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斑毒鵝膏菌

豹斑毒鵝膏菌為真菌界傘菌目(Agaricales)鵝膏菌屬(學名:Amanita),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河北、河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青海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學名:豹斑毒鵝膏菌
拉丁學名:Amanita pantherina (DC. : Fr.) Schrmm.
中文別名:豹斑毒傘、滿天星(四川)、白籽麻菌(四川、廣西)、斑毒傘
同物異名:
分類地位:傘菌目鵝膏菌科鵝膏菌屬

特徵

形態特徵:子實體中等大。菌蓋初期扁半球形,後期漸平展,直徑7.5-14cm,蓋表面褐色或棕褐色,有時污白色,散布白色至污白色的小斑塊或顆粒狀鱗片,老後部分脫落,蓋緣有明顯的條棱,當濕潤時表面粘。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不等長。菌柄圓柱形,長5-17cm,粗0.8-2.5cm,表面有小鱗片,內部鬆軟至空心,基部膨大有幾圈環帶狀的菌托。菌環一般生長在中下部。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無色,寬橢圓形,10-12.5μm×7.2-9.3μm,非糊性反應。
生態習性:夏秋季在闊葉林或針葉林中地上成群生長。
分布地區:黑龍江、吉林、河北、河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雲南、貴州、西藏、青海等。
經濟用途:含有毒蠅鵝膏菌相似的毒素及豹斑毒傘素等毒素。食後半小時至6小時之間發病。主要表現為副交感神經興奮,嘔吐、腹瀉、大量出汗、流淚、流涎、瞳孔縮小、感光消失、脈搏減慢、呼吸障礙、體溫下降,四肢發冷等。中毒嚴重時出現幻視、譫語、抽搐,昏迷,甚至有肝損害和出血等。一般很少死亡。及時用阿托品療效較好。另外可利用來毒殺蒼蠅等昆蟲,用於農林業生物防治。此菌是樹木的外生菌根菌,與雲杉、雪松、冷杉、黃杉、栗、櫟、鵝耳櫪、椴等樹木形成菌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