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幻象

財富幻象

《財富幻象》是作者對美國金融與信用制度多年的研究成果結集,內容涵蓋了金融學、社會學和其他學科的多種領域。全書旁徵博引,以美國的貨幣政策、經濟現狀、消費觀念、金融政策、信用體系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大量實例,指出了繁榮而富足的美國經濟所呈現出的衰落趨勢,分析了目前他們健全而完善的信用制度中所隱藏的危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在財富和信用幻象之下的真實的美國社會。同時,重點討論了這些變化和危機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和映射。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美元貶值,次貸危機,誰在掠奪我們的財富!股市震盪,資產縮水,如何保住手中的財富!揭秘貨幣戰爭,透析資本戰爭,探源次貸危機,厲以寧教授傾情作序!

看似富有的美國,每天卻要向世界舉債十億美元,才能維持運轉,可以說,是世界各國對美元的盲目追逐吹起了美國財富幻象的泡沫,因此,一旦美元貶值加劇,引發經濟衰退,受傷害的也絕不僅僅只是美國。

富有學術精神的生動闡述,邏輯清楚、人人都能讀懂的金融評論

雖然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美國卻背負著數千億美元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一度成為全球最大的債務國;雖然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十位,高於日本和英國,但每年卻有上百萬的美國人申請破產。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反差?人們眼中富足的美國,是否只是在危機之外所包裹的一層財富的幻象呢?

基於在美國和歐洲國家超過20年的金融業工作經驗,本書作者從美國的貨幣政策、經濟現狀、消費觀念、金融政策、信用體系和法律制度等多個方面,生動地詮釋了自己的“美國式錯覺”理論,解析出了一個財富幻象之下的危機四伏的美國。

次級債危機和美元貶值,正在逐步將全球經濟(不僅僅是美國)拖入尷尬的境地,閱讀本書,將使讀者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這些問題的經濟、社會乃至文化根源,以及這些問題在不久的將來會如何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內容簡介

本書適合所有對經濟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尤其是國內各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以及對外經濟研究機構的人員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車耳,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畢業後先後從事海外投資以及私募基金投資諮詢等工作,曾先後在法國和美國擔任總代表多年;曾參加“中國大百科”經濟史的編寫工作;入選“中國當代經濟科學學者辭典”,已出版《第三條道路》、《投資西方》、《如此法國》、《如此美國》等多部著作,已發表關於經濟學和社會學問題的文章百餘篇,曾獲中國科學技術論文獎。

目錄

第一部分 美國式錯覺

1 美國為什麼強盛

四個過人之處

信用標準的運用

2 財富錯覺

什麼是貨幣錯覺(Money Illusion)

什麼是財富錯覺(Wealth Illusion)

