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性社會互動

象徵性社會互動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象徵符和意義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它是一種通過象徵符來交流或交換意義的活動。傳播過程中的意義只有通過交換才能成立,才能產生互動效應。

象徵性社會互動(symbolic Interaction)

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象徵符和意義而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它是一種通過象徵符來交流或交換意義的活動。傳播過程中的意義只有通過交換才能成立,才能產生互動效應。象徵性社會互動具有價值性、動機性和行為取向性,對實際社會生活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象徵性社會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象徵性社會互動理論產生於20世紀初,代表學者有米德(有“主我客我理論”),布魯默(有“自我互動理論”),西布塔尼,特納等,核心問題是考察以象徵符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該類理論認為研究象徵性行為不僅能夠揭示人的本質,而且有助於理解現實生活。
象徵行為,指的是用具體事物來表示某種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為。人類特有。
象徵符具有雙層意義,第一層是符號的字面意義,第二層是符號的類比或聯想意義。兩層意義之間必須要有某種類似性。這種類似性基於社會生活的聯想或想像。
象徵性互動理論倡始人是米德《精神、社會與自我》
象徵性社會理論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徵行為的社會動物,把人類的象徵活動看作是一個積極的、創造性的過程,是人類創造出廣泛的文化的一種活力。
核心問題是考察以象徵符為媒介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三個基本前提:認識根據“意義”(關於對象事物的認識)來從事行動的;意義是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意義是由人來“解釋”的。
象徵性社會互動,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象徵符和意義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也稱為符號互動,意義互動。
象徵性社會互動,首先是一個互動雙方通過象徵符來交流或交換意義的活動。被交流或交換的意義,對傳播者是,為發出的符號賦予的含義和對符號可能引起的反應的預想。對受傳者而言,是對傳來的符號的理解、解釋和反應。通常具有賦予行為動機和確定行為取向的功能。
意義交換有一個前提,即交換的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
兩層含義:
一是對傳播中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等符號含義的共通的理解,
二是大體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經驗或文化背景。意義的交換或互動只能通過共通的部分來進行。作為社會互動過程的傳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擴大傳播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加深雙方的了解和互相理解。
米德認為,人的“自我”意識就是伴隨著意義的傳播活動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統一,前者是個人的主體意識,後者是從周圍觀察到的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評價、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識只有通過與他人的意義交換(即傳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對話和互動形成統一的社會自我。自我的形成是個人的社會化過程。
“文化”:人類為了傳達關於生活的知識和態度,使之得到傳承和發展而使用的、以象徵符形式來表現的繼承性的觀念體系。這個定義,強調文化的符號性和象徵性。
人類創造出以語言為代表的象徵符體系,又通過形成文化秩序反過來制約社會生活和人的行為。
文化符號體系的內容和含義是以社會契約的方式形成的,而它們一旦具有了這種共同性和統一性,就會對社會成員的行為產生約束作用,這種約束有時甚至是強制性的。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環境到處充滿了象徵符,街頭的、路邊的、建築物上的,報刊、廣播 、電視以及網際網路中的等。我們的生活空間正在成為一個符號空間或意義空間。
現代消費文化:現代社會的消費由物質消費變成了精神消費,變成了符號化的物品、符號化的服務中所蘊含的“意義”消費。購買商品或服務主要不是為了它的實用價值,而是為了尋找某種“感覺”體驗某種“意境”,追求某種“意義”。消費傳播體現出“差異化”特點,追求個性和與眾不同,“風格傳播”突出。流行性越來越強,流行周期越來越短。大眾傳播不斷創造出新的流行語和流行話題,各種廣告、公關和行銷活動不斷策劃出新的符號和新的意義,把提供新的“概念”(消費意境)作為打開商品市場的主要手段。消費的符號化和象徵化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大特色。
象徵符過濫也會造成意義、價值和規範的流動化和無序化,使社會成員的認知、判斷和行動產生混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