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菌核病

豇豆菌核病

發病多始於近地面莖基部或第一分枝的叉處,初呈水漬狀,後變灰白色,皮層發乾崩裂,呈纖維狀。濕度大時,在莖組織中生鼠糞狀黑色菌核,病部白色菌絲生長旺盛時,也生黑色菌核,莖基部發病可致莖蔓萎蔫枯死。

信息

中文學名:豇豆菌核病
..

英文名:CowpeaSclerotiniablight
病原中文名:核盤菌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為害部位:全株

為害症狀

豇豆菌核病棚室或露地均有發生,在進入開花結莢階段,病株基部呈灰白色,致全株枯萎,剖開病莖可見鼠糞狀菌核。莢染病初呈水漬狀後逐漸變成灰白色,有的長出黑色菌核。

病原形態特徵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稱核盤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與冬瓜菌核病菌相似,但菌核略小。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核在土壤中或豇豆田裡病殘體上或混在堆肥及種子上越冬。翌年,越冬菌核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成熟後,將囊中孢子射出,隨風傳播。孢子放射時間長達月余,侵染周圍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時直接產生菌絲。病株上的菌絲具較強的侵染力,進行再侵染擴大傳播。菌絲迅速發展,致病部腐爛。當營養消耗到一定程度時產生菌核,菌核不經休眠即萌發。該病在較冷涼潮濕條件下發生,適溫5~20℃,15℃最適,子囊孢子0~35℃均可萌發,以5~10℃最有利。菌絲在0~30℃能生長,20℃最適。菌核形成的溫度與菌絲生長要求的溫度一致,菌核50℃經5分鐘致死。病菌對濕度要求嚴格,在潮濕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長期積水,1個月即死亡;在乾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發。菌核萌發要求高濕及冷涼的條件,萌發後子囊的發育需要連續10天有足夠的水份。相對濕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對濕度100%只存活5天;大田條件下·散落在豆葉上的子囊孢子存活12天。病菌的接種體及菌絲侵染豇豆時,要求植株表面保持自由水48~72小時,相對濕度低於100%,病菌即不能侵染。豇豆菌核病一般在開花後發生,病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營養後才能侵染健部,受害期較長。

防治方法

基本方法
(1)選用無病種子及進行種子處理。從無病株上採種,如種子中混有菌核及病殘體,播前用10%鹽水浸種,再用清水沖洗後播種。

(2)輪作、深耕及土壤處理。有條件的可與水稻、禾本科作物輪作;收穫後馬上進行深耕,把大部分菌核埋在3厘米以下;在子囊盤出土盛期中耕,後灌水覆地膜閉棚升溫,利用高溫殺死部分菌核。
(3)勤鬆土、除草,摘除老葉及病殘株。從初花期開始,堅持進行數次。
(4)覆蓋地膜,合理施肥。利用地膜阻擋子囊盤出土,要求鋪嚴。此外要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有條件的可鋪蓋沙泥,阻隔病菌。

藥劑防治

重點抓生態防治,必要時噴灑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50%多霉靈(多菌靈加乙霉威)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5%甲霉靈(硫菌·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60升,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