兩者的區別何在

市場判斷的錯覺

收支習慣的錯覺

借貸能力的錯覺

錯覺帶來的後果

3 外包傾向

廣義和狹義的外包

電話中心遷離美國

如果問訊遇到了外國人

如果加工中心建在海外

網際網路的催化

政客們的發酵

空心化的傾向

通縮還是傾銷

移民搶了飯碗

4 困局及挑戰

美國人自食苦果

全球化有何漏洞

網際網路這個魔鬼

美國人搬起石頭

第二部分 消費錯覺

5 消費的社會

消費的本義

消費的示範

與生俱來的美國式消費

6 西方人花現金嗎

支票乾什麼用

信用卡的陷阱

新的消費信貸

7 消費還是浪費

有錢就花式的消費

要節儉還是要奢華

最富裕的人最節儉

第三部分 信用制度

8 身份管理制度的比較

西方國家沒有戶口本

社會安全號

駕照充當身份證

9 人事檔案還是信用報告

繁雜冗長還是簡明扼要

鎖在櫃裡還是公開出售

永世不得翻身還是給人改錯的機會

10 何為個人信用報告

信用評分

費科積分

評級分標準

11 美國徵信機構的四大原則

三大徵信公司

私有性原則

獨立性原則

商業性原則

披露性原則

感悟道德律

第四部分 信用錯覺

12 美國的信用歷史及其法律環境

信用是一種品質

信用是一種需求

信用成了一種制度

公平和平等

公開化原則和保護隱私並重

美國標準成了世界標準

13 個人信用和個人破產

假如身份資料常常被盜用

假如破產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過度信貸導致破產

債務免責指的什麼

14 國家信用和企業破產

企業破產和詐欺

“最具創新精神”的騙局

睜大眼睛盯住美元

美國會賴賬嗎

第五部分 美國式錯覺正在影響中國

15 信用卡會成為銀行的利潤中心嗎

三個假設

利潤來源

背景介紹

16 假如“楊白勞”在美國

“黃世仁”的困惑

“楊白勞”的權利

《教父》反映的世界

公眾儲蓄被糟蹋

17 中國人開始博傻

如果當日沖銷公司出現在中國

如果投資變成了投機

如果追風潮像流感一樣蔓延

如果博傻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18 外儲盈余的囚徒困境

坦白還是不坦白

拋出還是不拋出

誰都不能先腳軟

不得不加速處理過剩的美元

假如美國人有更大的金庫

賣火柴女孩的故事

後記

美國還能強盛多久

附錄

《中國經濟時報》採訪之一:反恐的代價

《中國經濟時報》採訪之二:外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參考書目及網站

書摘

 1美國為什麼強盛

直到今天,美國經濟仍然很強盛,讓世界顯得欣欣向榮,也令世界感到不安。

美國為什麼能夠如此強盛,是制度優越嗎?印度同樣是學習美國,採用了相似的制度,但至今仍屬於貧窮落後的國家,而現在中國的經濟總量是印度的兩倍,印度貧富差距卻比中國還要大。

美國人為什麼如此強盛,是因為幅員廣闊嗎?加拿大幅員廣闊,是世界上第二大國,比法國加上美國合起來還大。但事實又怎樣呢?加拿大既沒有法國的名氣,也沒有美國的富裕。

美國為什麼如此強盛,是因為人口眾多嗎?其鄰國墨西哥人口密度比美國大得多。墨西哥人經常說:“我們和美國是鄰居,但我們願意住在鄰居家裡。”墨西哥非法進入美國的人如此之多,以至於講西班牙語的移民首次超過了黑人,成了美國第一大少數族裔——當然也是貧窮的階層。

美國為什麼如此強盛,是因為有移民傳統嗎?整個美洲大陸差不多都是移民國家,為什麼只有美國出類拔萃呢?南美洲早於北美洲被歐洲人發掘,那時葡萄牙與西班牙是世界上的海上霸主。葡萄牙人占據了巴西,西班牙占據了其他大部分地區,還差點占了半個美國。但是到了今天,南美大國巴西給人們的印象還是個農業國家,在那裡充當世界第一的產品就是足球。

美國為什麼如此強盛,是因為種族優秀嗎?作為建國的中堅力量,盎格魯.撒克遜人確實很有遠見。他們到達美洲的時間比別人晚,但攻城略地卻迅速而有效,用武力驅逐印第安土著和西班牙人,占了北美大塊地方。對攻不下來的地方,他們就花錢買。他們的後代從法國人手裡買下了密西西比河兩岸地區,使美國東西兩岸連成一片。他們又從俄國人手中買下阿拉斯加,從而對加拿大這個同宗同族而且仍然忠於英國王室的鄰國形成了包圍。

二百年前,美國人的祖先盎格魯.撒克遜人就顯示出做生意的本領,他們當時買下來的地區如今都已成為美國的富裕地區,他們從買來的土地上獲得的財富與他們付出的代價簡直不成比例。就連阿拉斯加這看似荒涼的地帶也發現了金礦,美國人為這59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僅花了700萬美元,資本回報率高得不可想像。

當時的法國和英國一樣強盛。法國人本來占據了北美很大一塊地方,如果當年拿破崙不在冰天雪地中攻打莫斯科,而對北美洲多一點關注的話,今天美國可能就講法語了。法國後來才發現鑄成大錯,與他們的盎格魯.撒克遜祖先決裂。法國人還特意做了一個自由女神像送給美國,鼓勵美國擺脫英國人的統治。美國人感謝了法國,收下了自由女神像,並把它放置在紐約的哈德遜河口,但與英國仍然保持著傳統的友誼。畢竟,二百年前的美國人大部分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後代。

所以,並不是上面任何一個單一要素促成了美國今天的強盛。具有上述要素的其他國家沒有一個成為美國。但是,沒有上述因素,美國也成不了今日的美國。美國如果不是社會制度的原因,在西方社會中就不會有那么多盟友;美國如果不是幅員廣闊的話,就不會給人提供那么大的施展才幹的空間;美國如果不是人口眾多,就不會維持世界第一的經濟總量;如果美國沒有移民,就不會有那么多科學家,那么多的發明和那么多人獲諾貝爾獎;如果美國沒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美國今天可能是西南部講西班牙語、東北部講法語。而講西班牙語的南美和講法語的西部非洲,至今都屬於第三世界。南美的一些國家,像智利與阿根廷,幾十年前還曾經富裕過,講法語的非洲大部分國家自誕生至今則一直生活在貧窮之中。

