形,直徑約2毫米,花柱3,偶有5,離生,長約14毫米,無毛;蒴果扁球形,高約1.5-3.2厘米,直徑3-5厘米,無毛,果瓣厚0.5-1.1毫米,種子密被黃褐色長絨毛或絲毛。

生長環境

金花茶喜溫暖濕潤氣候,喜歡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苗期喜蔭蔽,進入花期後,頗喜透射陽光。耐瘠薄,也喜肥;耐澇力強。金花茶是一種古老的植物,極為罕見,分布極其狹窄,全世界90%的野生金花茶僅分布於中國廣西防城港市十萬大山的蘭山支脈一帶,生長於海拔700 m以下,以海拔200~500 m之間的範圍較常見,垂直分布的下限為海拔20米左右。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貴植物。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茶族皇后”。是培育金黃色山茶花品種的最優良原始材料。

用途

金花茶花色金黃,多數種具蠟質光澤,晶瑩可愛,形態多樣,秀麗雅致,供以觀賞。稀有,金花茶為我國一級保護植物。金花茶還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其花可入藥,也可作食用染料。葉除泡茶作飲料外,也有藥用價值,金花茶在民間一直被用於提神醒腦、清肝火、解熱毒、養元氣;富含茶多酚、總皂甙、總黃酮、茶多糖、茶色素、咖啡因維生素、胺基酸等多種天然營養成份;以及對人體具有重要保健作用的天然有機鍺(Ge)、(Se)、(Mo)、(Zn)、(V)等多種微量元素,是自然界中藥用、營養價值最豐富的植物之一。

生態學特性

貴州金花茶貴州金花茶

貴州金花茶於3月底至4月初抽春梢,之後生長停止。9-10月開始出現花蕾並抽秋梢,12月至元月開花,花期前後持續40-50天。果實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相繼成熟,進入12月種子脫落。萌發力強,可見砍伐後萌發的植株。

金花茶組的植物中,唯有此種的分布越過北緯25°,是金花茶組中的最北緣種,對於研究金花茶組植物的演化和地理分布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貴州金花茶在羅甸的分布區的地貌為中山地貌,流域為紅水河的二級支流,成土母岩為三疊紀的細沙岩,坡向東和南。生長在山谷,溝邊和近溝邊的斜坡地帶,坡度30-50°。土壤為黃壤,質地為沙壤土,土層淺薄,有機含量4.3681-13.2838%,氮、磷、鉀含量分別為0.2179%、0.2051%和0.7419%,PH值5.7,說明貴州金花茶有喜、趨肥的特性,有時生長在岩石縫中。

從羅甸的分布點看,經過用最近的氣象資料推算,年均溫在16℃以上,月均溫在6.5℃以上,冬季不出現凌凍,說明分布地的熱量條件較好,冬季溫暖,夏季濕熱是分布地的氣候特點。年降雨量1139.1毫米。

貴州金花茶呈團狀或零星分布在群落中,處於灌木層,生境的植株已受到人為嚴重破壞,特別是喬木層,現在,群落可見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層外植物層。喬木層主要有廣東牡荊(Vitex sampsoni)、小萼瓜馥木(Fissitigma minuticalyx)、光枝楠(Phoebe neuranthoides)、珊瑚朴(Celtis julianae)、桅子皮(Itoa orientalis)等11種,覆蓋度70-80%,高度6-9米,胸徑6-18厘米;灌木層種類較多,主要伴生樹種有山蕉(Mitrephora maingayi)、中華野獨活(Milius sinensis)、苹菠(Sterculia nobilis)、多毛小蠟(Ligustrum sinense var. coryanum)、山地杜莖山(Maese montana)、灰毛漿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歪葉榕(Ficus cyrtophlla)等20多種、覆蓋度70-80%,高度4米以下,草本層植物高度0.5米以下,覆蓋度20-40%,主要有腎蕨(Nephrolepis codifolia)、江南星蕨(Microsorium fortunei)、苧麻(Boehmeria sp.)、無蓋鱗毛蕨(Dryopteris scottii)、後筋草(Pilea plataniflora)、小舌唇蘭(Platanthera minor)、舞花姜(Globba racemosa)等10多種,層外植物種類較多,主要有香港鷹爪花(Artabotrys hongkongensis)、石生崖爬藤(Tetrastigma repestre)、防已(Sinomenium acutum)、球子崖豆藤(Millettia sphaerosperma)、連蕊藤(Parabaena sagittata)、薄葉匍莖榕(Ficus sarmentosa var. lacrymans)等。喜熱種類多,反映了生境熱量較好。

地理分布及資源現狀

貴州金花茶的模式標本於1958年由北京植物所的曹子余先生采自貴州省冊亨縣的路雄,地點位於山坡村旁,之後被鑑定為中越山茶(C. Indochinensis);1993年,昆明植物所的閣天綠等到將其定名為貴州金花茶,從查閱北京植物所的標本在興仁縣的大山鎮和羅甸縣的大亭鄉都有分布,91年,昆明植物所的張文駒在冊亨的路雄還採到標本,在95年至97年詳細調查,在大山鎮和路雄均未發現,只在羅甸縣的大亭鄉發現還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該鄉田壩村的澆肥溝、平田溝和納繞溝,海拔550-1020米,地理位置約在北緯25°16′30″-25°16′50″,東經106°58′30″-106°58′50″,經過4次調查,現存數量50-60株成熟個體,幼苗偶見,據當地居民回憶,在70年代當地人曾將該種的葉當茶葉售給國家,可見當時資源較多。

異地保護及繁殖情況

貴州省林科院已將該種從羅甸引種到樹木園內,其中,有裸根帶回的5株成熟植株定植後全部成活,已2年,但沿未開花,有播種苗40多株,另外採用扦插繁殖也獲得成功,已有扦插苗200多株,長勢較好,方法是在12月採集成熟植株的穗條,插入蘿蔔中保濕帶回室內,插條帶葉1片,長7-10厘米,用ABT(I)200ppm處理20小時後插入腐殖土的基質中,深4-5厘米,澆透水後用透明塑膠膜將插拱成中心高約50厘米的弧形溫棚,上面再搭蔭棚,插後60-70天出現愈傷組織,120天開始除去溫棚,150天后即可移出,扦插成活率達75%。採用種子繁殖時,採種應在果實微裂或即將開裂時採下,立即保濕,避免採集落地的種子,沙藏種子在2月萌發,播種宜在2月下旬。

採用清糞肥料拌煤灰,放施在條插行內,厚約1厘米,並施放多菌靈粉劑與底土混合後播種,用林下細土覆蓋,厚約1.5厘米,再用柳杉枝覆蓋床面,3 月下旬開始出土後,除去覆蓋物,出土期約30天,場圃發芽率45.7%,在出土期間,用多菌靈噴施苗床,生長期限用油餅水、清糞水施肥,用速滅殺丁除蟲,苗期宜適當蔗蔭,1年生苗平均高達19.43厘米,平均地徑0.437厘米,最粗地徑達0.47厘米,2年生苗平均高29.33厘米,平均地徑0.635厘米,最高達39.6厘米,最粗地徑0.74厘米,從幼苗生長來說,一般在3-4月抽春梢,8月抽秋梢,這是苗木管理的重要時期,嫩葉和嫩梢易受蚜蟲捲葉蛾危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