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蛇

象蛇,古代傳說中的鳥名,一體而具雌雄。《山海經》記載:其狀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

基本信息

解釋

1.古代傳說中的鳥名。一體而具雌雄。

出處

山海經-北山經》中的異獸:“有鳥焉,其狀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詨。”

譯文: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形狀像雌性野雞,而羽毛上有五彩斑斕的花紋,這種鳥一身兼有雄雌二種性器官,名稱是象蛇,它發出的叫聲便是自身名稱的讀音。

爭議

《山海經-西山經》中有文: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

有學者認為,此眾蛇應為象蛇。

趙眾改象,云:施廷樞曰,眾當作象,今本《山海經》亦誤。守敬按:象蛇乃鳥名。《北山經》,陽山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蓋施氏所據。然此經上言鳥獸莫居,若是象蛇,則多鳥矣,不相違反乎?施氏未及合參,致趙、戴皆為所惑。俞樾《俞樓新纂》亦沿之。此《經》自指蛇言,但眾與多復,當是訛字。以上亦《西次四經》文,至節末復引《經》以結之。

自為牝牡的神獸與二性神的出現

在《山海經》中有自為牝牡的鳥獸形象:
亶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南山經》)。
“帶山……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名曰鵸鵌,是自為牝牡,食之不疽。”《北山經》
“陽山……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鳴自詨。”《北山經》
這幾則不為注意的材料十分珍貴,它們說明了中國上古神話有過兩性神,因為既有“自為牝牡”的鳥獸,又是可以食之不妒、不疽的靈物,亦即具有著特定的巫術功效,就一定會經過巫術的中介作用幻化出二性神的形象來。
青海柳灣出土的人體彩壺上,便留下了一例極可貴的二性神形象。其所畫人物,面部較粗獷,五官較大,身材魁梧,且在上肢肘關節部位以墨渲染其強健有力,但胸部卻有一對很小的乳房,“下身的生殖器官既象男性,又象女性,兩性器官寓於一身”。(宋兆麟等《中國原始社會史》第488頁)這正是一種兩性神形象。它既是兩性力量均衡所導致的一種融合,又是男性藉助於女性的傳統力量抬高自己的拙劣偽裝。正如拉法格所說:“改裝為婦女的男神膽怯地偷偷進入神聖的位置,在這裡強迫人們崇拜自己,最後從這裡把婦女的神趕出去。”(《宗教與資本》第42頁,三聯書店,1963)。
當男性力量壓過女性後,即不滿意於這種將男性神混同於女性神所形成的二性神了,於是又開始講究二性之區分了。
阿昌族創世史詩《遮帕麻與遮米麻》中,便留下了講究二性區分的歷史印跡。史詩說天公遮帕麻造天時,扯下左右乳房,使之變成了太陰山和太陽山。地母遮米麻織地時,摘下了喉頭當梭子,拔下了臉毛織大地,於是至今男人無乳房,而女人無喉結和鬍鬚。透過這種對於兩性分化的解釋窺其先源,不正是有著一種兩性未分的觀念?而所謂二性分化,其實質不過是男人戰勝了女人,這隻要看天公後來又娶了南極的一個名叫桑姑尼的美麗賢慧的女人,並公然將她帶回家中,就可以知道男性的主宰地位了。因此,二性未分,不過是由母權制向父權制過渡的階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