四個過人之處

美國是一個由移民建立的國家。這裡生活著來自五大洲的140多個民族,談論美國的歷史和它的未來都離不開它的移民傳統和多種族社會的特點。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國家,美國社會的過人之處在於它的挑戰意識、法制觀念、競爭機制和創新精神。

美國人對市場的適應就像他們對自然界的適應一樣。他們的祖先在開發這塊新大陸時,就有這種先去適應、然後去開發它的傳統。移民與原住民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沒有惰性、敢於適應變化、勇於挑戰。美國人最喜歡說的詞就是“挑戰”。在美國,長久地呆在一家公司被認為是沒有挑戰性的,而頻繁地換工作則被認為競爭力強。

美國人的祖先敢於向自然界挑戰,所以遠渡重洋,來到這塊陌生的土地;以後又向自己的母國挑戰、擺脫了大英帝國的統治;二戰後的美國向蘇聯挑戰,通過軍備競賽和種種手段拖垮了蘇聯經濟,使自己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打遍天下無敵手後,美國人遇到了“9R26;11”事件,借著打擊恐怖主義分子的機會,美國人又將注意力轉到了中東地區。

總之,只要有敵人,美國人就敢於向他挑戰;但如果沒有敵人的話,美國人就會樹立一個敵人,然後再向他挑戰。美國人挑戰上癮,無論對自然界還是對人類社會。

美國的法律觀念深入人心。在國家平和的時候仍然嚴格執法、實施“盛世重典”的現代化國家,一個是亞洲的新加坡,另一個就是美國。新加坡執法嚴厲,讓世人為之側目。但新加坡的法律重點在於維持公共秩序,不太介入個人隱私。美國的法律不僅注重維持公共秩序,還介入個人隱私,介入家庭,並鼓勵鄰居告密。

不僅個人,美國公司也是如此。如果說個人可以被鄰居告密,因此而受到左鄰右舍的監視的話,那么一家上市公司,就更可能受社會各環節監督了。人們把這種對上市公司監督的行為稱為信息披露、監管系統。一家上市公司被監管的層次有公司董事會、公司外部的金融分析師、證監委、司法機關以及各種新聞媒體。上市公司正常運作時,這種層層監管,就從董事會至司法機關自下而上地實施,如果企業有問題而企業又瞞不住的話,首先可能是媒體曝光,之後,這種監管系統就自上而下開始運作。美國這套監管系統既層層疊加,又互相制約,在維持社會秩序上確實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信用標準的運用

美國人喜歡標新立異、敢為天下先,其信用評級理念集中表現了這個國家的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

美國人乾什麼都好評級。大學有評級,工商管理學院有評級,酒店有評級,連飯館都有評級,使食客們看得一目了然。美國大公司還習慣把評級手冊當作禮品送給顧客,既不破費還受人歡迎。

美國社會有各式各樣的評級機構。像著名的標準普爾和穆迪,它們的主管業務是評價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金融公司和上市企業所發行的債券和其他金融產品的優劣。被評公司一旦被降級,其股票與債券價格立刻會下跌,融資成本馬上增加,甚至有的會因此走向破產一途。評級就是給企業的信譽打分,分數高的企業信譽高,股票就會上漲,融資成本就低,就能借到更多的錢,企業就可以繼續擴張。評級還將企業的信譽公開化,它將被評估的企業置於相同的評價標準下。企業為了維持評級的水平就必須不斷改善自己的管理,接受市場的監督。評級制度激勵了市場競爭,促使資本得到更合理的運用。

在美國眾多的信用評級報告中,個人信用報告逐漸成了美國重要的個人檔案,影響著一個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並伴隨著一個人終生。

從制度創新角度講,信用報告公司的聰明之處在於,常常被人忽視的個人消費的點滴瑣事在它們眼裡和有形的商品一樣具有價值,積攢在一起,編撰後就可以打包賣出。從這個意義上講,信用雖然是個人自己建立的,價值也是自己形成的,但是信用報告的銷售權卻掌握在別人手中。

