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酒文化博物館

貴州酒文化博物館

貴州酒文化博物館成立於1989年8月。1989年10月正式掛牌並對外開放。行政隸屬原遵義市文化局(現紅花崗區文化局)。1990年9月在北京參加"首屆中華酒文化博覽會"和第三屆酒文化學術討論會。1991年中秋遵義舉辦"貴州酒文化活動日"。1992年9月在遵義為"首屆中國貴州酒文化節"舉辦"貴州酒文化知識大獎賽和名酒品嘗比賽",受到到會廣大民眾和組委會的好評。

基本信息

簡介

(圖)貴州酒文化博物館貴州酒文化博物館

貴州酒文化博物館建在遵義的酒文化博物館,在展示貴州酒史、貴州名酒的同時,刻意展示多姿多彩的酒禮酒俗。貴州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水質優良,多出佳釀,是我國最重要的釀酒基地之一,享有酒鄉之美譽。貴州酒史,源遠流長。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商末周初貴州便有了。貴州各族人民,在長期釀酒、用酒過程中,形成了一套風格獨特的釀酒技術和饒有風趣的酒禮酒俗。從博物館展出的種種用酒活動,可窺見苗嶺山區、夜郎故地的歷史文化、人生禮儀、禁忌信仰等風土民情。凡是看過酒展的觀眾,無不認為:“貴州美酒令人醉,苗嶺酒俗更醉人。”

歷史沿革

貴州酒文化博物館貴州酒文化博物館
博物館成立以來,該館抓住各種機遇開展業務活動。1990年9月在北京參加"首屆中華酒文化博覽會"和第三屆酒文化學術討論會,有兩篇論文榮獲三等獎;1991年中秋遵義舉辦"貴州酒文化活動日",為酒廠打開市場提供機會,反映良好;同年10目在北京參加"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獲組委會頌發的"展覽獎";!992年9月在遵義為"首屆中國貴州酒文化節"舉辦"貴州酒文化知識大獎賽和名酒品嘗比賽",受到到會廣大民眾和組委會的好評。

概述

貴州酒文化博物館成立於1989年8月。1989年10月正式掛牌並對外開放。行政隸屬原遵義市文化局(現紅花崗區文化局)。1999年撤地設市後上劃現遵義市文化局。全額撥款事業單位。

貴州酒文化博物館是在貴州省文化廳主辦,貴州省博物館承辦的“貴州酒文化展覽”9省市巡展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個由政府舉辦的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唯一的一家酒文化專題博物館,也因其濃郁的民族酒禮酒俗成為貴州10個民族民俗博物館之一。它與眾多釀酒企業辦的企業文化範疇的酒文化陳列的區別在於:它通過對酒類文物歷史、藝術、科學內涵的挖掘、研究,以文物為語言,展示酒的歷史,酒的風俗,酒的傳說,酒的趣話,酒的釀造,酒的器具……酒的文化。
貴州酒文化博物館成立以來,認真履行職責,積極開展文物徵集和研究,通過基本陳列和舉辦專題展覽,盡力發揮博物館直觀形象的社會教育功能。基本陳列堅持常年開放,使貴州酒文化博物館成了遵義市政府、外事辦、旅遊、酒類貿易等部門對外宣傳以及本地市民、外地遊客了解貴州酒文化的重要場所。曾接待江澤民夫人王怡平,文化部長孫家正,釀酒專家熊子書,香港新聞代表團,紐西蘭大使、哈薩克斯坦大使及各級領導、中外觀眾二十多萬人次。

9月19日,中國(遵義)酒類博覽會大幕將啟。這次參展的除了上千家全國各地的名酒企業,還有一大看點,就是:全國唯一一個隸屬於政府部門的酒文化博物館——貴州酒文化博物館也將參展,並在黃金位置擁有三個展廳。這也是19年來,貴州酒文化博物館首次參加由政府主辦的酒類節會。

釀酒的發展

遵義釀酒發展可分六階段

畢業於貴州大學歷史系、從事貴州酒文化研究近20年的胡云燕說,遵義釀酒歷史悠久,內涵深厚,內容豐富,名酒眾多,世界聞名,且有大量出土文物表明,遵義具有悠久的酒文化。
胡館長說,遵義地區出土的大量酒器酒具文物及飲酒的畫像時刻,見證了遵義源遠流長的酒文化歷史。如仁懷市城東出土商代酒具大口陶尊陶杯陶壺,是我省歷史上最早的酒具。務川、道真等地漢墓出土精美的青銅酒具蒜頭壺、提梁壺,遵義鴨溪漢墓出土青銅提梁壺、遵義新舟宋墓、楊粲墓等出土梅瓶、桐梓縣夜郎壩宋墓出土《夫妻對飲圖》時刻、習水縣大合水《侍飲圖》,明清酒具不勝枚舉。

明末至民國初:茅台“回沙”工藝形成

釀酒業普遍認為,蒸餾酒的產生,是釀酒史上劃時代的科技進步,它將酒文化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但是,遵義蒸餾酒究竟產生於何時,目前並無定論。胡云燕研究認為,貴州蒸餾酒產生的時期應該在元末明初。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釀酒經驗的不斷總結、積累,明末清初,仁懷茅台鎮酒出現了在烤過酒的糟子裡再加入新的原料——高粱,俗稱“沙”,再進行發酵,烤酒的“糙沙”工藝,茅台酒 “回沙”工藝初具雛形。
胡云燕說,到清康熙時,茅台酒工藝日臻完善,茅台春、茅台燒春、茅台燒酒名聞周邊,清道光時被遵義大儒鄭珍讚譽為“酒冠黔人國”。民初,“兩次投料,八次發酵七次取酒”的茅台酒獨特的“回沙”工藝基本形成。

1965年:茅台酒香型定型

解放後,自1951年起,各縣恢復或建立了釀酒廠,對舊酒坊進行了工業化改造,遵義釀酒進入了工業時代。從解放後至八十年代,貴州酒業最大的事,莫過於茅台酒香型的最終定型。
1964年,被譽為“勾兌大王”的李興髮帶領勾兌小組,經過數千次的品嘗,對標準酒樣及不同年齡,不同輪次的酒樣進行全面分析,終於發現了茅台酒的3個典型酒體:醬香體、窖底體、醇甜體。進而又摸索出了一整套勾兌規律。依此比例勾出的酒,李興發命名為醬香型酒。1965年保定會議肯定了這一成果,正式將茅台酒定為醬香型白酒。

1986年:貴州名酒近半產自遵義

悠久的釀造歷史,造就了眾多的民間酒品。解放後,工業化改造後的遵義酒業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名酒薈萃,茅台酒、董酒兩個國家級名酒,習酒、珍酒、湄窖三個國家級優質酒。胡云燕說:“全國五個香型白酒我市有三個,即醬香型、其它香型,濃香型,且茅台酒、董酒還分別是醬香型、其它香型白酒的龍頭酒。”
1986年12月貴州第四屆名酒評選大會時,遵義市(原遵義地區)有23種酒被評為“貴州名酒”(共48種)。“遵義白酒占了近一半。”胡云燕說。

乘車路線

(圖)貴州酒文化博物館貴州酒文化博物館

地址:貴州省遵義市鳳凰南路鳳凰山廣場
電話:0852-8239018
郵編:563000
傳真:0852-823901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