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形銅尊

中國古代青銅酒器中的盛酒器。

注音

豕形銅尊 shǐ xíng tóng zūn

基本信息

商(公元前16—前11世紀)
1981年湘潭船形山出土
高40,長72厘米
豕形銅尊豕形銅尊

詳細描述

尊為酒器,豬背上開橢圓形口,設蓋,腹內盛酒。口兩側有獠牙,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不屬於家養,而是一條孔武有力的野公豬。前後肘部有橫穿的圓孔管,從實用的角度考慮,此器重達30多公斤,容積有13公升,盛滿之後,一個人難以搬運,有此管孔,可以穿繫繩索,供人抬舉。背部有橢圓形孔,為酒的出入口,此尊盛酒後,難以倒出,應當是配備有取酒的勺。蓋上有鳳鳥,既是裝飾,又是捉手。

紋飾特點

豬身上裝飾有鱗甲,龍紋和獸面紋。以野豬作為器物形制,在現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例。

歷史價值

有的考古學者認為商周時期的象生動物具有表意的功能及象徵的意味,藝術地表現了人們的原始宗教觀念。其具體作用是人們與神靈之間的溝通媒介,起著巫術般的祈求避邪作用。

關鍵字

尊:尊或作共名,或作專名。銅器銘文常將“尊”、“彝”二字聯用,這時尊是禮器的共名。北宋才把一種盛酒器專稱為尊。形似觚而中部較粗,口徑較大;也有少數方尊。盛行於商代和西周,到春秋戰國已很少見。有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模擬鳥獸形狀,統稱鳥獸尊,有鳥尊、羊尊、虎尊、牛尊等。它們是另一類酒器,只是器名與尊相通。

龍紋

包括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按孔丘的解釋是得夔一已足,而非為夔是一足的動物,實際上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象形。青銅器盉等熏上的立體龍的形象,從來就有兩足,有的在尊或簋的耳部以整體龍作為裝飾的,則就有兩足或四足,從無立體一足的龍,所以這裡不採用夔紋這個傳統名詞。
商代早期紋飾抽象,龍紋的形象不大具體,但是商代中期的龍虎尊,肩上的龍已很形象,有實吻和長頸鹿角,體軀蜿曲如蟒蛇曲尾。四半方尊肩部的龍為尖吻,有長頸鹿角狀,鱗瓣更加形象,而且有獸爪。
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龍在商代人的心目中,大概是多種多樣的。古籍中對龍的記載也是形象很不相同。侯家莊西北崗殷陵出土的中柱孟,能轉動的中柱上有四條龍,分為兩種角型:一是長頸鹿角型的龍,一是尖狀的有螺鏇轉紋的龍,後者龍角的簡形可以成O狀,所以有這種角形和長軀的動物也是一種龍。今方彝器頸上有鱗節,非常生動,但這條龍卻有一個虎頭,是虎頭型的龍。此外,還有曲折角狀的龍。以上是商和西周早期青銅器上龍的種類。按照圖案的結構,龍紋可以分為爬行龍紋、卷體龍紋、交體龍紋、雙體龍紋、兩頭龍紋等等,簡述如下。
行龍紋是龍的側面形象,作爬行狀,通常龍頭張口向下,上唇向上捲起,下唇向下卷或卷向口裡,額頂有各種不同的角型,中間為軀幹,下有一足或作爪形,也有無足的,尾部常彎曲上卷。爬行龍紋在青銅器上大都作對稱式排列,它是由各種不同角型的獸頭和蛇類的體軀組合成的形象。爬行龍紋中大部分的角型都與獸面紋相同,如內卷角龍紋、外卷角龍紋、曲折角龍紋、長頸鹿角龍紋、螺鏇角龍紋和慮頭龍紋等等,在先於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此外爬行龍紋中還出現一種新的形式,就是長冠龍紋,這是取消龍紋頭上的角而代之以鳳的長冠,但它的頭部還是獸頭,還不是禽鳥的頭,這種龍紋體軀較長,中間有一足或作鰭形,尾部分開向上下捲曲。長冠龍紋初見於西周早期,盛行於西周中期。這種獸類的體軀也有類似鳥形的,大約是圖案變形。
卷體龍紋是龍體軀蜷曲的形象。卷體龍在前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蟠龍,龍頭居中,體軀作圓形盤轉,這種龍紋大多施於盤的中心,這是單個卷龍紋,也稱蟠龍紋,盛行於商末周初;另一種龍的形象上部作直立形,下半部捲曲似蟠坐狀,例如火龍紋的龍大多是這樣的形狀,盛行於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以後鐘的鼓部,也有類似龍的形狀。
交體龍紋是龍體部交纏的形象,這個名詞見於《周禮.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諸侯建。”鄭玄註:“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據此,交龍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者鏇,兩體交纏,稱為交龍。有兩龍相交,也有群龍交纏,發展成為極其繁複的形式。在青銅器上,交體龍紋的體軀比較粗壯的,舊稱蟠螭紋;經過變形縮小的交體龍紋,舊稱蟠蛇紋。盛行於春秋戰國之際。
雙體龍紋。以龍首為中心,體軀向兩側展開,舊稱雙尾龍紋。其實它的基本模式和獸面紋的體軀向兩側展開的規律相同,因為這種圖案常飾在器頸部的狹長範圍內而呈帶狀,使龍的體軀有充分展開的餘地,即所謂雙體龍紋,實際上是龍的正視展形圖。這種紋飾盛行於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兩頭龍紋是一條獸體的端各有一個龍頭,舊稱兩頭獸紋。在青銅器上,這種紋飾的體軀大多成為一條斜線或曲折形線條。在實際的主體物象遺存中,從未有過一身而前後兩頭的龍形,可能是兩條斜角龍紋連為一體而成了兩頭龍,這主要是圖案的變形現象。兩頭龍紋的兩個頭不相同聽,或是一個是正面一個是側面。簡單的獨體兩頭龍紋,大多見於西周中、晚期。纏繞式的兩頭龍紋則盛行於春秋中、晚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