總之,信用制度的建立源於美國人的競爭機制,體現了一種簡單易行的法制觀念,它既是對人類制度的創新,也反映了美國人的挑戰意識。

總結起來,如果說社會制度、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移民傳統等構成了美國強盛的外部因素的話,那么挑戰意識、法制觀念、競爭機制和創新精神就是使這個國家得以迅速走在世界前列的內在原因。不敢挑戰就不會成為領頭人;沒有創新就不會有進步;競爭給社會帶來活力,法制使社會長期穩定。美國正是在國內沒有戰爭、沒有大的動亂的情況下持續發展了一百多年,而成為世界超級強國的。

2財富錯覺

什麼是錯覺?按詞典的解釋,錯覺是由於某種原因所引起的對客觀事物不正確的知覺,客觀事物被主觀地曲解了。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只是有些錯覺容易糾正,有些錯覺不容易糾正,財富錯覺屬於後一種。

什麼是貨幣錯覺(Money Illusion)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貨幣錯覺(或者說貨幣幻覺)。它指這樣的現象,即人們對貨幣心理上的估價往往忽視了它的真實購買力。這個錯覺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只把貨幣同其表面價值相聯繫,對其實際購買力的變化卻沒有足夠的認識。有貨幣錯覺的人在工資加倍,物價上漲也加倍,而使其在實際工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仍有富裕了的感覺,具體見圖2.1。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貨幣錯覺的作用是很厲害的,因為人們的工作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基於他的貨幣工資水平而不是他的實際工資水平。所以,在一個人的貨幣工資下跌時,即使在物價水平也下跌使其實際工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他也會拒絕工作表示抗議。反之,當他的貨幣工資不變,物價上漲使其實際工資降低時,他卻沒有虧損的感覺,也不會停止工作。

貨幣錯覺對居民消費會產生影響,在工資和物價同比上漲而實際工資不變的情況下,仍然會擴大購物,使實際消費水平增加。也就是說,人們在錢多些的時候會增加自己的消費,卻忽視物價上漲從而會使自己的儲蓄降低的後果。

什麼是財富錯覺(Wealth Illusion)

財富錯覺(或者說財富幻覺)是指人們高估自己的借貸能力或波動性的預期收入,2出現比以前更富裕了的感覺,由此產生過度消費的衝動,並在實際生活中增加支出。

財富錯覺和貨幣錯覺有相同之處,那就是錯覺均產生於貨幣形態,都是對個人資產和收入的錯誤判斷,並導致類似的消費行為。同時,產生兩者的原因和背景都類似,它們都更多地出現在已開發國家而不是非已開發國家、現代社會而非傳統社會、年輕一代而非年老一代中間。

但是在開發中國家向已開發國家過渡、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演變時也會出現財富錯覺,比如在儲蓄率高漲的中國。有時,甚至在年老一代也會有這種現象,尤其是在富裕社會,比如在儲蓄率極低的美國。這一特徵還與一國政府的經濟政策、銀行的信貸政策、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個人性格和生活習慣有關,如圖2.2所示。

兩者的區別何在

貨幣錯覺和財富錯覺兩者不同之處在於,貨幣錯覺誤解的是貨幣實際購買力,它產生於名義工資和社會物價波動的差異。出現貨幣錯覺的人已知自己名義收入水平,知道自己借貸能力有限,對自己消費能力的錯誤判斷有限,所以他們擴大消費的數量和金額也是有限的。

財富錯覺則是出於一個人對其獲取貨幣的能力和對自己總資產的預期。財富的概念大於貨幣概念,貨幣只是財富的一種表現形式。對個人來說,工資、存款和收入是其財富的一部分,而其財富還包括股票、房產、借貸能力和未來獲得收入的能力。所以財富錯覺也大於貨幣錯覺。

財富錯覺一方面來源於長短期的借貸市場的慫恿,另一方面來源於資本市場的波動。在一些國家比如美國,財富錯覺還來自收入和支出等某些生活習慣。產生錯覺的人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卻誇大了自己的借貸能力,也擴大了對自己消費能力的錯誤判斷,從而使消費的數量和金額都失去控制。

錯覺本身並不危險,問題出在錯覺產生後引起過度消費而導致的後果。貨幣錯覺可能導致個人入不敷出,財富錯覺則可能導致個人破產。所以說財富錯覺比貨幣錯覺的破壞力更大,小到使家庭財富化為烏有,大到使社會為之動盪。

財富錯覺雖然是一個主觀的概念,反映的卻是客觀社會。

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給人們的概念總是漲勢大於跌勢,它的薪酬支付方式和商品標價方式長期以來給人以收入高而物價不高的印象,它的美元又是全世界通行的硬通貨,加上消費信貸的深入人心,使政府和居民都養成了擴張性消費的習慣,似乎越支出政府越有錢,越消費居民越富裕。人們養成了透支消費的習慣,凱恩斯關於消費增長幅度小於收入增長幅度的絕對收入假定至少在當今美國社會是不適用的。

市場判斷的錯覺

從資本市場來看,它的市值是波動的,而且波動的幅度很大。有時一天之內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美元的價值就化為烏有,像水蒸氣那樣揮發掉了。美國的消費者大多是成熟的股民,他們對這種市值的揮發和股市的跌盪,都有過或多或少的經歷。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消費習慣,在股市上漲、自己賬面價值增加時,他們就會擴大消費,而當股市下跌時,卻不願意緊縮開支。這符合杜生貝的假定,就是個人消費支出的變化往往落後其收入的變化。因為消費者的錯覺已經形成,消費習慣已經培養出來了,改變它需要時間。如果不能減少儲蓄,他們就會用借貸來維持已有的支出。

從房地產市場來看,儘管房地產是用貸款換來的,房子已經抵押給銀行,但仍是記在消費者的名下。消費者在估算自己的房產時,印象最深的是它值多少錢,然後才是欠銀行多少錢。前者是算給自己的,後者是算給別人的,當然計算時靠後。這是財富錯覺的第一個特徵。

美國消費者在償還房地產貸款的大部分時間裡甚至不知道自己欠銀行多少錢,因為還款金額會隨著市場行情和利率的變動隨時發生變化,貸款的期限一般長達十幾二十年,利率還是浮動的,這一切都會加深消費者的錯覺。

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就是管理者錯誤判斷預期收入的一個實際例子。這家公司的組成人員包括華爾街的操盤老手、金融家和著名經濟學家,都是高智商的人。他們精於計算和建立數學模型,認為市場主體的理性行為必然導致均衡狀態,未來的收入可以預期,而風險可以控制,利潤可以穩賺。

他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30億美元的資本金,承擔著1400億美元的負債,負債和資本金比差不多47倍。除此之外,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還持有標的價值高達12 500億美元的金融衍生產品契約。在運用高財務槓桿和頻繁交易獲得高回報多年後,他們碰上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和俄羅斯金融危機。這打破了其套利交易的基本假設,多年積累的利潤和資本金在財務槓桿的反作用力下,耗儘速度遠快於其財富積累的速度,這家公司也最終走向破產邊緣。

可見,即便是高智商的運作能手,在預期利潤的誘惑下,也會因誤判資本市場的不確定因素而翻船,更不用說普通的消費者了。

收支習慣的錯覺

對市場判斷的錯覺是一個普遍現象,不單單是美國。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只要有股市和房地產這種波動性大的市場,財富錯覺就會出現。因為下列因素,美國人的錯覺比別的國家更大,這正是本章要特別指出之處。

從居民收入上看,美國實行的是年薪制,西歐以及亞洲一些國家長期以來實行的則是月薪制。在工資相等的情況下,年薪制和月薪制的實際收入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前者以年計算,後者以月計算。財富錯覺仍然會產生,因為年薪制是月薪制的12倍,所以美國人計算時,會覺得自己的工資數以萬計,而西歐人和亞洲人的月薪制工資則數以千計,感覺上前者多於後者。

從居民支出上看,美國執行的是商品不含稅的標價體系。商店出售的商品價格只是商品售價的一部分,付款時需要另付消費稅。西歐和亞洲國家不同,標的是全價,稅已經包含在內了,購買時付的是和商標上同樣的價款。

假定美元與歐元的匯率是1∶1,1美元等於1歐元的話,一件價值100美元的上衣,在紐約商店裡標價是100美元,消費者付款時就可能成了115.5美元,那15.5美元就是聯邦稅及州稅或地方稅。

在巴黎商店裡,如果標價100歐元,付款時也是100歐元。法國沒有州稅,地方政府的稅收和國家的稅收都已經包含在增值稅里了。所以在法國消費購物,常常是整數付款。而在美國,付款購物的金額從來都是小數,大部分時候還是小數點後兩位,常常找回來一堆幾美分的零錢。這是為什麼美國人的一美分硬幣數量和用途遠多於法國或者中國的原因。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